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學明
——李學明《序跋集》之二十四
![]()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排鄢國燦、張在華 ,後排楊牧、何世訓
楊牧是渠縣三匯中學59級2班的學生。他的詩歌人生,是從這裡開始的。我是三匯中學60級2班的學生。他1956年進校,1958年上學期期末被開除。我1957年進校,與他同學一年。雖時間不長,又不在一個年級,但他給我留下的記憶很深。圓臉、斯文,穿一件短大衣,眼睛總在尋尋覓覓。最近二十年,三位老同學及家人,年年春節相聚,中學生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最近我的《三匯中學八憶》寫好後,請牧兄斧正。他在列印稿上改了一些錯別字,還作了一些補正。後來,他把稿子交還我,說:「你的文章勾起了我的回憶」。正好,我有些問題要問他,於是,有了這次李問楊答。
![]()
一、學校通知開除他,「我還恭恭敬敬給老師敬了個禮」我問他,三匯中學開除了你,你為什麼還對她不離不棄?他說:「因為我超越了,我不恨她。我始終難忘1958年七月令我退學的情景。班主任楊老師對我說,你去找劉校長。我去到劉二校長(同學們都這麼稱呼,苗一副校長、劉二副校長)辦公室,他對我說了些什麼,一句也記不得了,只記得他通知我不再來學校讀書了,不過,態度倒還算平靜。我什麼也沒有說,臨走的時候,還恭恭敬敬給他敬了一個禮。那時,無論在校內校外,學生碰到老師都要敬禮的。叫你不讀書了,你還恭恭敬敬敬了個禮,現在想來,真是奇恥大辱。我從他的辦公室走出來後,碰到王瑞海老師。王老師與眾不同,他十分同情我,還安慰說,你還年輕,以後的路還長。他一句話讓我感動。80年代,我回三匯中學,專門去看了王老師。」
![]()
我問楊牧:「畢竟十四歲就被學校開除了,難道就不痛麼?」他說:「我說超越,就像好了傷疤忘了痛,我現在不痛了。如果現在還痛,那就表明還沒有超越。我現在對人對事是從理性而不是從感性上來看。」關於超越,我在《楊牧現象——讀<楊牧文集>中,寫了他三個超越:超越苦難。楊牧的苦難始於三匯中學的開除,以後在渠縣鄉下、在新疆邊關,苦難接踵而至,他 「不想過多的去訴說那些過去的遭遇。」超越了時間。他失去了美好的青少年,「但我相信,祖國、民族比我的失去更多。」他發出這樣的吼聲:「為祖國分憂,為民族負責,振興中華也振興自己。」超越了空間。他叫楊模,到新疆流浪,改名叫楊牧,在新疆放牧25年,以後又放牧中國大江南北,放牧兩岸三地,放牧世界五洲四海。他是詩人,也是真正公共知識分子。「為國分憂、為民請命」的公共知識分子,是當今中國的稀缺元素。他心中有祖國、民族、人民。大目標在胸,別的,可以忽略不計了,這或許就是楊牧的超越,這是一種人生的至高境界。
![]()
「你被三匯中學開除了,學校對你不公。十四歲失學回農村勞動,以後流浪新疆,家鄉對你不公。渠縣把你打成『四家店』,要把你從新疆抓回來,社會對你不公。新疆九死一生,不得不隱名埋姓,命運對你有太多的不公。儘管如此,你卻依舊是體制內的人,入黨、當公務員、當省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正廳級巡視員,這是為什麼?」我問。這或許是許多朋友想知道的。他說:「我就是一個體制內的人。學校、鄉村、新疆都曾把我一腳踢開,體制老跟我過不去,但我就還總往這個體制裡鑽。學校給我們的教育印象太深了。要讀書,上大學,有工作。讀書、大學、工作、正道,這些是多麼神聖美好的字眼。所以不管怎麼折騰,我都把進入體制視為正道。」正道,學校的教育對一個少年影響是刻骨銘心的,影響著他的一生。
![]()
「在感情上,對三匯中學的一些情節讓我終生難忘。」他講了幾個細節。校牌的記憶。他說:「一踏進中學門,我們就戴著校牌上學堂。長方形,白底,紅字。剛進校是「渠縣第二初級中學」。後來是「渠縣三匯中學」。上學放學都戴在胸前,好自豪。」圍著操場,邊走邊朗誦。他講述這一情景,我好像又回到當年。「一個偌大的操場,四周是樹木。我手棒著書,高聲朗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搖頭晃腦,全神貫注,圍著操場走了一圈又一圈。」晚自習靜悄悄,他說:「一到晚上上自習時,我們從級園(每個年級有一片小園林,我們把它叫級園)經過老師辦公室,把煤氣燈提到教室,掛在教室上方,整個教室都亮了。全班同學都在看書做作業,悄無聲息,靜極了。只聽到煤氣燈發出的噝噝聲。我的作業做得很快,早做完了就畫畫,山水風景畫。還偷偷看課外書籍,中外文學著作,看了不少。」春遊和野餐。他在小學時就是少先隊大隊長。他談起中學的隊日活動。「我們十三、四歲的少先隊員,到田家坪、三角寨過隊日。打前站的同學走在前面,在路邊石頭下面壓紙條,後面的同學搬開石頭,找出紙條。有的紙條上寫著做遊戲,有的寫著唱歌,有的寫著表演節目,還有的寫著『好好學習求上進』一些鼓勵的話。後面搬開石頭的人,按紙條上說的做,大家在一路上蹦蹦跳跳,說說笑笑。」他還說到野餐。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春遊時,同學們各有分工,有的拿柴禾,有的背鍋兒,大家備好米和菜,在野外三個石頭架口鍋,燒火煮飯。自己煮來自己吃,有滋有味。」音樂薰陶。他講到校醫易簡齋和音樂老師王瑞海對他的影響。「校醫易簡齋的京胡拉得太好了。他全神貫注,手握琴弦,左搖右晃,旁若無人,如痴如醉。黑夜裡,周圍一片寂靜,只有他那悠揚的琴聲,優美的旋律劃破夜空,那般美妙動聽,好似天籟之音。我喜歡京戲,就是受到他京胡琴聲的感染。王瑞海老師的音樂課教得好。他教唱的《地質隊員之歌》跟隨我一生,至今會唱。」我倆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他的愛人蘇珺瑜和我愛人鄭嘉榮在一旁,看到我倆邊唱邊擊節,笑了起來。右派分子作檢討像上課。他說,右派分子夏天倫在全校師生員工大會上作檢討,就在兩排教室之間的看臺上。「他作檢討,如同跟學生上課一樣,聲音宏亮,吐詞清楚。『我,夏天倫,右派分子。我有罪。一,學校外面的牆上,紅苕藤爛了,無人收。我說,這就是人民公社的好處。這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是嚴重的錯誤。』一連說幾條,都是重複最後那一句,這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是嚴重的錯誤。腰板挺直,不卑不亢。」
![]()
晚上起夜走錯了寢室,驚醒了全校男生。他說的這件事,轟動全校,我也經歷了,但不知道是牧兄,後來同學們有好幾回還說起這事。「我們全校男生住在一個凹字形的大房子裡,兩三百人。房子像我們街上的米廳子。用上下床隔成小寢室。說是小寢室,只不過是為了區別年級和班次,用上下床分隔而成。小寢室之間沒有隔板,全方位透明,一人說話聲音大一點,周圍幾個寢室都聽得見。我睡在靠圍牆那一邊,聽得見外邊路上農民說話的聲音。一天深夜,我起床去方便,回來走錯了寢室,上床一摸,把我嚇了一跳,床上居然有人,發出呀的一聲驚叫,那個同學也同時發出了驚叫。半夜的驚叫聲,把全校的兩三百個男同學都驚醒了,以為發生了什麼事。那時沒有電燈,寢室一片漆黑,還是老師拿了個手電筒進來,知道是我走錯了寢室,趕忙跟大家說:『沒事沒事,大家睡覺。』這才平息下來。」我記不得有誰打呼嚕了,大家很自覺,說話聲音小。那時,寢室很安靜。熄燈哨子一吹,大家都上床睡覺了。所謂熄燈,是把煤油燈吹熄,我在中學六年都沒有享受過電燈文明。最後一張《學生通知書》,至今還保存半頁紙。1958年7月,楊牧結束了初中二年級,從此也失學了。那時,每學期、學年都要給學生發一張《學生通知書》帶回家。「我最後的一份《通知書》,上半頁是我的學習成績,語文、數理化、歷史地理,全為5分。唯獨社會主義教育課,即政治是2分。下半頁是老師評語:『對黨對社會主義有刻骨的仇恨』。這可是嚴重的政治問題,不敢保存,怕成為罪證,便把下半頁撕掉了。所幸的是,至今我還保存著那上半頁《通知書》。」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戴著紅領巾,何「刻骨仇恨」之有?半頁《通知書》,一生的記憶。
![]()
我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你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什麼?與學校教育有關麼?」楊牧打開了話匣子:「當詩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看到詩人兩個字眼睛就發光。從小就想長大後當詩人。我曾專門寫信問姐姐,你老實說,我將來能當詩人麼?在我眼裡,姐姐是最偉大的,她是大竹師範畢業的,又在雲南昆明工作,她什麼都該知道。可是,她沒有回答我,只給我寄了一本《青春之歌》。現在想來,她確實無法回答,由於家庭出身不好,她的日子也不好過。後來還因為我的問題,她還受牽連挨整。「在三匯中學,辦有《文藝小報》、《新聲報》。一幫十幾歲的少年青年,舞文弄墨,校園刊物辦得紅紅火火。我是校刊的熱心人,寫詩文,畫刊頭。「不知為什麼,我本能的與辦校刊的幾個文學青年張在華、何世訓、鄢國燦、張仲方耍得好,經常在一起。他們比我年長,是我的學兄。」楊牧一說到高年級的賀天鳳,就顯得很興奮。賀天鳳明知楊牧被開除了,她卻更走近他,到鄉下去看他,從三匯鎮給他寄去世界文學名著:有裴多菲的《使徒》、普希金的《茨岡》,以及海涅、萊蒙夫和泰戈爾的書。「可惜,她早就去世了。」他深深懷念這位賀大姐。1958年8月1日,《渠縣報》創刊號發表了楊牧的一首詩。這是他在三匯中學時寫的。此時他已失學在家,這天他上山挑煤炭路過李馥街上,從讀報欄上看到的。我對楊牧說,我沒有眼福、耳福,你說的這兩個文藝報刊,一個也沒有看到。我於 1957年9月進校後,只看到了反右派的大字報,從此校園小報就被扼殺了。楊牧是從三匯中學走出來的。他的一部《西域流浪記》(《天狼星下》)開篇是三匯鎮、渠江水、三匯中學。渠縣沒有忘記他,三匯中學不會忘記他。在這個楊牧出發的地方三匯中學,走出了當代中國首席新邊塞詩領軍人物,而且留下了他的雕塑。
![]()
【作者簡介】:
李學明,1943年生,四川省渠縣三匯人,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畢業,曾任四川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鄧小平理論研究專家。曾獲國家圖書獎,已出版著作20部。
1、文章體裁:小說、散文、詩歌、評論、影視劇本等。
2、投稿附作者近照一張,100字左右文字簡介。
3、投稿郵箱:
990217681@qq.com(張成芳)
458678692@qq.com(付麗霞)
原創精品,扶持新銳;
立足三匯,面向世界!
名譽顧問:楊牧 李學明 李明春 何本祿
總編:黃河
主編:楊森林 張成芳
編委(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忠英、王建、王晶、劉必卿、張成芳、楊森林、姚建國、郭富成、唐中華、袁龍軍、黃河
編輯/排版:付麗霞
來源:三匯文學平臺
三匯文學平臺的所有原創作品,版權均屬於三匯文學平臺,轉載請註明。
- END -
投稿、諮詢請加微信:cs458678692
![]()
![]()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