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玩友@春且住,在微信後臺投稿,發來了自己的酥油供豬驚骨。別說,聽說酥油供星月,酥油供鳳眼,第一次聽說有酥油供豬驚骨的,竟也十分好看!硃砂供豬驚骨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關於豬驚骨
說起豬驚骨,可能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它是豬耳朵上的一塊小骨頭,造型很奇特,一面看著像鬼臉,另一面看著像龍頭。
我們平時看到的,表面比較圓潤的豬驚骨,都是經過打磨處理過的。
如果自己處理的話,可以先用400目的砂紙,打磨成自己喜歡的形狀,圓的方的都可以。用800目砂紙磨平稜角,再用2000目的砂紙拋光就可以了。
孔可以打在中間最薄的位置。經過打磨拋光後的豬驚骨,放在75%的究竟中,浸泡半個小時以上,就可以佩戴了。
其實,豬驚骨在民間流傳開來,是因為它在人們心中有闢邪壓驚的作用。據說,在過去,哪家媳婦要生孩子,經常去屠戶家尋幾塊豬驚骨,洗刷乾淨晾乾後,在石板上打磨光滑,等到小孩過百日那天,用紅繩穿好,戴在孩子的手腕或腳踝上,可以使小孩不受邪祟的驚嚇。
在很多地方的習俗都很相近,經常把豬驚骨用紅繩穿起來,掛在10歲以下孩子的手腕上或者腳腕上 ,用來闢邪。有時還跟桃核搭配在一起。
除了在孩童身上,其實在文玩圈,也有很多玩友玩豬驚石。
有人用豬驚骨來搭配手串,做配珠,吊墜都可以。時間久了,豬驚骨也會包漿,表面泛油潤的光澤。
關於酥油供
文章開始提到的玩友@春且住 做的酥油供豬驚骨,顏色如同蜜蠟一般,也很是好看。
其實,酥油供,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最開始是源於藏區以及尼泊爾的一種風俗,鳳眼下樹後要進行酥油供。
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儀式,只有經歷過酥油儀式的鳳眼,才能稱為佛珠,有人認為,只是因為藏區天氣乾燥,塗酥油是為了防止鳳眼凍裂,酥油供是一種保養措施。
不管哪種說法,毫無疑問,它已經成為一種鳳眼加工工藝。而且現在廣泛應用於星月、菩提根、六道木等各種手串中,製作工藝也差不多。
據說,酥油供鳳眼,起源於藏傳佛教,工程比較複雜,剛下樹的原籽,先經過大喇嘛加持去煞,然後磨成藏式桶珠,進行煮製。在煮的過程中,會加入紅茶、硃砂、麝香之類的材料,鳳眼的皮色,會呈現深紅色甚至暗黑色。
現在圈子裡比較流行的酥油供工藝比較簡單,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方法:鳳眼初期盤玩的過程中抹酥油,這個過程會出現尷尬期,比如上油後眼睛顏色變深,或吸收不勻,尷尬期出現,先停止上油,繼續每日手盤至尷尬期消失。
第二種方法:將鳳眼浸泡在40度左右的酥油中,浸泡時間為2天。這種模式供出來的鳳眼顏色呈黃褐色,但是後期盤玩,十分不容易上色。
第三種方法:用酥油煮鳳眼,可以只用酥油煮,也可以混合各種顏色的染料,例如硃砂之類的,一起煮,喜歡什麼顏色就能煮出什麼顏色。
酥油煮後的鳳眼顏色呈棕偏黑,而且會越盤越黑,上手非常油膩,雖然顏色接近藏區老鳳眼,但質感和光澤都不如手盤出來的自然。
其實,很多手串的酥油供工藝,跟鳳眼的酥油供工藝都很相似。如果對酥油供豬驚骨感興趣的玩友,可以試一下。但是,不要隨便拿拿精品手串試水,一定要謹慎。
版權聲明:本文為愛盤玩公眾號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僅為分享知識,無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