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0月上海黃金交易所聯合各家金融類會員單位共同推出APP「易金通」後,通過網際網路進行黃金現貨交易就成為貴金屬投資行業最熱的風口之一。
最近數年間,包括阿里、騰訊與京東在內的網際網路巨頭均通過與銀行合作,為個人投資者提供黃金交易服務。與此同時,各種風投基金與信託公司亦大幹快上,領投多家初創企業。主打黃金定期固收併兼具黃金買賣功能的網際網路黃金交易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然而,與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的「易金通」稍許不同的是,各家網際網路黃金交易平臺並非以上海黃金交易所或上海期貨交易所各類黃金期現貨合約作為交易標的。其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產品更多強調理財屬性。更有甚者,部分平臺還推出了掛鈎期現貨合約價格的「看漲跌」權益。該款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最高年化收益可達12%,卻沒有就資金最終投向進行說明。
黃金理財低門檻
網際網路黃金交易平臺的興起得益於國內統一的黃金交易市場。2003年,人民銀行取消黃金統購統銷政策。2004年,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面向普通投資者的「小金條」業務及黃金遞延交割合約「Au(T+D)」。2008年,上海黃金期貨(SHFE黃金)正式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2014年,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開市。2016年,其又發布全球首個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基準價格「上海金」。某業內人士曾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成立及各類合約上市推動了國內黃金市場的統一,並為個人投資者提供了種類豐富的避險選擇。
另一方面,移動終端也已經成為了黃金交易的趨勢。在APP「易金通」的使用說明中,上海黃金交易所指出,其推出該款應用的目的是「以客戶體驗為目標,通過暢通交易渠道、優化交易終端,從而更好地(原文如此)服務會員和客戶」。「易金通」提供包括「Ag(T+D)」「Au99.99」「Au(T+D)」「mAu(T+D)」在內的16種合約的交易服務。所有使用該APP的客戶均需先在上海黃金交易所旗下代理機構開立帳戶。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上海黃金交易所的規定,只有金融類會員才可開發個人投資者。綜合類會員不具備該資質。
稍早於「易金通」,網際網路巨頭們亦開始進軍在線黃金交易業務。2014年12月,支付寶與博時基金公司聯合推出「存金寶」,這是一款為用戶提供黃金買賣、投資、存取服務的業務。2016年8月,京東金融與中信信託、黃金管家合作推出「京生金」業務,宣布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網際網路黃金投資服務」。2017年1月,騰訊也與工商銀行合作,推出兼具社交娛樂與投資功能的「微黃金」。除網際網路巨頭外,包括國美集團、軟銀中國、中銀國際、光大控股及黃金產業上下遊企業南京紫金投資集團、山東黃金在內的企業均開發了自己的黃金交易平臺或至少向一家黃金交易平臺進行了投資。
縱觀上述網際網路黃金交易平臺,其業務模式大同小異。平臺的黃金報價往往跟隨上海黃金交易所或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主力合約的價格,並在客戶買入與賣出時按照持有時間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同時,大部分平臺均提供「活期金」與「定期金」兩種產品。前者用戶買入後可以隨時賣出或提取實物;後者則需持有至約定時間後才可賣出或轉讓。大部分平臺的認購起點都很低,騰訊微黃金低至人民幣1元起購,而提供一定持有收益的平臺認購起點則在100元以上。
理財+博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平臺在提供黃金實物的買賣存取外,還以黃金投資的名義賣起了「理財產品」。
據了解,除「活期金」與「定期金」外,APP「黃金樹」還提供兩款名為「穩賺看漲金」與「穩賺看跌金」的「黃金理財產品」。產品說明書顯示,該產品「是黃金樹為回饋用戶推出的一款增值收益產品,該產品掛鈎上海黃金交易所Au99.99價格,在保障固定收益的基礎上,還可獲得與金價漲幅相等的浮動收益」。
據「黃金樹」官方客服稱,該產品的收益計算方法為「7%固定年化收益率+最高5%金價漲幅/跌幅收益」。舉例來說,如果用戶在金價270元/克時購入1萬元「穩賺看漲金」;一個月到期後金價漲到280元/克,則該用戶可以獲得「7%固定年化收益+3.73%金價漲幅收益」,即總計87.98元的收益。
「金價走勢需與買入價格一致時才能獲得浮動收益,其變動範圍為0~5%。這即是說,如果您買了看漲而一個月後金價下跌,則您就無法獲得浮動收益。不過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您也能獲得保本收益7%,這是不變的。」該客服人員表示。
據「黃金樹」APP,該產品認購起點為100元,目前已發售了21期,其風險類型為「穩健型」,投資期限內不可轉讓、贖回。當記者詢問該產品的還款及收益來源時,該客服人員表示:「沒有登記相關信息」;同時告訴記者,該產品以人民幣現金認購,還本付息亦通過現金。如果用戶不放心,可以持有到期後到線下實體店兌換黃金實物。不過,客服可以確認的是,雖然該產品參考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現貨的報價,但並沒有將資金投入相關期現貨合約。
與APP黃金樹類似,另一個網際網路黃金交易平臺「買金唄」也發售了類似的產品。買金唄APP顯示,其在售的「黃金看漲30天39期」與「黃金看跌30天39期」是「一款掛鈎上海期貨交易所AU1706價格的理財產品」。其收益計算方式由「6%固定年化收益+6%封頂的金價漲幅收益」組成。這兩款產品每期募集資金約250萬元。
買金唄官方客服告訴記者,該公司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綜合類會員,其「新手金」「定期金」等產品「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但「黃金看跌30天」與「黃金看漲30天」則「是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產品」。「就新手金、定期金來說,它們的還款付息來源主要是我們將金條出借或租賃給上下遊企業獲得收入。而黃金看漲跌則不太一樣。我們一直參與黃金交易。客戶入金以後我們是會去購買的。只不過客戶是1克、2克、3克地買,我們則是集合到多少手的時候一起去買。」該客服說。
對於上述情況,記者曾向上海黃金交易所求證。上海黃金交易所回復稱,上述產品均非上海黃金交易所產品。上述2款產品與上海黃金交易所沒有任何關係。同時,上海黃金交易所現有交易品種中交易單位最小的是Au99.99合約,最小交易單位10克。沒有低至1元的合約。而多位相關市場人士也稱未發現上海期貨交易所與第三方開展前述類似產品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個平臺均未就「黃金理財產品」的資金去向進行披露,而6%至12%的收益要遠遠高於其出借或租賃黃金支付的回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4月下發的《關於印發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的通知》,監管層要求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自融自保」「明確網際網路金融從業機構不得以顯性或隱性方式,通過自有資金補貼、交叉補貼或使用其他客戶資金向客戶提供高回報金融產品。」
前述產品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其資金去向如何?產品收益從哪裡來?本報記者就上述疑問向APP買金唄及黃金樹的法人實體公司發送了採訪提綱。「買金唄」的法人實體公司深圳盛世黃金稱,目前其產品設計已經更改,產品說明不能反映最新情況,但其未就更改內容進行說明。而黃金樹法人實體公司北京紫金珠寶公司則在截至本文刊發前未作出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