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拖一會兒,老師!」—新聞—科學網

2020-12-12 科學網
一位清華湖北籍教師的網絡直播課:
「多拖一會兒,老師!」

 

2月13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梅賜琪的網絡直播課《不完美的公共管理》在清華雨課堂平臺開課了。課堂以新冠肺炎疫情應對為例,探討了對行政管理體系的合理期待。

這堂課吸引了全國各地8000多名觀眾在線觀看。見此情景,該校公管學院的同學驚呼——我們的「寶藏男神」終究是藏不住了!

之所以被冠以「寶藏男神」的稱呼,是因為自2009年到清華公管學院任教以來,梅賜琪已獲得了包括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北京市青教賽一等獎、北京市青教賽優秀指導教師獎等在內的多項教學榮譽。

然而,此次站在攝像頭前面的他,還有另一重身份——他是一個湖北人。

用投票串聯課程

梅賜琪是2月1日接到清華大學學生會「宅家充電計劃」的授課邀請的。沒有任何猶豫,他當即答應了下來,「作為清華的公共管理研究者,又是湖北人,來上這一節課責無旁貸」。

為了給同學們開直播課,梅賜琪特意買了一個攝像頭。「這應該是網紅們最喜歡的攝像頭之一,名字叫作『藍色妖姬』。能體驗做網紅的感覺,我也感到特別驕傲和榮幸。」

買攝像頭只是準備工作中的第一環。為模擬真實的課堂環境,他在辦公室的牆上貼了黑板貼紙,並在當天早上專程到辦公室授課。

公共管理課程本身並不是「趣味性」很強的課程,而且此次直播課的主題既複雜又嚴肅,如何讓課堂不顯得無聊呢?梅賜琪在這方面花費了很多心思。最終,他找到了在線教學的一個殺手鐧——投票,並用6個投票,串聯起了課程的脈絡。

課程起始,梅賜琪讓幾千名學生投票選出在疫情中表現優異的3個群體。呼聲最高的是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人民群眾,而「公共管理者」無緣上榜。課程的主題此時呼之欲出——為什麼我們的公共管理不完美?

隨後,梅賜琪用3次投票開啟了3個案例分析——「壽光蔬菜事件」「一問三不知的黃岡衛健委局長」「2小時完成物資入庫分發的九州通」,通過投票,同學們迅速看到了彼此的觀點並展開對話。

一個簡單的投票功能,讓8000名同學全部參與到了課堂中。

「求之不得」的拖堂

在這堂直播課的最後,一直都在帶給學生們歡笑的梅賜琪哽咽了。

當他回顧疫情中挺身而出的人物時,幻燈片上出現了鍾南山院士,出現了張定宇院長,出現了為抗擊疫情而在一線奮勇拼搏的人們。

「在這些圖片當中,有我們辛勤付出的醫療工作者,有一些人付出了生命……」講到這兒,梅賜琪哽咽了:「他們很了不起。在不確定的時刻挺身而出,我們所看到的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隨後,他分享了一篇全國人民支援湖北的媒體報導片段:「有句詩叫『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我們湖北人什麼都沒有,只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很多『黃岡密卷』。感謝全國人民以德報怨。」說完,他再次哽咽。

課程尾聲,梅賜琪分享了自己在SARS疫情期間的經歷:「我還清楚地記得世衛組織解除香港旅遊警告的那天,香港主要報紙都刊登著市民在香港街頭縱情慶祝的照片……」此時,梅賜琪第三次哽咽。為了不把眼淚直播給學生,他說了一句「對不起」,關掉攝像頭,將畫面切到幻燈片。

原定一小時的直播課,此時已經拖堂了15分鐘。梅賜琪向同學們道歉,「我最大的特點就是拖堂。」對此,直播間裡的學生們這樣回復——

「您拖,求之不得!」

「多拖一會兒,老師!」

「不哭不哭,我們會勝利!」

……

開闢新的可能

對於這些參與留言的大多數學生來說,這堂網絡課無疑給了他們一份新鮮的體驗,而且這種感覺並不是只有學生才有。

「應該說,大規模且追求高質量的在線教學,對於絕大部分老師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梅賜琪說,「如何把平時積累的經驗和在線教學相結合,這是每個老師都要面臨的課題。」

比如,由於不能做到師生面對面,直播公開課似乎不具備互動性優勢,但經過實踐,梅賜琪已經有了些不同看法:「其實在對學生注意力的吸引上,在線教育可以開闢新的可能性。」

他解釋道,課堂教學雖是面對面教學,但並不能阻止學生「走神」。在線教學中,由於老師可以讓學生低成本參與其中,反而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投入。

「在課堂上,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是要克服一定心理障礙的,至少有時會覺得不好意思,但如果在線上,課程互動只需點一下手機就可以了。」他說。

在此次的網絡直播課上,梅賜琪共出了6道題,幾乎每道題的回答人數都超過2000人,最多一道題有3000多人參與其中。這樣的互動規模是線下課程所不能比擬的。

「希望大家減少一些對新生事物的恐懼,認真思考如何把在線教學的優勢發揮出來,高質量在線教學的未來是值得期待的。」梅賜琪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千鶴齊舞閃電河溼地公園—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褪黑素可克服多粘菌素耐藥性 —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並揭示了膳食補充劑褪黑素可以通過多重策略有效克服MCR介導的多粘菌素耐藥性,為臨床中多粘菌素耐藥菌的防控提供了新方案。 論文通訊作者王志強告訴《中國科學報》,近年來多重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的泛濫,特別是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的出現,給細菌感染性疾病治療帶來了巨大挑戰。而肽類抗生素多粘菌素被認為是治療這類耐藥細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
  • 張玉利:心中沒學生,不配當老師—新聞—科學網
    專注才能出精品 「在南開大學不要講多門不同的課,要講好講精一兩門課程,講出品牌,講到全國。」張玉利長期專注於管理學和創業管理兩門課程的打磨。 管理學是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也好講,也難講。 MBA學員多需在職學習,白天工作,下午下班後匆忙趕到學校上課,學員即便不吃飯也經常遲到,張玉利就調整晚上授課時間,由原來的18:30改為19:00,並探索周末班。 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張玉利倡導開辦了全日制班、業餘時間學習班、單證班等。「心中沒學生,不配當老師。」「沒有母愛的學校不能稱之為母校,應該叫『原產地』學校。」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018年,《自然》雜誌也刊發了石正麗團隊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豬體內分離出一株新型冠狀病毒,這株病毒與此次引起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有什麼關係? 科學網:瑞德西韋正在開展臨床研究,還沒有獲得生產許可,武漢病毒所是如何獲得瑞德西韋的?此前是否與生產瑞德西韋的吉利德公司有過合作? 肖庚富:做科學研究的化合物與臨床用的藥片不同,瑞德西韋雖然作為藥物還沒有在我國上市,但可從實驗試劑銷售商購得。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百科知識》雜誌社社長趙新宇介紹說,近年來雜誌對一些科普內容重新做了規劃,以《百科知識》為依託進行改寫,做了「迷你百科」科普秀節目,在喜馬拉雅等平臺播放,兩年多推出了400多期內容,效果不錯。 據悉,《百科知識》重點做科普視頻內容,把雜誌原來的科普內容做腳本重新改寫。現在有120多個視頻節目正在製作,包括一個完整的介紹24節氣的科普內容,以及與動物植物相關的科普內容。
  • 劉寶才:師者如蘭 香遠益清—新聞—科學網
    課時並不多,但劉老師嫻熟地將二者統一起來,給我們講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誕生及其重要哲學意義,講侯外廬先生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原理運用到中國史研究,如何發現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於西方的特殊路徑,使我們對侯外廬學派的宏闊理論視野和獨立自得的理論品質有了深切體會,並為自己能成為這個學派的學生而深感自豪。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6771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植入酸奶菌 骨頭加速癒合—新聞—科學網
    他們給植入物包裹一層耐多藥MRSA細菌,這種細菌會導致感染。12小時後,研究人員發現99.9%的病原體死亡。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Matthew Wook Chang說,細菌在腸道微生物群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們的益處也可以在腸道之外被利用。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由於採用多組分多色發光材料受制於相分離和不同顏色老化的問題,發展多發射的單一分子發光體是構築多色發光固體器件的最優選擇。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 月亮上的水比我們想像中多—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0-1198-9 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0-01222-x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
  • 《人體健康與免疫》叢書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為此,中國免疫學會牽頭,曹雪濤擔任《人體健康與免疫》科普叢書總主編,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與海軍軍醫大學教授於益芝擔任副主編,組織了全國200多位專家,歷時4年,篩選出327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免疫學問題,通過漫畫和文字解讀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讀者。今年初,中文版《人體健康與免疫》(10冊)正式完成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 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疲倦神經元拉長時間感知—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0078-20.202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博瑞西諾合作組織報導檢測到了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期間發射出的中微子,且具有高統計顯著性。他們使用的是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高靈敏度的博瑞西諾檢測器,它能夠排除或解釋大部分的背景噪音源。
  • 《半導體學報》被EI資料庫收錄—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廉價氣球望遠鏡欲「挑戰」太空望遠鏡—新聞—科學網
    「在剛進行的飛行中,它被拖過一片森林,砍掉了50棵樹。」 Netterfield透露。 Ellis說,氣球上的望遠鏡可能僅限於小的應用,但SuperBIT團隊有更大的野心。他們正在研製1.5米長的氣球望遠鏡「後繼者」。SuperBIT成員、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家William Jones說,只要花費約9000萬美元,它就可以部分替代哈勃望遠鏡。
  • 科大訊飛與外文局共建「超媒體聯合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科大訊飛將以超媒體聯合實驗室的成立為契機,大力發展超媒體AI技術,將其應用在智能採編、多語種虛擬主播、多語種智能翻譯、人工智慧輿情分析等方面,更好地助力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6月,中國外文局與科大訊飛就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建設國家級人工智慧翻譯平臺和人工智慧輔助翻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