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臺北代表團參加北京奧運會的人數「在參賽歷史上算比較多的一次」,而毫無疑問的是,他們已經刷新了另一項意義深遠的紀錄:在北京得到了有史以來最多的歡呼、吶喊和熱情。他們感同身受:北京就是中華臺北隊的主場。
在8月15日的棒球賽事上,中華臺北隊經過長達4個多小時的苦戰後,最終以7比8不敵中國隊。球場上的對手在私下裡是好朋友,因此在賽場上,雙方也多次互相交流,一起為對方加油鼓勁兒,一方表現不錯,另一方會帶著讚許的表情拍拍他們的肩膀。媒體捕捉到的這些情景,傳達出一個清晰的信號:這是兄弟間的較量。
德國《經濟周刊》網站15日發表文章《當中國人遇上中國人》,該文稱棒球是中華臺北隊的強項,中國隊和中國臺北隊的對局比其他體育項目吸引了更多賽場內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他們紛紛鼓掌、吶喊助威。該文認為,臺灣同胞在北京參加奧運是一種平衡舉措,是兩岸關係緩和的一個標誌。中華臺北隊的主教練洪一中說,希望和北京方面在賽中不會出現分歧。他說:「我們有相同的血脈。觀眾絕對會為我們加油。」
棒球運動在大陸遠未得到普及,很多大陸人甚至還看不明白,按常理判斷,這項大陸人感到陌生的賽事很難讓他們奉獻出參與的熱情,但8月13日這一次大大的例外,只因有中華臺北隊參賽,它要迎戰荷蘭隊。結果,擁有1.2萬個座位的五棵松棒球場竟然座無虛席。
1萬多名大陸觀眾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臺灣同胞,加油」,還學著用閩南話大聲吶喊。為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大陸的拉拉隊長還跑到臺灣球迷的觀眾席,與他們研究共同的加油方式,然後出現了這樣一幕:這邊喊中華臺北隊球員的名字,那邊就齊聲高喊「全壘打」,還玩起了全場波浪舞。
目睹這一情景,美國《國際日報》的記者不得不感嘆:中華臺北棒球隊以5∶0的優勢擊敗荷蘭隊,讓對方吃了一個「荷包蛋」,這充分體現出北京奧運會,讓中華臺北運動隊盡享主場優勢,「大陸民眾賣力地為中華臺北隊加油助威,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血濃於水嘛」。
《國際日報》的這篇文章說到了點子上。兩岸血脈相連,本就是一家,大陸觀眾又豈能讓臺灣的健兒們受到冷落?其實,這種濃鬱的「主場氛圍」從中華臺北隊一踏上北京的土地開始就接踵而至了。
大陸歡迎的人群讓來自寶島的體育健兒們體會到了「回家的感覺」。每個人都收到了鮮花和熱烈的掌聲,以至於中華臺北奧委會秘書長陳國儀也激動起來,他說:「謝謝,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謝謝大家的熱情。」
中華臺北代表團團長蔡辰威也在8月6日對記者表示,「在飲食等生活習慣上,兩岸同胞沒有太大區別,所以我們會很適應。而且,相信還會有很多的同胞在比賽中支持我們,我們就像在自己的主場一樣。」因此,他非常期待感受主場作戰的氣氛。對大陸的觀眾而言,這只是很低的要求而已,自然會充分滿足他們。
8月8日的開幕式就讓世界人民見證了兩岸同胞深切的情意,當主持人宣布「現在進場的是中華臺北代表團」,全場立刻掀起雷鳴般的歡呼聲。早些時候,高金素梅率領的臺灣少數民族歌舞團,在6時50分登場,高唱「你的家鄉在北京城,我的家鄉在阿里山,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永遠都是一家人」。
在奧運會開始前,還有臺灣同胞擔心大陸民眾是否會為臺灣選手加油,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們的這種顧慮就被徹底打消了。在8月9日下午的比賽中,中華臺北羽毛球選手謝裕興就找到了主場的感覺。有三四千名大陸球迷為他加油,使他感到格外興奮,他說:「從來沒有這麼多人為我加油過。」賽後,還有許多球迷向這位世界排名第46位的羽將索取籤名,讓謝裕興大呼「意外」。
大凡有中華臺北健兒參賽的現場,臺灣的媒體都能記錄下來自大陸觀眾的熱情。臺灣《聯合晚報》報導,幾天前,在柔道賽場上,女將施佩均出場時,體育場廣播裡的一句「來自中華臺北」,就像引信點燃炸藥一樣,引爆震天的掌聲,加油聲久久不息。
中華臺北女子舉重好手陳葦綾在挺舉115公斤時,因體力不支、踉踉蹌蹌摔倒在地,槓鈴直接壓在了她的膝蓋上。在一片關切的驚嘆聲後,舉重館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離開前,陳葦綾特別感謝了熱情的觀眾,並像每一位接受採訪的臺灣 >臺灣體育代表在大陸的受歡迎程度確實很高,就連臺灣球迷披掛一身走在北京街道上,迎面而來的大陸民眾都會報以笑容,還有人高舉雙手大喊「加油」。
有記者發現,臺灣媒體被折服了,他們相信這些表現「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真摯誠懇,情真意切的」,在感動之餘不由得感嘆:「如果沒有大陸民眾的掌聲,臺灣的選手有多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