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未經許可請勿抄襲。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事情,作為新手父母,沒有充足的育兒經驗,可是看著孩子生病又擔心不已,偶爾也會出現病急亂投醫的現象,但卻容易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王女士最近非常的自責和悲痛,因為自己的著急和無知,讓8個月大的孩子遭了不少罪。原來,前幾天,王女士發現孩子的身上莫名其妙出現了很多皮屑,乍一看非常像魚鱗,孩子原本嬌嫩的肌膚也變得坑坑窪窪的。看到孩子這幅模樣,王女士下了一跳,趕忙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一番檢查後,醫生得出結論,王女士的孩子得了乾性溼疹。王女士非常奇怪,覺得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能有溼疹呢?於是便追問原因。
醫生問王女士是怎麼給孩子洗澡的?水溫又是怎麼控制的?王女士回憶道家裡大多數都是婆婆在給孩子洗澡,老年人總是害怕孩子冷著,一邊洗就一邊往裡面加熱水,婆婆每次都用手試過溫度,說剛剛好。
聽到王女士的敘述,醫生連連搖頭,忍不住說怎麼能讓老人用手掌測溫度?醫生解釋,老人年紀比較大,皮膚的敏感度較低,手上也有很多老繭,所以他們對溫度的感知和好嬰兒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於老人來說剛合適的水溫,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是「高溫」,長時間用高溫度的水洗澡,會導致孩子肌膚的水分大量流失,自然就會幹燥的起皮,出現魚鱗般的皮膚。王女士聽後,自責不已,表示自己以後一定會注意水溫。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辨別乾性和溼性溼疹的差別:
嬰兒在一兩歲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嬰兒溼疹,有時人們也會稱之為奶蘚。這種溼疹常出現於嬰兒的頭面部,有些也會在四肢和軀幹出現,尤其是哺乳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孩子出現溼疹的原因有很多,內部外部都可能會使孩子出現溼疹。有些孩子是因為脾胃失調消化不良,有些孩子則是因為衣服摩擦外無刺激。
一般溼疹有三種類型,分別為脂溢性、溼性、乾性。脂溢性多發於一兩個月左右的嬰兒,呈小片紅斑。溼性多發於三到六個月的嬰兒,大多體型肥胖,皮膚上會出現水泡、丘疹等。乾性則多見於六個月到一歲的孩子,這些孩子體型多感受,皮膚也非常乾燥,常有脫屑的情況出現。
當孩子出現溼疹後,家長又該如何應對?
患溼疹的孩子,會因為肌膚的劇烈瘙癢而忍不住抓撓,並且癢意會讓孩子的脾氣煩躁、食慾降低,睡眠質量變差,所以家長也要及時為孩子診治。
首先,可選擇外用藥物,對孩子紅癢的部位進行擦拭。此外,給孩子的手上套上小襪子,避免孩子撓傷自己的皮膚。此外,家長也可以對孩子進行小兒推拿,清脾經、清胃經、平肝等都可以緩解孩子溼疹的狀況。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點讚轉發一下吧。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