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這是四年前寫的一篇文章,當時我在做校長。現在我不是校長了,重讀這篇文章,我很自豪地說,武侯實驗中學至今沒有「提煉」出自己的「特色」,甚至我連「校風」「學風」「教風」之類的表述都沒有。我們就認認真真地把每一天的常規做好,就行了。呵呵,我總算如願地留下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卸任了。)
學校一定要有「特色」嗎?
面對這個問題,有人會驚訝:「這還用說?」
是呀,這是一個熱衷於談「特色」的時代。幾乎所有學校都在爭創「特色」——你弄「書法教育」,我就搞「剪紙教育」,你做「人人都會拉二胡」,我就來個「學阿拉伯語從娃娃抓起」……
僅僅增加一門選修課,就叫學校教育的「特色」嗎?
當然,也有學校的「特色」不僅僅體現在選修課,而是在「理念」上「模式」上甚至「培養目標」上都有「創新」有「突破」:比如「讓學生擁有詩意的人生」,比如「312課堂模式」,比如「培養走向世界的現代中國人」……
於是一種「教育服務」應運而生。某些專家,某些機構,專門到學校幫著「提煉」「梳理」「總結」該校的「特色」,於是很多簡潔整齊的句式,或夾雜著數字或字母的短語滿天飛,比如「教學共生,師生互動」、「6S教育」、「五合教學」……
寫到這裡,我的腦海裡無數「新理念」「新模式」以及表達學校「特色」的詞語源源不斷湧現出來,只是因為怕得罪人,於是很世故地不一一點出罷了。
現在很多學校的所謂「特色」,要麼是憑空杜撰的幾個富有「特色」的標籤——比如,標榜「××教育」,但其內容卻和其他學校一樣,並沒有什麼獨到之處;要麼是多開了一門或幾門國家規定課程之外的選修課;還有就是學校的什麼體育或藝術「傳統項目」,如籃球項目,舞蹈項目,等等。
究竟有沒有真正的特色學校?當然有。所謂「特色」,應該是在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文化傳統等方面表現出的與眾不同的風格、個性或獨特性,而決不僅僅是開了某一項選修課或課外社團活動,更不是提出了一個別人沒有說過的概念。
也許我比較觀念比較保守,我一直對義務教育學校大談「特色」以至「特色」泛濫感到疑惑。愚以為,就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義務教育」——的學校而言,至少在教育方針(含培養目標)上很難說有什麼特色。教育方針由黨和政府制定,比如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國家意志,顯然不允許什麼也不應該允許各學校自作主張在教育方針上還有「特色」。培養目標也是如此。基礎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對學生全方位打下全面素質基礎。培養在人格、知識、能力、體質等方面素質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所有義務教育學校的共同目標,難道還有其他富有「特色」的目標嗎?當然,如果是職業高中或大學,在培養專業性人才方面確立自己的特色,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我說的是義務教育。
這樣一說,是不是小學和初中就不可能有特色了呢?當然不是。我只是說在根本的教育思想上,還是慎提「特色」為好。而在我上面所說的「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文化傳統」等方面,教育者完全可以實事求是地展示出自己的個性,或者說「特色」。
但是,我要強調的是,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它需要實踐,更需要時間。所謂「需要實踐」,就是說特色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很遺憾的,現在好多「特色」恰恰是「說」出來的。好多學校為了「彰顯特色」「打造品牌」,或為了迎接什麼大型的驗收檢查,趕忙請來專家幫著「提煉」「梳理」,找幾個別致新穎、言簡意賅的短語,「特色」便誕生了。所謂「需要時間」,就是說特色是一種長期的堅守,是一種歷史的積澱,是一種瓜熟蒂落,是一種水到渠成,是同行心服口服的認定,是社會眾望所歸的認定。從這個意義上說,開辦三五年的學校,最好免談什麼「特色」——更別說提什麼「三年打造名校」之類的口號了。但現在一些學校的「特色」則不需要時間,學校剛剛落成,便向教育局「申報特色項目」了。當然,也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門,熱衷於讓各個學校「申報特色」,人為地展現「一校一品」,這是典型的教育浮躁。
此文寫到一半,我參加了成都市教育局組織的一次課程改革現場活動。活動結束前,副局長左華榮在總結中說:「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辦學特色觀。許多學校都說『要形成辦學特色』。學校的辦學特色,實際上就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所擁有的思想和方法。我特別擔心辦學特色的功利化,機械化,和泛化。一個學校的特色不是刻意打造出來的。應該是一個學校長期發展自然而然得形成的,不斷積累,完善,升華。是日積月累,是源於實踐的。」
坦率地說,我很少聽到教育官員如此清醒。會後,我抑制不住激動,罕見地上臺握住局長的手「大拍」其「馬屁」:「說的太好了!」
他談到反對「功利化的特色」,我理解所謂「功利化特色」,就是為「特色」而「特色」,是假特色。而現在的假「特色」是在太多太多。但教育哪有那麼多「特色」?
我想到上半年一位領導來我校視察,我陪他轉校園。他問我:「李校長,你們學校有什麼特色?」我說:「沒什麼特色啊!」他看了我一眼,好像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我解釋說:「我們學校才辦幾年,而形成特色是需要長期實踐積澱的。再說,我現在也沒想那麼多的什麼特色,就想讓我們的老師認認真真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教好每一個學生,認認真真帶好每一個班,我呢,認認真真幫助每一個老師成長,就可以了。」這位領導對我的說法深表認同。
說實話,當該領導突然問我「特色」時,那一瞬間,我也想過一些詞語,比如「平民教育」啊,比如「新教育實驗」啊,等等。但這些能夠說是我校的「特色」嗎?難道只有武侯實驗中學在搞「平民教育」嗎?難道只有我們學校在搞「新教育實驗」嗎?
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地做好教育應該做的每一件事,就行了。何必要刻意追求什麼「特色」呢?
有人曾對我說:「李校長,你的沒有特色,就是特色!」
我知道這話很時髦,而且顯得很「深刻」。但我也不接受。因為我並非為了「特色」而「沒有特色」——如此「沒有特色」還是在刻意追求「特色」。
我的確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我和我年輕的同事們,面對的是好多學校不喜歡的孩子——當地失地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弟。教育局劃片分配生源,我們不可能將其中任何一個孩子排除在校門之外。面對這些孩子,我們沒想那麼多,就樸素地追求「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我們研究的,不是什麼「特色」,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難題:有的孩子為什麼上課心不在焉?他上課為什麼聽不懂?有的學生為什麼要輟學打工?孩子的家長為什麼不願意到學校來開家長會?怎樣才能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如果考不上高中他將來能夠做什麼?……當然,我們學校也有相當部分的天資不錯的孩子,所以我們同時也在思考:怎麼讓這些聰穎的孩子最大程度地獲得知識,最大程度地提升能力,最大程度地得到發展乃至極致?正是為了每一個孩子——是的,毫無疑問是「每一個」,我們大膽地進行課程改革和課堂改革,同時相應地進行了考核評價改革。
特別幸運的是,我遇到了特別理解和支持我的武侯區教育局和成都市教育局,他們為我校的改革不但大開綠燈,而且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在這裡我說了領導的好話,這是我的心裡話。我犯不著在領導聽不到的地方「歌頌」領導(我知道我的博客是從來不被局長光顧的),但我得實話實說,這是做人應有的起碼誠實。
寫到這裡,也許有朋友急切地想知道我校究竟進行了怎樣的「改革」。對此,我要讓大家失望了。一切才剛剛起步,我不願多說細節。所以目前我基本上謝絕了所有媒體報導,因為事情才開始做,就大談「成果」,這樣不好。
還有和「特色」相關的一些說法,我也常常越想越覺得不是味道。比如,學校要「打造品牌」,又比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等等。這些說法,顯然是一種辦企業的思路,是面向市場的思維。品牌是一個商業概念,它以產品質量取勝,並形成自己獨特的信任度、追隨度,因而給產品增加了附加值,企業可以為品牌制定相對較高的價格,獲得較高的利潤。企業打造品牌,產品追求特色,理所當然。
一些大家公認的真正名校(關於名校的產生和意義,我將另文闡述),產生了類似於「品牌」的社會美譽度,這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容抹殺。但是,我這裡要批評的依然是那種為「品牌」而「品牌」,把「品牌」作為學校的主要追求的做法。學校是企業嗎?學校需要面向市場嗎?也許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業學校包括綜合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企業有密切聯繫,而且需要有市場思維,但我想問,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要「品牌」來做什麼?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意義何在?像企業一樣爭搶市場份額嗎?當然,有人會說:「是呀,學校有品牌了,有影響了,就有競爭力,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生源嘛!」且慢,按國家規定,義務教育的小學和初中,不都是由教育局劃片或微機排位分配新生嗎?你為什麼老想著去搶佔什麼「市場」呢?說白了,不就是搶優生以提高「升學率」嗎?不就是收擇校費壯大財源嗎?當然,這些話是不能擺到桌面說的,但大家心照不宣。然而,這心照不宣的意圖,不是「假教育」是什麼?
學校當然要辦好,但這不是「對外」的為了什麼「品牌」什麼「市場」,而是「對內」的為了我們每天面對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學校能夠享受每一個老師的愛,只要孩子能夠喜歡每一堂課,並且真正獲得全面發展,學校沒有「特色」沒有「品牌」沒有「市場」,又有什麼關係?
樸素比「特色」更美麗,良心比「品牌」更珍貴。孩子心靈和他們的未來,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市場」!
這是我們的教育良知所在。
2011年11月23日—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