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越存錢越存的邏輯過於片面,與提前消費、享受當下「好生活」狀態的習慣相比,我個人更偏向於攢錢,享受無負債的良好生活姿態。錢不會越存越窮,只是無法跑贏通貨膨脹,例如,按照目前物價上漲的基本水平,平均年增幅至少為5%以上,而普通儲蓄類的業績基準回報率能夠高於5%的很少,等於收益不能抗禦通貨膨脹的比率,從而導致儲蓄縮水。
為什麼要存錢?
1、如果你是一個遠嫁的姑娘,突然很想回娘家,但是由於路途遙遠,車費貴而沒辦法說回就回,假如你有一定的存款,那麼也就可以不必顧忌這麼多。
2、當和朋友出去逛街看到某件自己喜歡的商品時,看到朋友毫不猶豫的購買了,而你還在因為價格的昂貴猶豫半天不敢下手,假如你有一定的存款,你是不是也可以和你朋友一樣,不用猶豫的購買了?
3、當某些突發事件發生卻只有金錢才能解決時,比如在外面不小心受傷或者生病需要錢,而那個時候你是否會後悔當初為何不存錢,假如你有存款是不是就不需要這般無助?
存錢是希望有朝一日,當急需用錢的時,可以隨時都能拿得出來。
而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網貸平臺亂象叢生,為了宣傳產品各種各樣的雞湯軟文也隨之布局網絡,隨便打開一個網站都能看到網貸廣告"只要手機認證,免抵押,信用貸款,利息低至0.2%起」,或「芝麻分550分,就能輕鬆借款10000元」等、這無一不是給現代年輕人灌輸了只要你沒錢,註冊就能借到錢的觀念。也恰恰就是因為這些鋪天滿地的廣告,讓多少年輕人陷入了網貸的深淵!
超前消費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另一種標配
在職場中或朋友相聚時,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當討論起存錢和購物時,有人說起要存錢買車或以後購房時,有人就會帶著聽起來像似玩笑的話語般說到,「錢不是賺來花的嘛,不花怎麼有動力賺錢啊,該買買,存那點錢富不了」,的確,一次、兩次的、每次存幾百確實成不了富人,但是當存錢成為一種習慣時,累積的次數多了起來,100次個幾百那麼就是幾萬塊錢了,小錢也能攢出大夢想。
超前消費帶來的體驗是快樂的,這點不可否認:但缺錢時刻的茫然無措,也只有自己能體會
現在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不是「我有多少存款了」,而是「誰還沒點負債」,顯然人們都把負債當成了一種生活常態;
我的一個同事,家庭的經濟條件一般,她的老公為了買車,把在外打工幾年攢下的錢全部拿出來買車,普眾實惠的車他還看不上,然後用存款付了買車的首付,剩餘的分期還,也就是分期購車。聽同事她說很無奈,她老公是因為看到很多經常一起出去玩的同學都買了車,自己羨慕也很想買車,為此還和同事吵過架,最後同事她說不想管了,後來他老公就去買了車子。
剛開始半年還能如期的還上車子分期的款項,後面她的老公失業了,就找同事要錢去還車子的分期款,到最後連加油都成了問題。同事讓她老公把車子賣掉,但是他老公不肯。同事經常會把不開心的事在單位和我們講。他說,男人就是好面子,喜歡打腫臉充胖子。
後來同事懷孕生小孩住院花的幾千塊錢,還是她公公婆婆出的。雖然他老公的確攢下了一些錢,但是因為攀比的欲望衝昏了頭腦失去理智,導致超前消費為衝動買單。這件事情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理智,還有手裡有錢,才能在急需用錢時,不會那麼茫然,同時也不會連累家人。
手裡有錢,更容易抓住機遇,和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職場如戰場,稍微不努力就會跟不上前進的步伐,對於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有著令人羨慕的高學歷學識,還有大把的金錢作為創業啟動資金,這樣的生活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對於家境條件一般的群體來講,學歷不高,認知範圍有限,於是就想方設法增強自己。比如現在有很多成年學習自考本科等。假如你手裡有錢,想學習的時候可以隨時報名參與進去,但是假如手上沒有存款,那麼你只能幹看著學習機會從眼前溜走。
閨蜜的男朋友是一個技術開發工程師,記得以前在廣州做事做事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初級的小工程師,經常聽閨蜜說起他男朋友要考高級技術工程師,那會的工資沒有現在這麼高,加上他男朋友上進心還是蠻強的,於是就報考了這個專業學習。也是剛好兜裡有存款,假如手上沒有存款,即使你有多麼想去學習,缺乏資金這個助推器,也就沒有現在的成果。現在閨蜜的這個男朋友在外國寮國發展,每個月的收入是以前的3倍,還投資了他朋友創業,每年躺拿分紅。
事實上,會攢錢的人能抓住機遇的概率,會比習慣超前消費的群體高。你想啊,你手上有一定的存款,你想要學習什麼的時候,只要兜裡的銀票允許,那麼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當學習完成在找工作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更自信的去選擇喜歡自己的專業呢?
反之,假設學歷不高,很多喜歡的崗位夠不著門檻。口袋裡又沒有存款,想學習或購買什麼東西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經濟條件是否允許,假如你有存款,那麼這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因此可見,錢越存越窮的邏輯是振奮人心的雞湯,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喝。
在朋友圈或各個理財社區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各種各樣的雞湯文;
常見雞湯一、「錢要花,才能有動力去賺」
說這些話的時候,卻沒人告訴你,不是盲目的花,不是衝動消費的花,而是要有理智「錢花該花的花」,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花。
常見雞湯二、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當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時,朋友會說,這件商品值多少錢,錢不少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
事實上,月收入幾千元的群體遠比上萬的群體多得多。當一個人的月收入是10000元時,花5000元那只是他收入的一半,而對於月收入5000元的你來說,花掉4000元則是你收入的90%。
錢不是省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這句話也不適合任何人。對於月薪5000元和月薪10000元以上的人,比較他們的消費能力。月薪5000元的人,花掉當月總收入的5000元,或者花6000元就變成了超前消費,最後留下的只有還不盡的循環負債帳單。
常見雞湯三、上班是沒有前途的,年輕人就因為創業博一博
對於成功創業的人來說,賺錢已經成為一種新習慣。當他們看到還在為別人打工的朋友時,他們會說:「你還在為別人工作,為別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博一博。
他們會說,年輕人不應該在奮鬥的年齡選擇安逸,但卻沒有人告訴你創業風險很大有可能失敗。最後,他們因為失敗而負債纍纍,這個雞湯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不能只聽別人的一面之詞,除非你有非常雄厚的資產,可以讓你無數次的嘗試失敗,否則,穩定的收入積累也是一場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