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人生識字憂患始」,人識了字,成了有知識的人,「憂患」就開始向你奔來,真正的知識分子承擔和延續著國家的文化,他們的共同點是脾氣很大,也叫有「骨氣」,他們胸懷天下,關心時政,是真正的愛國者。
古往今來,有骨氣的知識分子不勝枚舉,春秋魯襄公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齊崔杼弒君光,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杼殺之;其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其次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太史兄弟以書崔杼弒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書,崔杼知正義之終不可磨滅,乃止不殺,齊國史氏有別居於南境,曰南史氏者,聞太史迭為崔杼所殺,恐正義不伸,乃執簡入齊都,欲繼言之,至都,則崔杼已止不殺,其弒君之罪,以得書矣,乃還南境。太史兄弟,以死爭正義,固萬世史官之模範,而南史氏特犯危難,欲與同殉,亦開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太史兄弟的故事是知識分子骨氣的典型體現,與之風格類似的是,古代能成大家的知識分子也都是在經歷磨難之後,將其親身經歷和思想感悟化作經典呈現給世人,其思想影響千秋萬代,都體現著文人的骨氣,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困秦,作《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近代的知識分子繼承了中國古代先知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真正做到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們一直堅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信念,他們不懼強權,跟古代知識分子一樣——脾氣大,有風骨,比如章太炎,胸配大勳章,赤足站在新華門外大罵袁世凱;劉文典當面罵蔣某人;魯迅批判一輩子國*政府……就是因他們敢怒敢言,敢於批判,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體現著知識分子的風骨。
真正的知識分子,從來就是社會的中堅與脊梁,從來就是社會良知的主要代表,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