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認識「洪、毒」等15個生字,會寫「洪、災」等9個字,會寫「洪水、經常」等11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按照提示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3.拓展積累「洪水、防洪」等詞語。
重點
按照課後提示,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
難點
根據文中插圖,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過程,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1.識字寫字
結合語境幫助學生構築畫面,進行聯想記憶。比如,「洪、毒、蛇、獸、傷、災、難」7個生字,可組合成「洪水、毒蛇猛獸、傷害、災難」4個詞語,構成洪水泛濫的畫面。可讓學生先藉助拼音讀準這組詞語;接著聯繫生活或圖片想像畫面,了解詞語的大致意思;然後再讀這組詞語或這些生字所在的句子,加深對生字、詞語的理解,也為朗讀課文做好準備。
本課要寫的9個字,包含上下、左右、獨體、半包圍四種結構,左右結構的字居多。教學時可進行歸類指導書寫。
2.閱讀理解
學習本文,初讀時可按順序朗讀故事,把課文讀通、讀順。然後藉助課後第二題的提示,有順序地把故事講清楚。「治水前」的景象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在教學時,先讓學生練習讀課文,在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結合泡泡的提示,以及洪水泛濫的視頻資料給學生以直觀感受,藉助「洪水泛濫、淹沒田地、衝毀房屋、傷害百姓」等詞語,幫助學生建構畫面,從而理解「泛濫」一詞的意思。最後,組織學生再讀第1自然段,學生對洪水淹沒田地、衝毀房屋、百姓的痛苦生活就能有所體會了。
3.表達運用
(1)抓住「到處奔走」,讓學生通過想像補白:當大禹遇到高山,他_______________;當大禹遇到大河,他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身上劃出一道道血痕,他的腳底磨出一個個血泡,可他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供故事發展的線索,引導學生藉助這些線索,講述故事。
洪水使人們生活痛苦。
鯀用築壩擋水的辦法,沒有治好洪水。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用疏通河道的辦法,帶領人們治好了洪水。
1.預習提綱
(1)讀課文,圈出生字,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2)認讀生字及詞語。
(3)想一想,課文寫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運用多種方法認識「洪、毒」等15個生字,會寫「洪、災」等9個字,會寫「洪水、經常」等11個詞語。
2.拓展積累「洪水、防洪」等詞語。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一、激趣導入,出示課題。
1.同學們,現在我們一起做個「看圖猜故事」的遊戲好嗎?(課件出示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的圖片)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師板書課題,請學生齊讀。
3.課件出示大禹的圖片,簡介大禹。
課件出示:
大禹:禹,傳說是我國遠古時代部落聯盟的首領,曾經帶領百姓治理洪水,是為民造福的英雄。
設計意圖:
由學生已閱讀的神話故事入手,通過看圖猜故事的遊戲導入新課,並適時簡介大禹,引導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識記字詞。
1.學生自由練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同桌合作讀,一人讀一段,相互正音。
3.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
課件分批出示詞語:
課件出示:
第一組:洪水 毒蛇 猛獸 傷害 災難 痛苦極了
第二組:繼續 教訓 驅趕 耕種 恢復 安居樂業
(1)接力讀第一組詞語,重點指導。
①「災難」中的「難」是個多音字。
②聚焦「災」字,看字形猜猜「災」字的意思。出示課件,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裡邊著火表示災難。
③讀了第一組詞,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④課件出示句子:
課件出示: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經常泛濫。大水淹沒了田地,衝毀了房屋,毒蛇猛獸到處傷害百姓和牲畜,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
⑤將生字放在語境中再次練讀。指導讀好這幾句話的停頓。
(2)接力讀第二組詞語,重點指導。
①「耕種」兩個字都是後鼻音。
②請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給「教訓、驅趕、恢復」這3個詞語搭配短語。如「吸取教訓、驅趕毒蛇猛獸、恢復農業生產」。
③讀詞語想畫面,說說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相機指導「恢復」就是變成原來的樣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樣生活了。
④課件出示句子:
課件出示:
洪水終於退了,毒蛇猛獸被驅趕走了,人們把家搬了回來。大家在被水淹過的土地上耕種,農業生產漸漸恢復了,百姓安居樂業,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⑤將生字放在語境中再次練讀。指導讀好這幾句話的停頓。
設計意圖:
本課生字較多,宜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識記。本設計先分板塊識記生字詞,幫助學生構築畫面,為朗讀課文奠定基礎。隨後再隨文識記,了解重點字詞在語境中的意思。這個教學環節體現了在語境中識記、多次復現的識字原則。
三、指導書寫生字。
1.指導書寫左右結構的字。
課件出示:
洪 難 認 被
(1)仔細觀察,這幾個字是什麼結構?書寫時有什麼共同點?(提示: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2)指導書寫「洪、難」。
①教師示範並提示書寫要領。
洪:「氵」呈圓弧狀,「共」字兩橫平行,撇和點分別對應上邊的兩豎。
難:「又」捺變點,「隹」四橫之間等距。
出示寫好「難」字的兒歌:「又」字書寫小,人旁中線立,四橫等間距,末筆橫稍長。
②學生練習書寫並反饋評價。
(3)指導書寫「認、被」。
①教師示範並提示書寫要領。
認:「人」的撇穿插在「訁」的下面。
被:「衤」不要寫成「礻」,注意「皮」的筆順:橫鉤、撇、豎、橫撇、捺。「又」字橫撇短、捺長。
②學生練習書寫並反饋評價。
2.指導書寫半包圍結構的字「道」。
(1)教師示範並提示書寫要領。
道:半包圍結構,書寫時注意順序:先裡後外。「首 」寫得端正,中間兩橫均勻。關鍵筆畫在於「辶」。
出示寫好「辶」的兒歌:首筆右點要高揚,橫折折撇勿長,平捺一波要三折,捺尖出鋒要稍長。
(2)學生練習書寫並反饋評價。
3.指導書寫上下結構的字「災」。
(1)「災」是上下結構的字,書寫時要注意「宀」和「火」的大小關係,底下部分不應寬過字頭。首點要居中,讓左點與右鉤位置對稱。「火」字撇捺舒展,穩穩立正。
(2)學生練習書寫並反饋評價。
4.指導書寫獨體字「年、產、業」。
(1)出示生字,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字形結構。
(2)教師示範並提示書寫要領。
「年、產、業」兩字都是獨體字。年:橫筆畫較多,中間先寫橫後寫短豎。業:橫畫左右伸展,重心平穩,兩豎長短有變化,間隔距離要適中。產:「立」中間夾的兩筆都要寫短,第五筆橫寫在橫中線上。
(3)學生練習書寫並反饋評價。
設計意圖:
將生字進行歸類教學,使寫字教學逐步由「老師教」變為「學生學」,提高寫字效率。在寫字前指導學生觀察結構,找出共同點,並歸納同結構字的書寫要領,將書寫要領編成兒歌,既便於學生記憶與運用,又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練寫後指導學生對照範字緊扣書寫要領進行評價,在「看」和「寫」以及「評」的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洪水泛濫、疏導、安居樂業」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按照提示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一、複習詞語,激趣引入。
1.出示課件,開火車認讀詞語。
課件出示:
洪水 經常 百姓 災難 知道 家鄉 可是 認為 採用 農業 生產
2.根據詞語「災難」提問:洪水給老百姓帶來了哪些災難呢?
設計意圖:
用開火車的形式複習詞語,並用熟悉的詞語引入課文學習,既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二、學習第1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讀課文第1自然段,說說「洪水泛濫」是怎樣的景象。
2.課件出示洪水泛濫的視頻資料(洪水橫流、田地被淹、房屋被衝毀、人們無家可歸等場景),說說從畫面中看到了什麼,仿佛聽到了什麼。
3.課文中是怎樣描寫洪水泛濫的場面的?自己練讀第1自然段。
4.指導朗讀。
(1)課件出示「泛濫、淹沒、衝毀、傷害」等詞語,引導學生說說洪水泛濫的情景。
教師引讀課文:
師:洪水泛濫,恐怖極了。這洪水,一路咆哮,它來到田野——
生:大水淹沒了田地。
師:它來到村莊——
生:衝毀了房屋。
師:毒蛇猛獸到處——
生:傷害百姓和牲畜。
師:大地成了一片汪洋大海,這可惡的洪水,使人們失去了寶貴的糧食,失去了溫暖的家園,人們的生活——
生:痛苦極了。
(2)指名朗讀,通過朗讀表現出洪水的兇猛,表現出人們的痛苦。(教師相機評價)
(3)再讀課文:抓住這些詞語展開想像,滿懷同情地齊讀這個自然段。
(4)用一句話說說這一自然段的內容。(洪水使人們生活痛苦。)
5.小結過渡:這兇猛的洪水,造成無數百姓無家可歸,多麼悲慘呀!一個名叫鯀的人開始領著大家治水,他是怎樣治水的呢?
設計意圖:
在學習課文時,通過展示洪水泛濫的影像(洪水橫流、田地被淹、房屋被衝毀、人們無家可歸等場景),幫助學生構築洪水泛濫的畫面,進而理解「泛濫」一詞。品讀第1自然段,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想像畫面,感受洪水帶給百姓的痛苦,為下文講述故事做了鋪墊。
三、學習第2自然段,練習講述。
1.自由朗讀,說一說:誰來治水?怎麼治水?結果怎樣?(鯀築壩擋水,治水沒有成功。)
2.指名朗讀描寫鯀治水的方法及結果的句子。(他只知道築壩擋水,九年過去了,洪水仍然沒有消退。)
(1)課件出示築壩擋水的圖片,說說什麼叫「築壩擋水」,猜猜「擋」的意思,說說這樣做的結果怎樣。
(2)課件出示「繼續」詞卡,練習用「繼續」說一句話。
3.練習講述這個自然段。講述時可以藉助哪些詞?學生交流,教師幫助梳理。
可提煉:誰來治水?怎麼治理?結果如何?
課件出示:
鯀 築壩擋水 沒有成功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提取信息,再通過朗讀表現課文內容,最後指導學生用提取的信息講故事,在朗讀和講故事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課文內容。
四、學習第3自然段。
1.鯀的兒子禹繼續擔起治水的重任。在禹治水期間,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教師範讀「三過家門而不入」。
2.課件出示語段,指名填空。
課件出示:
禹離開了家鄉,一去就是( )年。這( )年裡,他到處奔走,曾經( )次路過自己家門口。可是他認為治水要緊,( )次也沒有走進家門看一看。
3.體會大禹「治水時間之長、治水之艱辛、心繫百姓之切」。
(1)創設情境朗讀:禹治水十三年沒回過一次家。傳說禹的兒子很大了還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禹為什麼急於把洪水治理好?練習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
(因為洪水害得百姓無家可歸,禹心裡裝著百姓,所以他急於把洪水治理好。)
(2)指導朗讀:這些數字讀好了,這段話的意思也就讀明白了。學生練讀。
(3)教師介紹:為了治水,萬水千山都留下了大禹堅強的身影,印下了他堅定的腳步。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岡,天亮就又出發了。他的腳長年泡在泥水中,腳跟都爛了,他只好拄著棍子走路。課文用了一個詞來形容他——「到處奔走」。(課件出示大禹到處奔走的圖片)
課件出示:
當大禹遇到高山,他___________;
當大禹遇到大河,他___________。
他的身上劃出一道道血痕,他的腳底磨出一個個血泡,可他仍然_____________。
(4)齊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你最想用哪個詞讚美禹。(一心為民、無私奉獻……)
(5)小結:十三年裡,禹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後,非常感動。於是就給這個故事取了個名字——三過家門而不入(板書)。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讚揚像禹這樣顧大家不顧小家的無私奉獻的人。
設計意圖:
本環節抓住一組數字,體會數字背後蘊藏著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時,引導學生先填寫這組數字,然後透過數字,聯繫生活實際去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的精神,接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抓住「到處奔走」,讓學生通過想像補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培養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和想像能力,又讓學生感受到大禹治水的決心。閱讀課文後,進行人物形象概括,適時拓展介紹成語,讓學生品味大禹無私的品格,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五、學習第4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績。
1.自由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練習按「誰、怎麼治理、結果如何」的思路說一說這段話的內容。
2.學習第一層,了解「大禹治水」的經過,體會大禹的智慧。
(1)讀第4自然段,畫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禹是怎麼讓洪水乖乖聽話的。
(3)藉助課件出示課文插圖,理解「疏導」的意思。
師:大禹帶領老百姓,用鐵鍬一鍬一鍬地挖,多麼苦,多麼累啊!把許多條大河挖通,把許多座大山挖開,讓水能流入大海。這就叫作——疏導。同學們猜一猜:「疏」是什麼意思?查字典驗證一下吧!(除去阻塞,使暢通)
(4)禹的做法與他的父親鯀一樣嗎?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5)齊讀禹治理洪水的語句,感受禹的智慧。
3.學習第二層,體會百姓的「安居樂業」。
(1)指名讀描寫禹「治水後」的景象的句子。
課件出示百姓「安居樂業」的場景圖片,說說看到了什麼。(孩童無憂無慮地玩耍,百姓在田裡耕作,閒暇之餘吹笛、歌唱等)
(2)理解「安居樂業」:洪水終於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種,過上了幸福的日子,這樣的生活就叫——安居樂業。
(3)指名對比朗讀課文寫「治水前」和「治水後」的景象的句子。(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經常泛濫。大水淹沒了田地,衝毀了房屋,毒蛇猛獸到處傷害百姓和牲畜,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
洪水終於退了,毒蛇猛獸被驅趕走了,人們把家搬了回來。大家在被水淹過的土地上耕種,農業生產漸漸恢復了,百姓安居樂業,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4)禹治水成功後,百姓會怎麼感激禹?想一想,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小結:人們非常感謝禹的功績,因此尊稱他為「大禹」。
設計意圖:
本環節採取以圖代講,兩次展示圖畫,結合課文,讓學生感受大禹治水的英雄壯舉。通過看圖、說圖,讓學生巧妙理解「疏導、安居樂業」的意思。通過對比朗讀,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大禹的形象與功績,學生的思維也得到進一步的訓練。
六、總結全文,練講故事。
1.現在,我們已經學完了這個著名的古代傳說故事(大禹治水),禹除了功績偉大,你還覺得他的哪些方面堪稱一個「大」字?
(提示:因為禹意志堅強,富於智慧,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大禹」。)
2.今天咱們學習了大禹治水這個故事,回家後要講給爸爸媽媽聽,該怎麼講述呢?
老師給大家四個提示,你們可以根據提示,在小組裡各自選定一個方面的內容,先練習講一講。然後把大家的講述合起來,就是整個故事了。
課件出示:
洪水使人們生活痛苦。
鯀用築壩擋水的辦法,沒有治好洪水。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用疏通河道的辦法,帶領人們治好了洪水。
設計意圖:
本環節的教學,既總結了全文,提升了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又提供支架給學生練習講述故事,化難為易,讓他們有法可循,幫助他們梳理思路,更好地學會講述故事,從而更好地實現語言文字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