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內北京三甲醫院倒下三位骨幹醫生

2020-12-20 搜狐網

  導讀:一些重點科室、重點領域成為這一情況的「重災區」。如急診、外科、心內科、呼吸、消化、兒科、婦產科、神經、耳鼻喉等重點科室,35歲至55歲之間的骨幹力量。

  本報訊(記者 劉洋)「太多醫生忙於工作而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眼看著一個個忙碌的身影猝然倒下,實在令人心痛。」幾天前,朋友圈中,一位醫生得知自己的同行—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醫師張普柱突發心臟病去世,不禁發出感嘆。

  據了解,近兩周時間內,北京兩家知名三甲醫院接連倒下了三名醫生。10月12日,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醫師張普柱醫生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55歲。10月24日,42歲的阜外醫院麻醉醫生昌克勤在手術室內突然昏迷,發現時已無呼吸,經專家會診後認為預後極差,最好的結果就是植物人,目前仍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10月25日,積水潭醫院骨科的骨腫瘤專家丁易在泰國參加亞太骨科年會期間,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48歲。

  短時期內多位醫生的猝然倒下令不少醫療界從業者受到不小的震動,而實際上,伴隨著強大的工作壓力、緊張的醫患關係等問題凸顯,醫護人員「過勞死」在近年來並不少見。去年11月,武警總醫院心血管外科年僅49歲的王奇主任因連續五天做手術搶救患者,腦出血搶救無效逝世,經媒體報導後,也引發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結合近年來醫護人員倒在工作崗位上,出現猝死的情況,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一些重點科室、重點領域成為這一情況的「重災區」。如急診、外科、心內科、呼吸、消化、兒科、婦產科、神經、耳鼻喉等重點科室,35歲至55歲之間的骨幹力量,伴隨著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等問題,對自身健康多有忽視。

  在這些醫護人員中,不少人由於工作業務繁忙,經常錯過單位組織的每年一次的體檢,日常對偶有不適的感覺沒有特別留心,往往一旦發病就無法挽回。而常見的發病原因,則多數是由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病突發造成的心血管急症。

  對話

  醫患人數不成比例

  學科專業會議泛濫成災

  對話人:某三甲醫院急診科主任

  北青報:在高強度重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考慮過通過擴充醫生數量來緩解這一問題?

  急診科主任:這其實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在有編制的醫院,本身對擴充人員有編制的要求,如果擴充,只能以合同工的形式來招,對於醫學生而言,吸引力實在不大。同時,擴充人數也難免會考慮到效益問題,人數多了,科室內每個人的獎金可能就會減少。

  北青報:面對醫生「過勞死」層出不窮的情況,社會上關於合理倒休、為醫生提供更好環境的呼聲也很大,這點上具體執行的如何?

  急診科主任:患者的數量太大,與醫護人員的數量不成比例。目前大多數醫院幾乎所有的空間都儘可能布置成診室或檢查室,醫護人員沒有休息的地方,有的甚至五六個人擠在一間幾平米的辦公室裡,不舒服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只能坐一坐休息一下。

  北青報:除了臨床工作的壓力,您覺得還有哪些方面給您帶來困擾?

  急診科主任:除了臨床工作,醫生還要承擔科研、教學、行政等多方面的工作。近兩年學科專業會議的泛濫成災也是一大問題。以往每兩年或四年開一次的會議,近兩年都是年年都搞。一個醫生一年參加十幾個學術會議都是常事。如果不去會擔心錯過學科的最新研究或進展,去的話出差最短也要三五天,實在是一種負擔。

  北青報:面對醫患關係緊張的現狀,傷醫事件層出不窮是否也給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帶來一定困擾?

  急診科主任:這方面確實給不少醫生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特別是表現在手術之前一些人會出現徹夜難眠的情況、術中更加緊張,術後甚至也會提心弔膽。儘管手術失敗在醫學上是很正常的情況,但在現在問題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過勞死」醫護人員特點

  1.年齡上以中青年為主:伴隨著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等問題,綜合近年來的媒體報導,北青報記者發現,倒在工作崗位上的醫護人員多數年齡在35歲至55歲之間。

  2.重點科室的骨幹力量:過度疲勞的情況在熱門科室,醫院重點學科方面尤為突出。其中又以急診、外科、心內科、呼吸、消化、兒科、婦產科、神經、耳鼻喉等重點科室為「重災區」。

  3.對自身健康多有忽視:其中不少人由於工作業務繁忙,經常錯過單位組織的每年一次的體檢,日常對稍有不適的感覺注意不夠,往往一旦發病就無法挽回。

  4.常見發病原因:多數是由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病突發造成的心血管急症。

  調查

  「我相信每個醫生都有過那種瀕死的感覺」

  「每周至少有1-2次上夜班,周末值班,加上門診、查房、手術、寫病歷、寫論文,甚至應付醫藥代表,我相信每個醫生都有過那種瀕死的感覺。」一位供職於某三甲醫院耳鼻喉科的主任醫師在接受採訪時告訴北青報記者,醫生工作壓力大、負擔重多年來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問題,但由於患者數量大、就診條件有限等實際情況限制,仍然沒有找到解決之道。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近半數醫生每周至少要上一個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過半個小時,甚至不少人午飯及午休時間只有10分鐘。近八成醫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時,幾乎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半數人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約有兩成醫生甚至曾連續工作48小時以上。

  同時,在強大的工作壓力下,醫生的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半數的醫生都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35歲以上男性醫生高血壓患病率已是健康人群的兩倍。

  在採訪中,不少醫生都表示,目前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病已日益成為纏繞醫生的「噩夢」。由於工作壓力大,醫患關係緊張,不少醫生在手術前都會出現徹夜失眠的情況,長時間給身體帶來極大負擔。「30多歲就患上高血壓,甚至頭髮也白了不少,這在醫生中已經不少見了。」

  同時,「醫者不自醫」的情況也給醫生猝然倒下埋下了伏筆。據了解,目前多數醫院每年都會為員工提供一次固定體檢,然而由於工作特點,多數醫生一旦錯過就很少有機會再去補上。儘管身邊的同事都是醫學專家,但由於患者數量多,很多人不願開口增加同事負擔。「很少把自己的健康當回事兒。」本組文/本報記者 劉洋

  新聞連連看

  人社部:全國15個省已實現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中國高端醫療設備依賴進口加劇看病貴

  患者家屬稱醫院看病不及時 揮拳打醫生被逮捕

news.sohu.com false 綜合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4-10/28/content_92864.htm?div=-1 report 2792 導讀:一些重點科室、重點領域成為這一情況的「重災區」。如急診、外科、心內科、呼吸、消化、兒科、婦產科、神經、耳鼻喉等重點科室,35歲至55歲之間的骨幹力量。本報

相關焦點

  • 江蘇省人醫一周引進三位院士 南京多家三甲醫院打造院士工作站
    醫院也不例外。上周,省人醫一周引進三位院士,引來業界一片驚嘆。  鼓樓醫院,三院士已悄悄「工作」兩年  據了解,在院士的引進上,南京鼓樓醫院同樣也是大手筆。早在兩年前,鼓樓醫院就已率先引入了院士工作站模式,如今三位院士已悄悄「工作」了兩年。  南京鼓樓醫院科技處處長戴玉田介紹,2016年,該院分別與寧光院士、劉志紅院士和邱貴興院士籤約,建立院士工作站。
  • 北京三甲醫院
    真情為民生 送醫下基層  北京三甲醫院  皮膚病專家  巡迴義診走進河南    □劉海霞    為了切實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友誼醫院等醫院的多位國內著名的皮膚病醫學專家
  • 甘肅酒泉某三甲醫院骨幹頻離職,捨棄鐵飯碗是為哪般
    這兩天,有網友反映說:近幾年,甘肅省酒泉市一家三甲醫院頻繁出現骨幹人才離職潮,上個月又有一名普外科醫生離職。該網友還稱,一兩個人離職也很正常,如果出現這種離職潮,就說明醫院運行或支持性政策出現了問題。
  • 北京通州兩年內增床位3000張 再添一三甲醫院
    昨天,記者從通州區第五屆人代會上獲悉,潞河醫院綜合三甲醫院的申請工作將在年內完成,通過評定後,通州在目前東直門醫院東區和北京胸科醫院兩所專科三甲醫院的基礎上,將再添一所綜合三甲醫院。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以打造四大區域醫療中心為載體,加速提升區域醫療品質,今明兩年將新增床位3000張。
  • 河南一醫生猝死,年僅41歲!忙到沒跟妻子拍過一張生活照
    41歲的年紀,正值青壯年,正是為實現人生理想發功發力的時候,然而卻無聲無息地倒下了,令人萬分痛惜!網友怎麼看@天墮妖月:保命要緊,這是幾年來工作經驗。@被命運吊打的任姓鹹魚:我們院長說了,內科加班是因為能力不足,有能力的人是能在班內弄完的,不算加班費。
  • 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是三甲醫院嗎?
    核心提示: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是三甲醫院嗎?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是一家按照三級醫院標準設立的皮膚病專科醫院,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通過全體醫務人員的不斷努力,已成為一所較高層次的醫療機構,並為北京地區醫療、預防、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技術中心,在北京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被譽為「值得百姓信賴的醫院」。
  • 北京社區醫院藥品目錄將與三甲醫院統一
    燕瑛說,今年將從三個方面來著手,一是公立醫院改革中要推進醫藥分開,取消醫院15%藥品的加價,取消後會使藥品降下來一部分。另外,要進行藥品合理使用管理,就是對開的藥方進行點評,控制合理用藥。此外是藥品的陽光採購,在市級的平臺上通過陽光採購使藥價進一步下降。
  • 北京大醫院一線醫生年薪18萬 醫生該掙多少錢?
    隱性收入不好統計,醫院發的錢有多少?今年兩會前,鍾南山對廣州市所有三甲醫院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醫生帳面上的平均年薪是4.6萬餘元,但實際收入19萬餘元。中間的差價,主要來自醫院自身經營。「如果每月不保證1萬元獎金,骨幹醫生就跑了。」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骨科主任說,作為事業編制人員,醫生的基本工資不高,每月二三千元,獎金佔大頭,除月獎外,年終獎還有二三萬元。
  • 北京順義2018年內引進3家三甲醫院
    記者日前從順義區獲悉,2018年該區啟動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加大優質醫療資源引入力度,計劃引進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北京口腔醫院。屆時,順義區內將擁有6家三甲醫院,大大提升該區醫療服務水平。
  • 北京美天醫療美容 專業醫生團隊 三甲醫院出身
    醫生專不專業?效果能得到保證不?安不安全?心裡完全沒底。這是不是你正在擔心的問題,在北京美天醫療美容,這些都不是問題!專業醫生團隊, 三甲醫院從業經歷,實力保駕護航‼️
  •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很多臨床醫生表示,大醫院的骨幹醫生們忙得連走路都要一路小跑、門診顧不上喝水、吃飯,甚至常常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值夜班更是家常便飯,很多專家的手術日程都排到了下一年……在這種醫生超負荷的生存狀態下,用「SCI論文」作為職稱評定的「硬體指標」來評價和考核醫生是否有失公平?
  • 腦洞與規模全開 600位醫生參加北京協和神經科病例報告會
    2018年1月13日,第12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病例報告大會於北京協和醫院教學樓裡召開。為培養更多神經科人才,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每年都會舉辦病例分享。據介紹,今年,報告大會在全國範圍內吸引了近600名醫生參與。
  • 北京三甲醫院權威專家聯合會診,報名通道開啟
    北京三甲醫院權威專家聯合會診,報名通道開啟2021年01月13日 15:49:32      來源:衡陽房地產信息網    編輯:news_finance徵集|關節疑難病不在難!北京三甲醫院權威專家聯合會診,報名通道開啟
  • 北京首大屬於三甲醫院嗎
    北京首大屬於三甲醫院嗎?鼻子出血是非常多見的現象,天氣乾燥往往容易鼻出血,由於大家習以為常,往往都不太重視。  >>> 我有這種情況,點擊【頂部】專家諮詢圖標立即諮詢北京首大耳鼻喉醫院,醫生為您解答 <<<  什麼情況會引起鼻出血?
  • 掛號網攜手北大醫院打造北京首家微信掛號三甲醫院
    掛號網在首都全面開啟網際網路便捷就醫深度服務 2014年7月19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聯合國內最大的網際網路就醫服務平臺--掛號網,推出了全新的醫院微信公眾號,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公眾可通過該微信直接進行預約掛號,這在北京市三甲醫院中尚屬首家。
  • 阿里P7程式設計師還是三甲醫院醫生?
    最近兩位親戚分別介紹了兩個30歲左右的男生給我:一個是程式設計師,阿里P7;一個是三甲大醫院的醫生。覺得都挺聊得來,但是必須要選擇一個繼續交往下去了。好,接下來看看醫生小哥能掙多少錢。30歲敢出來相親的醫生小哥,應該已經結束了規培階段,也就是度過了實習期,成了正經意義上的「醫生」。北京的三甲醫院醫生一定有博士學位,但是別管學歷如何,現在他應該都是住院總醫師這個階段。
  • 中國綜合醫院手術量排行榜 重慶兩家三甲醫院排名前10
    西南醫院,醫生在給病人做手術。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雷鍵 攝一床難求的三甲醫院,一年究竟要做多少臺手術?近日,一份「中國綜合醫院手術量排行榜」的榜單在網絡熱傳。這份榜單顯示,重慶兩家三甲醫院的2016年全年手術量排名全國前十位,分別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據悉,榜單分別對全國的100家綜合醫院的2016年手術量進行了排名。排名首位的,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年手術量為25萬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13.5萬臺排名第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12萬臺排名第三。
  • 三批共64位三甲醫院專家來為阿拉閔行人看病啦
    在「復旦-閔行醫教研協同型健康服務體系」共建框架下,本次籤約的特聘顧問、學術主任和學術副主任均來自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臨床科室主任或骨幹醫師。籤約後,這些專家將定期或不定期到閔行醫院開展門診、手術、帶教等醫療、教學等業務和管理工作,閔行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市級醫院優質資源啦。
  • 北協和臨床博士畢業,能進三甲醫院嗎?網友:留一線三甲難度較大
    網友:留一線三甲難度較大學醫是目前很吃香的一個專業,而且臨床醫學是最難學的專業,不是之一,學好了,薪酬都不是問題,所以很多學霸都要報考臨床醫學,不過臨床醫學本碩想進三甲都很難,必須是博士才沒問題。可能有網友說了,很多醫院都缺醫生,為何碩士進三甲都很難呢?這是由醫院的醫院的用人制度所決定的。
  • 北京三甲醫院:我辭職了
    待手術結束後,當王森再次與那些患者在醫院相遇,他卻根本不記得他們的樣子。「以我現在的年資來說,已經熬過了最苦的階段。但重要的是,最初想學醫的心態是不是和現在的心態相符合。」出生於1982年的王森,做了整整十年醫生。他畢業於中國一所著名大學的醫學院,獲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王牌科室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