理工、藝術類,大部分是實操與練習,純理論東西不多。反觀文科專業,書單之長,滑著屏幕下拉都要好久,總讓學生叫苦不迭。
為什麼?書單裡有好些書看起來跟教材關係不大,為什麼都要看?下面讓我們來揭秘一下,中文系的書單裡到底都有些啥……
01作品
《古代文學史》只是一本教材,但教材裡提到的作品算不算必讀書目?不結合具體作品,談文學史就是在建空中樓閣。
02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一個作家可能只有一篇作品會被選入課本講解,但那絕不是唯一要讀的。那些「不出名的作品」可能帶有時代歷史、人生思想的烙印,也有極大的參考、對比價值(如鬱達夫前後期代表作對比,等等)。
03名家評點
有些精彩的影評,看完之後感覺自己白看了那部電影。有些精彩的名家評點,看過之後才會豁然開朗:原來是這樣。如果說作品是原材料,名家點評則是催化劑。
04各種版本的名家評點
只聽一家之言,思維很容易固化。再聽另一家之言,你會更加豁然開朗:原來還可以這樣!不信去找任何一種評點讀兩個版本試試。(詳見文末《看過自考書,還用看同名考研書嗎》)
05優秀的論文
光看名家點評還不夠,再多看些論文能發現更廣闊的視角,也能為你找到更多的解讀靈感,對作品、作者、角色都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06跨專業或國外的優秀論文
優秀論文不一定局限於同專業、國內,有可能也會包含跨專業的、國外的,它們有時能帶給我們更多視角的靈感。比如從人類學的角度理解語言學、從西方視角理解中國文化……等等。
07作者生平考據
文史不分家,不知道作者政治立場、宗教信仰、婚姻狀況、職業發展、興趣愛好、飲食習慣、搬家經歷,不知道當時皇帝是誰、有幾個黨、戰爭情況、國土局勢……哪有那麼容易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這一類的書也被列入了書單。(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如何好的我們都要知道,不然怎麼感受《白頭吟》的情真意切。漢武帝和陳皇后怎麼壞的我們也要知道,不然怎麼感受《長門賦》的昂貴价值)
08作者的老師的書
師門關係非常的重要,這一點讀研的同學一定深有體會。很多學者的思想都受過老師影響,有些書就是完全在老師啟發下寫出來的。那麼,老師的書自然就成了必讀書目了。
09作者喜歡的作者的書
有些作者喜歡讀某本書(或某好幾本書),作品中會有一些那本書的影子,但也會有自己的思想。看了作者喜歡的作者的書,會對作者的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10作者對立的觀點的書
前面說了,不能只聽一家之言。文學裡面的流派紛爭之多就不用說了(臨川派吳江派了解一下),語言學裡面也有一大堆針鋒相對的流派(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了解一下),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中文系的書單就這麼慢慢變長了。
11作品角色原型相關的書
有些小說作品是有角色原型的,有時候還不止一個原型,正因如此,作品有了更加現實的意義。所以原型人物的歷史資料一定要好好研究一遍,這部分也就被納入了書單。
羅馬非一日建成
每回發了什麼書單,總有同學說:這麼多書,誰能讀得完啊。
其實,書沒有「讀不讀得完」,只有願不願意去讀。現在的中小學語文對課外閱讀要求也挺高的,很多所謂「大學書目」,其實高中就應該讀完。拖到大學才讀,就會很累。可是現在非常多的大學生,把本來應該高中、本科期讀完的書,硬是拖到研究生才讀;把平時應該讀的書,硬是拖到考試前、寫論文前才開始讀,所以才會覺得格外吃力。
書單那麼長,哪能一口吃成胖子?但是你今天不「吃」,明天不「吃」,永遠都成不了「胖子」。相關閱讀
那是別人不曾懂的中文系
你是在學文學,還是在背資料?你是在學文學,還是在背資料?
看過自考書,還用看同名考研書嗎?
紅樓夢研究推薦書目
文字學研究閱讀書目
語言學研究閱讀書目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各專業必讀書目匯總
中大中文系不開網課,卻列出了這份書單
被引最多的中外人文社科著作
查看更多,請點擊主頁菜單「課外娛樂→知識連結→自考相關→自考、考研、專業相關問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