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東美術館主辦、皮道堅擔任策展人的「臆象——當代水墨藝術譜系(2000-2020)」在廣東美術館舉行,並將持續展出至2021年1月15日。
本次展覽首次以粵、港、澳作為區域性水墨研究樣本,在相關學術背景下,對粵、港、澳當代水墨藝術彼此促進的脈絡和未來發展的可能獲得更加清晰的把握。展覽以「臆象」為主題,意在凸顯粵、港、澳當代水墨「自出胸臆」的藝術特質及其與傳統水墨之「意象」美學的文脈關係。而作為方法的「譜系」則是為了觀察、梳理近二十年來粵、港、澳當代水墨藝術的發展面貌,以進行階段性的記錄小結。
展覽現場
48位藝術家作品展
本次「臆象——粵港澳當代水墨藝術譜系(2000-2020)」共邀請來自粵、港、澳地區的48位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參展。參展的廣東藝術家作品中,包括王璜生《風之痕》、黃一瀚《北京少年》、梁銓《六柿圖》等;香港藝術家作品中,包括王無邪《庚子山水之九》、靳埭強《上善》、韋邦雨《念念浮光》等;澳門藝術家作品中,有楊大名《蓮花獻瑞》、吳衛鳴《瞬間》、唐重《飛不起的鳥》等。
展覽現場
21世紀以來,中國藝術領域從傳統中國水墨畫向當代水墨藝術轉型,並逐漸成為一種相當國際化的當代藝術表達方式。
展覽現場
這其中,廣東地區以其「沿海性」區域屬性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廣東精神,其當代水墨探索也充分體現出「當代性」實踐,呈現藝術家觀念性思考,表達當代意識與精神。而港、澳地區甚至擁有比內地更早的實踐經驗,早期以「水墨會」為代表的群體構建逐步影響港、澳兩地形成了當代水墨文化的氛圍,營造出良性健康的當代水墨生態。
這些當代水墨藝術家獨立又敢為人先
「在水墨創作的現代化表達與國際化觀念的發展過程中,粵、港、澳地區的當代水墨實踐既獨立又敢為人先。粵、港、澳三地的當代水墨形態,既各自獨立,又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呈現出一種較為綜合的當代水墨文化形式,不斷產生傑出的藝術家和優秀作品,對其他地區的當代水墨藝術發展產生推動與引領作用。」策展人皮道堅說道。
靳埭強《上善》
參展畫家靳埭強就是香港當代水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對於水墨,他坦言有著「不解之緣」,其水墨畫從西方素描水彩入門,實驗現代波普風格水墨新貌,進而回歸山水傳統,同時長期受到現代設計概念的影響,創造性地將東方傳統水墨情趣與西方設計思維融匯於一的現代風格,開闢出文字山水畫的新領域,他將書畫融合成一體,字中有畫,山水成字。無論一字、一詞、一句或一詩皆成畫。
唐重《飛不起的鳥》
澳門畫家唐重的水墨畫走出了自己自成體系的當代水墨風格。唐重竭力避開的是對客觀事實的描摹,完全以個人的眼光和角度去探索發現。這些特點使他的作品看起來分外質樸、自然而又富於韻味。一方面,唐重的繪畫是在這個紛繁複雜世界裡對質樸天真心靈境界的嚮往,另一方面也是對閒適平靜生活的一種反映,有時候於這種平淡中還能體會到一絲幽默和怡然自得。作品《飛不起的鳥》就體現了他在畫中所映照的生活意趣。
林於思《搜山圖》(局部)
廣東畫家林於思則探索如何將傳統水墨的精粹傳承下去的同時,結合現代審美語言,讓更廣闊的觀眾層面得以體會水墨的意境與無限可能性。此次參展作品是他今年新創作的長卷作品《搜山圖》,創作緣起是「是向歷史名作《搜山圖》致敬」,他表示,「這樣一個故事裡幾乎囊括了東方繪畫的敘事性和場面感,對作者的造型能力和造境能力和想像力有很高要求。在這次的創作中,題材上我把山精野怪改為了動物,加入了動畫電影的味道,還把每個角色和鬥爭的畫面處理得更有親和力,是想表達我們這一代人在繪畫氣質上的特性。」
作為第一個以粵港澳為區域性水墨研究樣本的案例展,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表示,希望此次展覽能為觀眾提供諸多與以往不一樣的進入當代水墨藝術的路徑,深入感知近20年來粵、港、澳三地當代水墨藝術的共生與對話。同時也希望能在相關學術背景下,對粵、港、澳當代水墨藝術彼此促進的脈絡和未來發展的可能獲得更加清晰的把握,構建多元而富有活力的粵、港、澳藝術生態。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李巧蓉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李巧蓉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李巧蓉
部分圖片來源:主辦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