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文明的碎片〡楊牧與三匯中學

2021-02-10 三匯文學

文/李學明

——李學明《序跋集》之二十四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排鄢國燦、張在華 ,後排楊牧、何世訓

楊牧是渠縣三匯中學59級2班的學生。他的詩歌人生,是從這裡開始的。我是三匯中學60級2班的學生。他1956年進校,1958年上學期期末被開除。我1957年進校,與他同學一年。雖時間不長,又不在一個年級,但他給我留下的記憶很深。圓臉、斯文,穿一件短大衣,眼睛總在尋尋覓覓。最近二十年,三位老同學及家人,年年春節相聚,中學生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最近我的《三匯中學八憶》寫好後,請牧兄斧正。他在列印稿上改了一些錯別字,還作了一些補正。後來,他把稿子交還我,說:「你的文章勾起了我的回憶」。正好,我有些問題要問他,於是,有了這次李問楊答。

一、學校通知開除他,「我還恭恭敬敬給老師敬了個禮」我問他,三匯中學開除了你,你為什麼還對她不離不棄?他說:「因為我超越了,我不恨她。我始終難忘1958年七月令我退學的情景。班主任楊老師對我說,你去找劉校長。我去到劉二校長(同學們都這麼稱呼,苗一副校長、劉二副校長)辦公室,他對我說了些什麼,一句也記不得了,只記得他通知我不再來學校讀書了,不過,態度倒還算平靜。我什麼也沒有說,臨走的時候,還恭恭敬敬給他敬了一個禮。那時,無論在校內校外,學生碰到老師都要敬禮的。叫你不讀書了,你還恭恭敬敬敬了個禮,現在想來,真是奇恥大辱。我從他的辦公室走出來後,碰到王瑞海老師。王老師與眾不同,他十分同情我,還安慰說,你還年輕,以後的路還長。他一句話讓我感動。80年代,我回三匯中學,專門去看了王老師。」

我問楊牧:「畢竟十四歲就被學校開除了,難道就不痛麼?」他說:「我說超越,就像好了傷疤忘了痛,我現在不痛了。如果現在還痛,那就表明還沒有超越。我現在對人對事是從理性而不是從感性上來看。」關於超越,我在《楊牧現象——讀<楊牧文集>中,寫了他三個超越:超越苦難。楊牧的苦難始於三匯中學的開除,以後在渠縣鄉下、在新疆邊關,苦難接踵而至,他 「不想過多的去訴說那些過去的遭遇。」超越了時間。他失去了美好的青少年,「但我相信,祖國、民族比我的失去更多。」他發出這樣的吼聲:「為祖國分憂,為民族負責,振興中華也振興自己。」超越了空間。他叫楊模,到新疆流浪,改名叫楊牧,在新疆放牧25年,以後又放牧中國大江南北,放牧兩岸三地,放牧世界五洲四海。他是詩人,也是真正公共知識分子。「為國分憂、為民請命」的公共知識分子,是當今中國的稀缺元素。他心中有祖國、民族、人民。大目標在胸,別的,可以忽略不計了,這或許就是楊牧的超越,這是一種人生的至高境界。

「你被三匯中學開除了,學校對你不公。十四歲失學回農村勞動,以後流浪新疆,家鄉對你不公。渠縣把你打成『四家店』,要把你從新疆抓回來,社會對你不公。新疆九死一生,不得不隱名埋姓,命運對你有太多的不公。儘管如此,你卻依舊是體制內的人,入黨、當公務員、當省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正廳級巡視員,這是為什麼?」我問。這或許是許多朋友想知道的。他說:「我就是一個體制內的人。學校、鄉村、新疆都曾把我一腳踢開,體制老跟我過不去,但我就還總往這個體制裡鑽。學校給我們的教育印象太深了。要讀書,上大學,有工作。讀書、大學、工作、正道,這些是多麼神聖美好的字眼。所以不管怎麼折騰,我都把進入體制視為正道。」正道,學校的教育對一個少年影響是刻骨銘心的,影響著他的一生。

「在感情上,對三匯中學的一些情節讓我終生難忘。」他講了幾個細節。校牌的記憶。他說:「一踏進中學門,我們就戴著校牌上學堂。長方形,白底,紅字。剛進校是「渠縣第二初級中學」。後來是「渠縣三匯中學」。上學放學都戴在胸前,好自豪。」圍著操場,邊走邊朗誦。他講述這一情景,我好像又回到當年。「一個偌大的操場,四周是樹木。我手棒著書,高聲朗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搖頭晃腦,全神貫注,圍著操場走了一圈又一圈。」晚自習靜悄悄,他說:「一到晚上上自習時,我們從級園(每個年級有一片小園林,我們把它叫級園)經過老師辦公室,把煤氣燈提到教室,掛在教室上方,整個教室都亮了。全班同學都在看書做作業,悄無聲息,靜極了。只聽到煤氣燈發出的噝噝聲。我的作業做得很快,早做完了就畫畫,山水風景畫。還偷偷看課外書籍,中外文學著作,看了不少。」春遊和野餐。他在小學時就是少先隊大隊長。他談起中學的隊日活動。「我們十三、四歲的少先隊員,到田家坪、三角寨過隊日。打前站的同學走在前面,在路邊石頭下面壓紙條,後面的同學搬開石頭,找出紙條。有的紙條上寫著做遊戲,有的寫著唱歌,有的寫著表演節目,還有的寫著『好好學習求上進』一些鼓勵的話。後面搬開石頭的人,按紙條上說的做,大家在一路上蹦蹦跳跳,說說笑笑。」他還說到野餐。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春遊時,同學們各有分工,有的拿柴禾,有的背鍋兒,大家備好米和菜,在野外三個石頭架口鍋,燒火煮飯。自己煮來自己吃,有滋有味。」音樂薰陶。他講到校醫易簡齋和音樂老師王瑞海對他的影響。「校醫易簡齋的京胡拉得太好了。他全神貫注,手握琴弦,左搖右晃,旁若無人,如痴如醉。黑夜裡,周圍一片寂靜,只有他那悠揚的琴聲,優美的旋律劃破夜空,那般美妙動聽,好似天籟之音。我喜歡京戲,就是受到他京胡琴聲的感染。王瑞海老師的音樂課教得好。他教唱的《地質隊員之歌》跟隨我一生,至今會唱。」我倆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他的愛人蘇珺瑜和我愛人鄭嘉榮在一旁,看到我倆邊唱邊擊節,笑了起來。右派分子作檢討像上課。他說,右派分子夏天倫在全校師生員工大會上作檢討,就在兩排教室之間的看臺上。「他作檢討,如同跟學生上課一樣,聲音宏亮,吐詞清楚。『我,夏天倫,右派分子。我有罪。一,學校外面的牆上,紅苕藤爛了,無人收。我說,這就是人民公社的好處。這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是嚴重的錯誤。』一連說幾條,都是重複最後那一句,這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是嚴重的錯誤。腰板挺直,不卑不亢。」

晚上起夜走錯了寢室,驚醒了全校男生。他說的這件事,轟動全校,我也經歷了,但不知道是牧兄,後來同學們有好幾回還說起這事。「我們全校男生住在一個凹字形的大房子裡,兩三百人。房子像我們街上的米廳子。用上下床隔成小寢室。說是小寢室,只不過是為了區別年級和班次,用上下床分隔而成。小寢室之間沒有隔板,全方位透明,一人說話聲音大一點,周圍幾個寢室都聽得見。我睡在靠圍牆那一邊,聽得見外邊路上農民說話的聲音。一天深夜,我起床去方便,回來走錯了寢室,上床一摸,把我嚇了一跳,床上居然有人,發出呀的一聲驚叫,那個同學也同時發出了驚叫。半夜的驚叫聲,把全校的兩三百個男同學都驚醒了,以為發生了什麼事。那時沒有電燈,寢室一片漆黑,還是老師拿了個手電筒進來,知道是我走錯了寢室,趕忙跟大家說:『沒事沒事,大家睡覺。』這才平息下來。」我記不得有誰打呼嚕了,大家很自覺,說話聲音小。那時,寢室很安靜。熄燈哨子一吹,大家都上床睡覺了。所謂熄燈,是把煤油燈吹熄,我在中學六年都沒有享受過電燈文明。最後一張《學生通知書》,至今還保存半頁紙。1958年7月,楊牧結束了初中二年級,從此也失學了。那時,每學期、學年都要給學生發一張《學生通知書》帶回家。「我最後的一份《通知書》,上半頁是我的學習成績,語文、數理化、歷史地理,全為5分。唯獨社會主義教育課,即政治是2分。下半頁是老師評語:『對黨對社會主義有刻骨的仇恨』。這可是嚴重的政治問題,不敢保存,怕成為罪證,便把下半頁撕掉了。所幸的是,至今我還保存著那上半頁《通知書》。」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戴著紅領巾,何「刻骨仇恨」之有?半頁《通知書》,一生的記憶。

我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你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什麼?與學校教育有關麼?」楊牧打開了話匣子:「當詩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看到詩人兩個字眼睛就發光。從小就想長大後當詩人。我曾專門寫信問姐姐,你老實說,我將來能當詩人麼?在我眼裡,姐姐是最偉大的,她是大竹師範畢業的,又在雲南昆明工作,她什麼都該知道。可是,她沒有回答我,只給我寄了一本《青春之歌》。現在想來,她確實無法回答,由於家庭出身不好,她的日子也不好過。後來還因為我的問題,她還受牽連挨整。「在三匯中學,辦有《文藝小報》、《新聲報》。一幫十幾歲的少年青年,舞文弄墨,校園刊物辦得紅紅火火。我是校刊的熱心人,寫詩文,畫刊頭。「不知為什麼,我本能的與辦校刊的幾個文學青年張在華、何世訓、鄢國燦、張仲方耍得好,經常在一起。他們比我年長,是我的學兄。」楊牧一說到高年級的賀天鳳,就顯得很興奮。賀天鳳明知楊牧被開除了,她卻更走近他,到鄉下去看他,從三匯鎮給他寄去世界文學名著:有裴多菲的《使徒》、普希金的《茨岡》,以及海涅、萊蒙夫和泰戈爾的書。「可惜,她早就去世了。」他深深懷念這位賀大姐。1958年8月1日,《渠縣報》創刊號發表了楊牧的一首詩。這是他在三匯中學時寫的。此時他已失學在家,這天他上山挑煤炭路過李馥街上,從讀報欄上看到的。我對楊牧說,我沒有眼福、耳福,你說的這兩個文藝報刊,一個也沒有看到。我於 1957年9月進校後,只看到了反右派的大字報,從此校園小報就被扼殺了。楊牧是從三匯中學走出來的。他的一部《西域流浪記》(《天狼星下》)開篇是三匯鎮、渠江水、三匯中學。渠縣沒有忘記他,三匯中學不會忘記他。在這個楊牧出發的地方三匯中學,走出了當代中國首席新邊塞詩領軍人物,而且留下了他的雕塑。  

作者簡介】:

       李學明,1943年生,四川省渠縣三匯人,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畢業,曾任四川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鄧小平理論研究專家。曾獲國家圖書獎,已出版著作20部。

1、文章體裁:小說、散文、詩歌、評論、影視劇本等。

2、投稿附作者近照一張,100字左右文字簡介。

3、投稿郵箱:

     990217681@qq.com(張成芳)

     458678692@qq.com(付麗霞)

原創精品,扶持新銳;

立足三匯,面向世界!

名譽顧問:楊牧   李學明   李明春   何本祿

       總編:黃河

       主編:楊森林   張成芳

編委(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忠英、王建、王晶、劉必卿、張成芳、楊森林、姚建國、郭富成、唐中華、袁龍軍、黃河

編輯/排版:付麗霞    

來源:三匯文學平臺

         三匯文學平臺的所有原創作品,版權均屬於三匯文學平臺,轉載請註明。

- END -

投稿、諮詢請加微信:cs458678692

 

感謝閱讀!

 

 

謝謝鼓勵!

相關焦點

  •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三匯中學瑣憶【1】
    渠縣匯東鄉先鋒村小學、匯東鄉完全小學是我讀小學的母校,三匯中學是我讀中學的母校,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是我讀大學的母校。1957年9月,我從匯東鄉完全小學考入渠縣第二初級中學(後改為三匯中學)。我在這裡,從十四歲的少年到二十的青年,一路成長起來。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從當初的少年、青年,到現在已是六十又六的老者。人到老年,身邊總有好幾個圈子,中學同學便是我們常在一起品茗聊天的一個圈子。
  •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三匯中學瑣憶【2】
    他是楊牧的繼父,聽說,楊牧兄被勒令退學,與冉老師得罪了某校長有關。「文革」動亂一來,他因病治療被耽誤,過早去世了。王永章老師在建國初期是教導主任,1957年後降為一般老師。他教三角幾何代數,在全縣有名。後來,他調到綿陽南山中學,七十歲後還在上課。我與趙瓊玉、李德曼同學曾專程去看望他,他依然風度翩翩。只是獨居一處,稍覺孤獨。
  • 四川渠縣三匯古鎮那些人和事——歷史上的三善中學
    (今天的三匯中學,曾經的三善中學)01三匯中學的前身,是私立三善初級中學,簡稱三善中學,成立於民國31年秋(1942年秋,見《渠縣誌》·教育三匯鎮因地處州河,巴河匯合處的渠江源頭,始建於北宋,從明初建場開埠以來,就是巴河上遊通江、南江、巴中、江口(平昌)、陝西漢中、州河上遊萬源、宣漢、達縣、陝西鎮巴、紫陽等地人民生活物資商品集散、中轉的水上交通樞紐,商業繁茂的商埠重鎮,有小重慶之稱,民國時期是四川省的四大名鎮之一,早已是聞名遐邇於全川。
  • 詩人楊牧去世
    1952年小學畢業,就讀花蓮中學初級部,同屆同學有王禎和,並開始閱讀《水滸傳》、《西遊記》。1955年初中畢業,就讀花蓮中學高級部,開始從事翻譯小說,同時參與刊物編輯。此時以「葉珊」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投稿。1959年四月《創世紀》改版,首次列名為編輯委員。同年九月進入東海大學就讀歷史系,後來因興趣不合,轉讀外文系。
  • 渠江洪水「調節器」調控很靈活
    原來,這間值班室同時也是省渠江流域防汛指揮部的值班室,而那條調度令就是以省渠江流域防汛指揮部的名義發往雙灘水電站的。  渠江流域涉及巴中、達州、廣安等5市22縣市區。劉仕甸介紹,儘管巴中、達州、廣安三地防汛部門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聯繫,但在開展工作時仍存在溝通不及時、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楊牧祖父是菜農,父親開了家印刷廠。1955年就讀花蓮中學高級部,楊牧年方15歲,就開始以筆名「葉珊」發表詩作。陳文芬記得圈內流傳軼事:當時一位頗有名氣的藝術家在報上看到這個名叫「葉珊」的詩人,認為是個15歲的少女,一路坐火車趕去花蓮,沒想敲開門一看,原來「葉珊」是個男孩。少年楊牧有一顆銳敏的詩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 逝者| 詩人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
    他想起讀花蓮中學時,有一天老師說,今天不要上課了,「他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給我們看,就是《蒹葭》,」他回憶著,「老師用廣東話念了一遍,那時候似懂非懂,完全不確定,這是男的還是女的,什麼都不確定,和數學老師教的都不一樣,可是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聽的詩。」這是楊牧第一次讀到《詩經》。二十歲時,他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由父親的工廠印刷,妹妹校稿,書名就叫作《水之湄》。
  • 訪杭州三匯:語音卡廠商的「謀變」之路
    在中國,跟隨者CTI市場的發展潮流,先後湧現出了鼎銘、泰興、東進、五嶽鑫和三匯這樣的典型CTI硬體產品提供商。但是,在九十年代後期,Internet的普及使得原本紅紅火火的CTI產業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隨後的幾年,傳統的通訊模式和基於網際網路的通訊模式,相互交織在一起,通訊市場也變的極其複雜,通訊行業也充滿了無數的變數。
  • 杭州三匯正式發布首款VoIP語音卡
    與眾多的著眼於網關應用的VoIP卡不同,這款產品完全按照杭州三匯對NGN網絡下融合通信技術發展的理解進行了全新的架構設計。卡上提供了32個能夠支持基於SIP或H.323呼叫的語音通道,沒有集成任何PSTN通道。
  • 杭州三匯數字錄音系統解決方案
    三匯公司是國內最早開發基於語音卡和微機平臺結構的多通道大容量數字錄音系統的廠家之一。早在1995年,三匯即推出了具有高阻輸入接口和4倍ADPCM壓縮能力的電話錄音專用卡,並且為國內大部分的調度指揮系統提供了配套錄音設備。
  • 詩人楊牧去世怎麼回事?詩人楊牧個人簡歷照片去世原因曝光
    詩人楊牧去世怎麼回事?詩人楊牧個人簡歷照片去世原因曝光時間:2020-03-13 23:3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詩人楊牧去世怎麼回事?詩人楊牧個人簡歷照片去世原因曝光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讓風朗誦,那最後的詩篇
    關於楊牧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在臺灣詩壇最為人所知的詩人中,鄭愁予和余光中,以他們曉暢的抒情性,入選中學教材最多,流布廣泛;洛夫和楊牧,則以語言試驗的難度,在創作界與學術圈,享有更高的地位。須文蔚告訴我,他們這一輩詩人,在聊到當代詩人時,常常開玩笑講「詩神楊牧」,因為覺得他難以超越。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據楊牧作品出品方「理想國」消息,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詩人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彼時臺灣尚處於日本管制下,童年時代的楊牧也只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
  • 三匯公司發布國內首塊數字電話錄音卡
    三匯公司發布國內首塊數字電話錄音卡 2004/12/20   通過多年在CTI行業的潛心技術專研,三匯將於近日正式推出中國首款數字電話錄音卡,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三款數字電話錄音卡。
  • 營山田氏尋三匯同宗,譜上有應龍應麟應麒三公.稱川渝-南充營山,渠縣三匯,田氏同主系
    他說他們家族和渠縣三匯田氏是兄弟,是從三匯搬遷過去的。本文家譜或許有錯漏不正確的地方,因為排班詞句有的有明顯錯誤,一說營山田氏有搬到三匯,這和發郵件的田會收說法不一致。其實三匯田氏還有搬遷到營山的另外一部分,他們和三匯主流田氏一樣,有「龍」等字輩。
  • 重慶市合川區公安局三匯派出所的戰...
    日前,重慶市合川區公安局三匯派出所8名黨員民警、輔警面對鮮紅的黨旗,作出莊嚴承諾。三匯鎮地處合川東北角,與四川省華鎣市和重慶市渝北區、北碚區相鄰,交通便利,人員往來頻繁,疫情防控壓力大,合川區公安局三匯派出所全體民警、輔警選擇「逆行」,堅持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 三匯公司發布最新SHT系列D型號模擬卡
    三匯公司發布最新SHT系列D型號模擬卡2012/03/14  CTI論壇(ctiforum)3月14日消息(記者 浩宇):是三匯公司2012年最新力作!  杭州三匯數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及國家級杭州高新軟體園區企業,公司於1993年開始電話語音卡研發製造,是國內專業電腦語音產品生廠供應商。
  • 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楊牧的詩想空間
    比較文學博士教授,楊牧創作以外,學術著作頗豐。詩人楊牧名副其實學貫中西,從西方古典到中國先秦典籍皆有心得。在楊牧看來,希臘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自成一格的大傳統,「我喜歡學問或詩,就會想去研究,去了解,去分析」。[1]由地中海回到中文世界,「我可以從荷馬一頭栽進左思或謝朓……這是兩種傳統,雖然我沒有野心『調合』之,但我可以讓自己『調適』」。[2]楊牧欣賞北宋歐陽修和南宋朱熹,詩文創作和問學相得益彰。
  • 詩人楊牧去世:沒有人再問公理和正義的問題了
    據楊牧大陸出版方理想國確認,臺灣詩人楊牧於3月13日午後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