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語文高考中最重要的一環,目前語文高考全國卷滿分150分,作文獨佔60分。足見作文之重。儘管「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除了詩歌)、題目自擬」,看上去是比較開放、自由的,可是要在短短一個小時(甚至更短)之內,寫到800字以上,對許多同學來說,只怕也並非易事。
高考作文的確是很考驗一個學生的文字功底、邏輯思維和綜合素質的。雖說近年來以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為主,但其中其實有章可循。所以許多老師就偏重於教學生練習寫作「考場作文」,這種文章雖拿不到高分,卻也低不到哪裡去。可是這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其實並不能夠有所提升,不過是為了應付考試,是一種當代的「新八股」罷了。
這種文章臨時抱佛腳可以,在時間來不及的情況下,專練某一種文體,專用某幾個材料,使之形成一套模板,在考試中是可以應付得過的。可是如果時間充裕,能不能指導出孩子寫出真正具備情性、又文辭優美、符合考試的文章呢?竊以為,是可以的。
拿到作文題目,讀材料、審題是第一步。明確作文要求的大方向與情感態度。如果立意與材料南轅北轍,那就危險了。很多同學拿到材料,會有茫然的感覺。覺得這材料所要表達的意思自己都明白,可是要自己找出理由來論證它,卻很困難。
一部分原因是平時寫得太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讀得太少、見得太少、經歷得太少。作文其實是一個輸出的過程,但是如果沒有廣泛的閱讀、大量的吸收、豐富的經歷、切身的感受,又如何能有強大的輸出呢?腦子裡沒東西,很簡單,往腦子裡填東西就是了。
所以,要提升作文能力,歸根結底要回到積累上來。積累又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閱讀的積累,一方面是生活的積累。看到一個精巧的物事、一片美麗的景致,心中有所感觸,卻不知該如何描述、如何表達、詞不達意,那就去看看人家是怎麼描繪的吧。不過,只有書本上的積累還不夠,有的東西是得自己親身去體驗才能夠領悟的。如果沒有真正地看過一片葉子的形狀、紋理、顏色,就算書裡描述得再生動、形象,只怕也很難對它有一個具體、真實的概念與認知。所以,時時留心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點點滴滴。心有所感,不論多少,便述之於筆墨。譬如讀書感想、日記、電影觀感……皆是練筆的好方法。
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吧。沒有什麼是可以速成的,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