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英文全稱: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簡稱ACM-ICPC或ICPC))是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主辦的,一項旨在展示大學生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和在壓力下編寫程序、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年度競賽。經過40多年的發展,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以團隊的形式代表各學校參賽,每隊由至多3名隊員組成。每位隊員必須是在校學生,有一定的年齡限制。
2018年11月25日,第43屆ACM/ICPC區域賽焦作賽區的比賽圓滿落下帷幕。本次比賽是今年ACM/ICPC中國內地第六場區域賽,共吸引了來自國內186所高校289支隊伍參賽。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程序設計競賽傳統強校。獎項設置為29枚金牌,58枚銀牌以及87枚銅牌。
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計算機與控制學院派出由劉陽、郭涵章和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的蔡曉帆組成「自由之翼」隊參賽。經過5小時的激烈角逐,該隊成功斬獲金牌。這是繼區域賽徐州賽站後獲得的又一枚金牌。
本賽站題目較之前參加的徐州難度降低,但是題目所需求的編碼時間增加。這次比賽一共通過6道題目,前5到題目在前兩小時的時候通過三個隊員的共同努力迅速通過。排名達到20名左右。前期開場較為順利,此後由蔡曉帆同學和郭涵章同學負責攻克B題,由劉陽同學負責攻克H題,但B題細節較多,在失敗嘗試4次提交後才在比賽還剩40分鐘時通過。而此時H題的時間也不是很多。之後由蔡曉帆和郭涵章同學想出了C題的思路,無奈時間所剩已經不夠編寫此題,H與B都未能通過,6題收場。
幸運的是,因為前期發揮較好,排名在6題隊伍靠前,收穫一枚金牌,總體而言,比賽發揮並不是很好,由於B題佔用了近2個小時的時間,使得其餘題目無時間編寫,最終排名為27名,學校排名20名。但競技本身也正是如此,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自由之翼」代表隊將參加12月16號於西安的EC-final。在此期間,隊伍將堅持訓練,期待在EC-final上能有更好的表現。
比賽期間,每隊使用1臺電腦需要在5個小時內使用C、C++或Java中的一種編寫程序解決7到13個問題。程序完成之後提交裁判運行,運行的結果會判定為正確或錯誤兩種並及時通知參賽隊。最後的獲勝者為正確解答題目最多且總用時最少的隊伍。
與其它電腦程式競賽(例如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IOI)相比,ACM-ICPC的特點在於其題量大,每隊需要在5小時內完成7道或以上的題目。另外,一支隊伍3名隊員卻只有1臺電腦,使得時間顯得更為緊張。因此除了紮實的專業水平,良好的團隊協作和心理素質同樣是獲勝的關鍵。
2018年12月16日,第43屆ACM/ICPCEC-Final的比賽圓滿落下帷幕。本次比賽是今年的東亞賽區決賽,共吸引了來自國內186所高校382支隊伍參賽。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程序設計競賽傳統強校。獎項設置為38枚金牌,76枚銀牌以及114枚銅牌。由蔡曉帆、郭涵章和劉陽組成的國科大「自由之翼」代表對獲得銀獎。
郭涵章、蔡曉帆、劉陽(從左至右)參加ACM焦作賽站比賽
劉陽、蔡曉帆、郭涵章(從左至右)獲ACM焦作賽站金牌
金牌獎牌
國科大代表隊先後獲徐州、焦作賽站金牌,西安ACM/iICPC EC-Final亞洲賽區決賽銀牌
第43屆ACM/ICPC EC-Final賽銀獎
國科大「自由之翼」代表隊參加亞州賽區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