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金立旺:好學力行,做到不可替代

2020-12-16 人民網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第20個記者節,中國記協網「新聞人追夢新時代 夢想榮光」主題活動向廣大新聞工作者徵集新聞座右銘的故事,請他們講述在「座右銘」的指引和勉勵下,堅守新聞理想、積極轉型成長、勇擔職責使命的奮鬥經歷和追夢故事。今天,我們一起分享新華社攝影記者金立旺的座右銘——好學力行,做到不可替代。

踐行「四力」,其本質上也是對知行關係的一種認識。融媒體格局下,新技術層出不窮,媒體生態瞬息變化,如何好學力行,守正創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做到不可替代,是我們亟需努力的方向。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落月的那一刻,74歲的葉培建(左一)靜靜走到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的身後,對她表示祝賀和鼓勵。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大屏幕上,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在拍攝記錄同步動態演示的全過程以及各個關鍵環節和登陸瞬間之後,我還抓拍到嫦娥四號成功發射的關鍵人物——74歲的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和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兩人情緒激動、雙手緊握的瞬間。在現場的媒體記者中,只有我拍攝到了兩代「嫦娥人」的握手瞬間。這個溫情瞬間打動了許多讀者,也獲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人民日報為這幅圖片配發了一篇評論,環球時報微信公號也專門發了一篇文章。

2016年12月9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因空間局限,這次重要採訪對現場採訪的記者數量有控制,一般只有文字記者、視頻記者兩個名額。新華社人員太多,我差點失去進現場採訪拍攝的機會。經過努力爭取,我才被允許進大廳拍攝。照片籤發之後,馬上成為當天的熱點。大家看到了一張照片的影響力,也認識到專業攝影記者的不可替代性。在環境複雜的現場發現並記錄下寶貴的瞬間,是新華社專業攝影記者在重大事件現場的必備素質。

之所以想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是因為我感覺到,在融媒體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新聞攝影業態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攝影記者面臨新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網際網路時代,媒體發展呈現出視頻化、可視化、社交化、移動化、智能化等發展趨勢,新媒體環境的新特徵深刻影響著新聞攝影的發展方向,呈現出影像形態動像化、圖像生產技術化、創作風格個性化等特點。

2019年10月1日,新華社記者金立旺在國家博物館樓頂採訪拍攝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

這種形勢對攝影記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攝影記者又該怎麼應對?我覺得我們需要做到一「專」多「能」,「專」要更專,「能」要更全,更加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

「專」要更專。對於攝影記者來說,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攝影水平的專業性上。專業新聞攝影從業者既要跟蹤先進技術發展,不落後、不落伍,又要充分挖掘傳統攝影工藝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價值,融合傳統與先鋒的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專業化、職業化,做到不可替代。

「能」要更全。守正創新對新聞攝影從業者的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創意策劃能力、採訪拍攝能力、圖片編輯能力、腳本寫作能力、後期製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我們都要有所涉獵,有所學習,全面提高自己,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對「多能」要有辯證認識,每個人的精力、潛力千差萬別,要客觀把握,既不能局限一隅,不思拓展,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學,分散精力,沒有重點。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復旦大學老校長、新聞系老主任陳望道先生曾給我們提出「好學力行」的系訓。作為一名1996年進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習的學生,老先生的這句要求影響了我20餘年。踐行「四力」,其本質上也是對知行關係的一種認識。融媒體格局下,新技術層出不窮,媒體生態瞬息變化,如何好學力行,守正創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做到不可替代,是我們亟需努力的方向。

相關焦點

  • 2019年新華社年度照片
    新華社記者才揚攝↑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新華社發(任超攝)↑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
  • 專訪:G20對發展中國家的作用不可替代——訪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國際...
      新華社莫斯科9月3日電  專訪:G20對發展中國家的作用不可替代——訪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室主任霍洛德科夫  新華社記者張繼業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將於9月4日至5日在中國杭州舉行。
  • 不可替代行為的執行方法
    行為可分為可替代行為和不可替代行為。  可替代行為是指行為主體不是特定主體,當義務人不為該行為時,執行法院可以委託有關單位或他人代為完成,因完成上述行為所發生的費用由義務人承擔。  不可替代行為是指行為主體屬於特定之人,該行為只能由義務人本人親自進行,而不能由他人代為實施。
  • Matlab真的不可替代麼?
    我能夠想像到的主要還是集中在教學和科研中,但我想這或許只是一種習慣,而不是真正的技術門檻導致了不可遷移。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Matlab的兩個主要替代品 - Octave和Python。作為一個系列文章的開端,本文不會深入技術細節,未來我會挑選一些典型應用場景,做一些比較詳細的分析和解讀。
  • 大阪梅田房價隱漲,不可替代的購物商圈!
    不止如此,梅田商業圈,更是做到把地下商店街與地上大型購物區相結合,每日人流量不斷,區域內寶冢站成為包含歌劇、遊樂園及溫泉等多項設施的新型休閒娛樂場所,西宮提供體育館多元化經營的新思路,今津線的東園站吸引關西學院大學等教育機構入駐……這些都是梅田成為大阪不可替代的購物商圈的原因。
  • 好學力行!這些記憶,是礦大人最多彩的青春畫卷!
    這些好學力行的日子,好像一幕幕生動的畫面,構成了一個真實又多彩的礦大生活畫卷。「好學」——礦大人嚴謹治學的精神「我們專注讀書的情況,可用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高景德和我當時交往為例來說明。大一的時候好像食量還特別大,六兩、八兩米飯不在話下,吃飯和吃菜成了一對不可協調的矛盾。——方躍平《那年,那月——寫給1994~1998大學四年的記憶》」方躍平,1994年進入社科系(現公管學院)學習,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高級工程師。
  • 逛博物館掃碼就能聽解說,講解員如何做到不可替代?
    ◆自助講解器普及,一個好的講解員如何做到不可替代?此次比賽,鄭州博物館共有15位講解員參賽,每一位選手各有所長,有著獨特的個人風格標籤。
  • 楊天真:不可替代,就不可能被辭退
    在這個時候,擔任過老闆的楊天真就說出了她的觀點:「你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不可取代性。」這句話的言下之意就是:不可替代,就不可能被辭退!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那就是一部手機可以不要耳機線,也可以不要防爆膜,但絕對不能沒有內置電池。
  • 【人物】新華社駐點記者:我從臺灣報導
    新華社記者曹典對於新華社年輕記者曹典來說,第一次駐臺就遇上空難報導,這個經歷成為她2015年最深刻的記憶。事故客機從臺北飛往金門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災難面前,兩岸同心。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迅速作出指示,海協會、海旅會等機構也迅速派員赴臺處理善後。身在事故一線,兩岸同胞間的關愛與溫暖讓曹典印象深刻。大量臺灣慈善組織的志工守在基隆河、殯儀館等地,為家屬、搜救人員、記者提供服務,送上撫慰、關懷與協助。「那一刻,兩岸同感悲戚,更同心相依。」曹典說。「這是我第一次參與災難報導,目睹太多傷痛,甚至連續幾天噩夢
  • 歡迎訂閱新華社報刊
    自2004年,中國郵政和新華社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後,雙方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相互促進,經過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報刊徵訂工作以每年近10%的幅度遞增。事實證明了中國郵政這個發行主渠道是可以信賴和託付的。多年來,在各地黨政部門支持和中國郵政的幫助下,新華社報刊為傳播黨的聲音、反映群眾意願、宣傳改革開放、引導社會輿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