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首屆中國學科評級結果。來自世界各地1355所高等院校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0所中國內地高校。南華大學有5個上榜學科,位列內地高校第77名。湖南省僅四所高校上榜,南華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34;是根據教育部學科分類將中國大學與世界大學進行比較的績效表。該評級衡量研究密集型大學的四個核心使命:教學、研究、國際視野和知識轉移。本次評級使用教學(學習環境)、研究(發表量、收入和聲譽)、引文(研究影響力)、國際視野(國際教師、國際生和國際合著)、行業收入(知識轉移)5個領域的11個績效指標,包含89個細分學科。
此次,南華大學5個上榜學科分別為:土木工程、礦業工程、核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
在62年的發展歷程中,南華大學形成了以工學、醫學為主,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南華大學的核科學與技術學科進入B類學科。學校的臨床醫學學科、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此外,學校還擁有國家國防支撐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10個、湖南省國內一流學科3個、國家國防特色學科5個。
近年來,南華大學以時不待我的責任擔當,大力實施&34;戰略,瞄準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在高端創新團隊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水平提升、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等環節全面提質升級,學校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顯著提升。
南華大學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以國家及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和學術造詣深的知名學者為帶頭人,中青年專家教授、博士等教師為骨幹的高水平教學科研隊伍。
學校有多位特聘兩院院士;共有教授、主任醫師等正高職稱人員近1000人,副高職稱人員1200餘人;有國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部省級創新團隊、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省級教學團隊14個;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100餘名,有省部級學科學術帶頭人、教學名師、優秀中青年專家等260餘名。
在育人方面,南華大學強勢出擊。近年來,學校實施&34;綜合改革,著力打造&34;,推進醫教研協同創新改革,切實把握&34;的四個著力點,注重培養&34;五大核心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同時,南華大學堅持產學研教相融合,在國家&34;的背景下,構建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啟動實施醫教研協同創新改革,加強&34;體系建設,建立綜合性實踐教學基地和醫學實踐教學基地。2020年,由校長張灼華牽頭建設的&34;,成為全湖南省唯一入選的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實現了學校國家級平臺的重大突破。
南華大學在科研領域接續奮鬥、佳績頻傳。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伍代朝聯合科研團隊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論文,伍代朝為獨立第一作者;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參與完成的&34;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南華大學參與完成的&34;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
2019年,南華大學首次實現科研經費破億元大關。國家級項目立項51項,經費2942.5萬元,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895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項(2047.5萬元,包括聯合基金重點項目1項,272萬元);省部級科研項目立項191項,立項經費2501萬元,其中省自科立項122項,位居湖南省第二,省屬高校第一。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的形勢下,南華大學科學部積極組織相關科研團隊發揮學校醫學優勢,獲省科技廳新冠疫情應急專題項目1項,成為省屬高校唯一立項單位。
多年來,南華大學國際學院秉承&34;的人才培養目標,堅持&34;和&34;相結合,以實際行動抓管理、提效益、努力打造&34;品牌。
此外,學校還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國際組織和國內外近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協作關係。
南華大學將以此次入圍泰晤士高等教育學科評級榜為契機,不斷激勵全校師生凝心聚力、開拓進取、實現突破,進一步加大&34;學科建設力度,奮力開啟建設一流大學新徵程。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南華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華大學新聞網、青塔官微、南華大學官微/官網、南華大學國際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