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著|梁靜:上博楚簡《從政》研究

2021-02-07 藝文韻雅

本文首先對上博楚簡《從政》篇的文本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接著,進一步結合傳世文獻對文中提到的「四毋」進行了較為深入地探討,認為簡文的「暴、虐、賊、貪」就是傳世文獻中孔子所說的「四惡」;第三,結合郭店楚簡《名數》篇,對簡文所記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心理過程進行了闡釋,簡文中的觀點是,君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小人則不能;最後,本文結合傳世文獻討論了「聞之曰」的來源,認為說簡文與孔子及其後學關係密切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若一定將其歸結為某人或某派所作,似乎並無確證,也無必要。

上博簡《從政》(甲)圖版

一 、文本內容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中有一篇竹簡,整理者命名為「從政」[1],原分為甲、乙兩篇。陳劍指出,二者在「簡長、字體、編繩數目與位置等方面也看不出什麼明顯差別」,應是一篇。[2]這一觀點,已被學界廣泛認可。故此篇現存完、殘簡25支,共659字。簡文以「聞之曰」開頭的形式記述了很多關於為政的理論、君子修身的要求等,其思想與儒家較為接近。自竹簡公布後,學者對竹簡的編連以及簡文的釋讀提了很多意見[3],對於我們正確理解簡文提供了很好的幫助。但由於竹簡保存的不完整,再加上這種言論彙編的形式比較零散,導致簡文的編連比較困難,某些部分的釋讀還沒有解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簡文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劃分出五個編連組,以及五支無法編連的散簡。甲篇第19號竹簡句末下有墨釘留白,應為簡文末尾。全篇可以「聞之曰」來分章,共包括22章,釋文如下。聞之曰: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予也,而囗取之,民皆以為義。夫是則守之以信,教甲1之以義,行之以禮也。其亂王予人邦家土地,而民或弗義甲2……禮則寡而為仁,教之以刑則遂。聞之曰:善人,善人也。是以得賢士一人,一人譽甲3……四鄰。失賢士一人,謗亦反是。是故君子慎言而不慎事甲4…………〔君子先〕人則啟道之,後人則奉相之。是以曰君子難得而易事也,其使人,器之。小人先人則敔之甲17,〔後人〕則暴毀之。是以曰小人易得而難事也,其使人,必求備焉。聞之曰:行在己而名在人,名難爭也甲18。敦行不倦,持善不厭,雖世不識,必或知之。是故甲12君子強行以待名之至也。君子聞善言,以改其乙5言;見善行,納其身焉,可謂學矣。聞之曰: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甲11。 ……毋暴、毋虐、毋賊、毋貪。不修不武,謂之必成,則暴;不教而殺,則虐;命無時,事必有期,則賊;為利枉甲15事,則貪。聞之曰:從政敦五德、固三折、除十怨。五德:一曰緩,二曰恭,三曰惠,四曰仁,五曰敬。君子不緩則無甲5以容百姓,不恭則無以除辱,不惠則無以聚民,不仁甲6則無以行政,不敬則事無成。三折:持行視上衣食甲7……〔九〕曰犯人之務,十曰口惠而不繼。興邦家,治政教,從命則正不勞,弇戒先匿則自欺始,顯嘉勸信則偽乙1不彰,毋佔民斂則同,不敷法盈惡則民不怨。10 聞之曰:君子樂則治正,憂則甲16〔囗,怒則囗,懼則囗,恥則〕復。小人樂則疑,憂則昏,怒則勝,懼則倍,恥則犯。12 ……不武,則志不,仁而不智,則乙6……而不智,則逢災害。13 聞之曰:從政有七機,獄則興,威則民不道,嚴則失眾,猛則無親,罰則民逃,好刑甲8<則不祥,好>〔殺〕則民作亂。凡此七者,政之所殆也。15 ……〔聞之〕曰:從政所務三,敬、誂、信。信則得眾,誂則遠戾,遠戾所以甲10……17 聞之曰:君子之相就也,不必在近暱樂甲13…… 18 ……有所有餘而不敢盡之,有所不足而不敢弗甲14……20 聞之曰:悔而恭遜,教之勸也。溫良而忠敬,仁之宗也乙4……22 聞之曰:行險致命,饑寒而毋忦,從事而毋𧧗,君子不以流言傷人甲19。第一個編連組是簡甲1、甲2,甲3、甲4,包含兩章。第一章,簡甲1「取之」前一字殘,簡文作。簡文第一個「聞之曰」的後半段殘缺,從現存簡文可以推測其大意是,三代的明王依靠暴力革命奪取天下,民眾都認為是很正當的,這是因為他們能推行禮義;而亂王失去天下,人民卻認為他們不義,是因為他們不能推行禮義。古書中經常提到關於三代的故事。簡文「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講的是夏商周三代的開國故事,涉及到的當是夏啟、商湯、周武王。同批所出的《子羔》[4]篇也講三代,它講的是「三王者之作」,「三王」指的是夏商周的始祖禹、契、后稷而非本篇簡文所講的三代開國國君。整理者指出,《左傳》「昭公六年」的記述與簡文比較接近。「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闢,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御,是故閒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這段話出現在叔向給子產的信中,是叔向對子產鑄刑鼎的反對之詞。故而可以推斷,這裡的「聞之曰」,有可能是聞之於叔向。第二章說的是要善於發現並任用賢士。「善人」,是古書中常見的概念,如《論語·子路》說「善人為邦百年」。「善人」一般指的是在某一方面比較善長的人,簡文指的是善於用人的人。這段話說的是,「善人」比較善於發現和運用人才,得到一個人才,會有得到這個人帶來的聲譽;失去一個人才,則會招致相應的毀謗。儒家一般都是主張謹慎言行的,這裡說「君子慎言而不慎事……」有點費解,不過考慮到竹簡殘斷,其後文字缺失,簡文也不一定說的就是君子不需要謹慎自己的行為。第二個編連組是簡甲17、甲18、乙5、甲11。大致包含三個「聞之曰」。第三章內容稍殘。講的是君子與小人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為人處事態度。君子無論在人前還是人後,都會為別人著想,幫助別人。小人如果地位比別人高就欺負別人,地位低就陷害、詆毀別人。所以君子難得卻很容易事奉,對下屬會量才以用。小人易得卻很難事奉,對待下屬,總是求全責備。整理者指出,《論語·子路》記孔子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可與簡文對讀。此外,楊澤生還指出《荀子》中亦有與簡文相似的言論,如下:君子易知而難狎……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醜,不能亦醜。君子能則寬容易直以開道人,不能則恭敬繜絀以畏事人;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嫉怨誹以傾覆人……(《荀子·不苟》)[5]第四章保存基本完整,講的是不要太在乎名譽,不管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如何,君子都應該持之以恆地踐行自己的理想,並且積極地從外界環境中吸取善言善行,融為己用。這種「君子強行以待名之至」的精神,很符合孔子的形象與人生經歷。孔子力圖恢復西周社會的理想,正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我們發現,與簡文「行在己而名在人」相似的表達又見於《逸周書·諡法解》,「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二者可以對讀。第五章講君子言行要一致。整理者指出,此章內容又見於《緇衣》。今本《禮記·緇衣》:「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不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上博及郭店簡《緇衣》:「子曰: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這裡的「聞之曰」是聞之於孔子。第三個編連組是簡甲15、甲5、甲7,乙1、乙2,包括兩個「聞之曰」。這部分講的主要是從政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第六章講從政的「四毋」。第七章講從政所應注意的「五德」、「三折」與「十怨」。「五德」分別為緩、恭、惠、仁、敬。「三折」與「十怨」殘缺,現存只有「犯人之務」、「口惠而不繼[6]」兩怨,其他都不可確知。整理者張光裕指出,《禮記·表記》記孔子言有「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郭店簡《忠信之道》有「口惠而實弗從,君子弗言爾」,與簡文的「口惠而不繼」含義相近。根據現存簡文可以推測,這一章講的可能是有關維持社會安定的從政之道。第四個編連組是簡甲16、乙3,包括三個「聞之曰」。第十章說的是君子與小人在不同的情緒下所作出的不同反映,這段文字不見於傳世文獻。「君子」部分殘缺,陳劍根據下文講「小人」的部分,補充竹簡缺文為「囗,怒則囗,懼則囗,恥則」,並謂「恥則復」,是說君子若有恥辱之事,就會反省自己,跟下面講的小人恥則犯他人不同[7]。《禮記·樂記》有「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簡文說「君子樂則治正」的意思大概是君子以禮樂來端正自己的內心。「小人」在在不同情緒下的反映與「君子」很不一樣。樂則疑,憂則昏,怒則好勝,懼則會背叛,恥則侵犯他人。第十一章殘,大意是從政一定要好好治理,不然國家就會大亂。陳劍指出《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有類似的內容「孔子曰:『有善勿專,……故君子南面臨官,不治則亂至,亂至則爭,爭之至又反於亂;是故寬裕以容其民……』」[8]第五個編連組是簡乙6,甲8、甲9[9]。包括三個「聞之曰」。第十二章殘,內容大概是,對於從政來說仁、智、武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第十三章較完整,講的是從政要注意的七個很重要的方面。學者已經指出從內容上看,簡甲8與甲9可以補字連讀,甲9簡首部分殘缺一字,連接處簡文為「好刑囗則民作亂」,但陳劍亦指出如果這樣讀的話,簡文所講的從政「七機」就只有「六機」了[10]。其實這段話又見於同批所出的《季康子問於孔子》篇,是孔子聽聞的臧文仲之言。簡文如下:丘聞之臧文仲有言曰:「君子強則遺,威則民不道,嚴則失眾,猛則無親,好刑則不祥,好殺則作亂。」二者對比可以看出,本篇的「好刑囗則民作亂」,可能本來應該是「好刑則不祥,好殺則民作亂」[11]。甲9簡首殘缺的一個字可能是「殺」,書手抄寫時誤脫去了中間的「則不祥好」四個字,從而導致簡文變成了「好刑殺則民作亂」,從政的「七機」也就變成了「六機」。陳劍指出,簡文中的「嚴則失眾」,與《論語》中講的「寬則得眾」相似,分別見於《陽貨》、《堯曰》兩篇[12]。第十五章,講從政要做到的三個方面,即「敬」、「誂」、「信」。「誂」,原整理者引《說文》段注曰:「後人多用挑字。」並根據簡文「誂則遠戾」,推測此字有「擇言」、「擇善」的意思。第十八章,陳偉指出《禮記·中庸》記孔子言有「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與簡文相合[13]。此外,《弟子問》13號簡記孔子之言,有「君子無所不足,無所有餘」,與簡文此章含義相關,但二者形制、字體均不同,不能連讀。本章大意是說,自己的才能若有不足,不敢不勉力行之,自己的才能如果有餘,不敢盡其才能以過於人。第二十章,「」簡文作,陳偉指出第一字右上作「欠」,右下作「臼」,亦見於郭店簡《性自命出》62號簡,應是「遣(無辶)」之變體,此處可讀為「愆」,「愆悔」是悔過的意思[14]。簡文的大意是,懂得自我反省並且保持恭敬謙遜,才能接受教化,性格溫和忠敬,是為仁的關鍵。第二十二章,陳劍指出「行險致命」與《論語·子張》首章:「子張曰:『士見危致命……』」相合[15]。「飢」簡文作,「忦」作,此處從周鳳五釋讀[16]。「𧧗」即「詾」,有眾口紛喧、爭論是非的意思。簡文講的是君子所應具有的一些特質,包括不懼危險、不怕饑寒、少說話多做事,不要介入無謂的是非爭鬥之中。此簡句末有墨釘,其下留白,應是本篇的最後一支簡。二 、「四毋」與「五德」
簡文的第六與第七章提到了「四毋」與「五德」,學者已經指出,這部分內容與《論語·堯曰》的關係非常密切,此處的「聞之曰」可能是孔子之言。[17]其中「四毋」(毋暴、毋虐、毋賊、毋貪)的問題比較重要,與之相似的文獻,除了《堯曰》以外,還包括《荀子·宥坐》、《韓詩外傳》卷三第二十二章、卷三第二十四章等文獻。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相關的傳世文獻。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論語·堯曰》)孔子為魯司寇,有父子訟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孔子舍之。季孫聞之,不說……孔子慨然嘆曰:「……嫚令謹誅,賊也;今生也有時,斂也無時,暴也;不教而責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荀子·宥坐》)子貢曰:「……賜聞之,託法而治謂之暴,不戒致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以身勝人謂之責。責者失身,賊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韓詩外傳》卷三第二十四章)孔子曰:「不戒責成,害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誅,賊也。君子為政,避此三者。」(《韓詩外傳》卷三第二十二章)不難看出,諸本所講的內容其實大同而小異。「《荀子》所言四惡缺其一,韓嬰所言有責而無有司,亦與夫子所言不同,而大致本此」[18]。為了便於比較,我們將各本文獻做成了一個對照表,如下所示。從上表可以看出,簡文與《論語·堯曰》裡的說法基本是一致的,應當是「四惡」說法的「最初版本」。而《荀子》、《韓詩外傳》中則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特別是《韓詩外傳》,除把「賊」與「虐」的概念弄混以外,還出現了不同於其他版本的新概念,即第二十四章的「責」和第二十二章的「害」。對照其他文本可以發現,《韓詩外傳》第二十二章中「不戒責成」的「害」,其實就相當於簡文和《論語》中的「暴」,而此文本中的「暴」,對應的則是「最初版本」中的「賊」。總的來說,關於「四惡」的具體條目,傳世文獻中較為明確的說法就是「暴」、「虐」、「賊」這三惡。至於第四惡,相關的文獻談得都比較模糊。《論語》中的第四惡「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歷來很多注家進行了解釋[19],但都不能確定。李零指出,這是以吝喻苛,這句話與前三句不同,它是對前三項的總結,它的意思是,上面三條的要求太苛刻。[20]《韓詩外傳》卷三第二十四章中的「責」,其實說的也是為政的苛刻。所以,第四惡到底是什麼,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簡文「四毋」的出現,第一次明確地告訴了人們「四惡」的具體條目。孔子所說的第四惡,原來就是簡文中的「貪」。知道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去看以往對《論語》的注釋,可以發現其中有這樣一條值得注意。劉光第在《論語札記》中說,「虐暴賊正與驕猛字相應,欲其無怨,不可得已。欲出則吝其利,欲納則又吝其名,無大德,而屑屑計較于小惠之間,是有司之事也。吝字、有司字正與貪字相應,欲其無費,不可得已。」[21]他把第四惡理解為「貪」,這一點正好與簡文中的第四「毋」——「毋貪」對應了起來。了解了「四毋」,我們再來看第七章的「五德」。學者已經指出,「五德」與《論語·堯曰》所說的「五美」,即「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也可以對讀。除此之外,周鳳五還指出《論語·陽貨》「子張問仁」章記載孔子對子張說的「恭寬信敏惠」[22]也是類似表述,《論語》是簡文的藍本,簡文則是對《論語》中相關章節的展開。從這種現象中也可推論子張一派曾流傳於楚國[23]。文獻記載,孔子死後,子張居陳。陳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後亡於楚。故而說孔子的這番思想經由子張傳到楚地,還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三 、君子與小人    聞之曰:君子樂則治政,憂則〔囗,怒則囗,懼則囗,恥則〕復。小人樂則疑,憂則昏,怒則勝,懼則倍,恥則犯。這段簡文講的是君子與小人在各種情緒中的不同表現,涉及樂、憂、怒、懼、恥、復、疑、昏、勝、倍、犯等心理和行為。郭店簡《名數》是一篇討論人的性情、心理、行為的文獻,茲摘錄相關簡文如下。情生於性,禮生於情,嚴生於禮,敬生於嚴,望生於敬,恥生於望悡生於恥,廉生於悡。惡生於性,怒生於惡,勝生於怒,惎生於勝,賊生於惎。《名數》講的是:樂生悲,憂生哀,怒生勝生惎生賊,懼生慊生望,恥生悡生廉。這裡講的是一種情緒演變為另一種情緒和行為的心理過程,這是從普遍的意義上來說的,講的是人性中本來具有的弱點,相當於一種警告的作用。修身養性就要知道人天生具有的這些弱點,要學會控制它們而不是被它們控制。這部分內容屬於儒家關於修身養性的相關理論,與現代的心理學研究有相似之處。本篇簡文講君子與小人在不同情緒下的不同反映,恰好可以作為控制情緒的例子,一正一反。君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小人則不能。四 、「聞之曰」的來源通過對比傳世文獻,可以發現,簡文有很多與傳世文獻相似的部分,簡文「聞之曰」的內容很多是孔子之言,具體可見附錄的文獻對照表。從表中可以看出,這些可與傳世文獻對照的部分,除了一處為叔向的話之外,大多數是孔子之言,見於《論語》、《禮記》、《韓詩外傳》等儒家典籍,還有些來自於子貢、子張等孔子直系弟子,以及荀子這樣的孔門後學。故而學者多認為簡文與孔子及其弟子有著密切的關係。楊朝明即認為簡文以「聞之曰」的形式記錄孔子之言,這種體例非常類似於《禮記》中原屬於《子思子》的《緇衣》、《表記》、《坊記》與《中庸》,並據此推測簡文應與之一樣,也是子思的作品。[25]周鳳五、陳劍則根據簡文中與傳世文獻可對照的部分多與子張有關,推斷出簡文與子張的關係密切,很有可能是子張之儒所傳。陳劍進一步指出從《論語》等文獻看,子張的興趣或傾向正偏重於政事、修身兩個方面,尤其是政事方面[26]。這與簡文表現的主題是一致的。[27]其實古人常以「聞之曰」開頭,來引用一些聽到的話。有些前面記錄有說話的主體,比如《禮記》有「子貢聞之曰」、「曾子聞之曰」,《左傳》有「臧文仲聞之曰」等。還有一些「聞之曰」之前並沒有主體的記載,是以「聞之曰」起始,作為記錄言論的一種體裁。傳世文獻中亦不乏這樣的例子,《荀子·堯問》、《莊子·德充符》、《禮記·文王世子》等文獻中亦有很多以「聞之曰」開頭的段落。這種文獻記錄的體裁,其實是與上古時期信息流傳的方式有關的。在印刷術發明並且大規模應用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中,信息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口頭與書面並行流傳的過程[28]。毫無疑問,口頭流傳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想見,它的重要性是隨著年代的提前而增加的。這種以「聞之曰」起始來記錄言論的文體,就是信息的口頭流傳方式在文字記錄中的遺留。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簡文的「聞之曰」很多都是孔子的話或者是孔子轉述別人的話,那麼孔子的知識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李零在《去聖乃得真孔子》中考查了孔子的知識來源。《論語·子張》記孔子無「常師」。《史記》中的記載是「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並世。」這幾個人是孔子師法的對象。孔子讀過的書,主要是當時的六藝之書。[29]除此之外,《史記》還記載了孔子曾向師襄子學鼓琴,《禮記·樂記》記孔子曾向萇弘問樂。師襄子、萇弘是孔子的音樂老師。《左傳》昭公十七年記郯子來朝,孔子向郯子學少昊官制。此外,《左傳》記載孔子引用過的書,有一種叫「志」,還有一種是「夏書」。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義足言。』」 (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昭公十二年)孔子曰:「……《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綱紀,乃滅而亡。』」(哀公六年)《莊子·則陽》記孔子問大史大弢、伯長騫、狶韋,衛靈公諡號由來。《荀子·宥坐》記孔子向守廟者請教欹器。這些都表明孔子知識來源的複雜。古時很多話都是被人層層轉述的,大部分都不知來源。孔子說的話,其實有些也是聽別人說的。比如說第十三章講從政「七機」那段話,孔子就從臧文仲那裡聽來的。說簡文與孔子及其後學關係密切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若一定將其歸結為某人或某派所作,似乎並無確證,也無必要。

  

附錄 文獻對照表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五期,第56-59頁。

[3] 具體可參考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五期,第56-59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篇研究(三題)》,《簡帛研究二〇〇五》,30-43頁;王中江:《〈從政〉重編校注》,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6日;楊朝明:《上博竹書〈從政〉篇分章釋文》,簡帛研究網2003年5月11日等。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181-195頁。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從政〉校讀》,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0日。

[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 楊澤生:《〈上海博物館所藏竹書(二)〉補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2月15日。

[6] 「繼」簡文作「係」,此從陳劍改讀,參其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研究(三題)》,《簡帛研究二〇〇五》30-43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7]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五期,第56-59頁。

[8] 陳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研究(三題)》,《簡帛研究二〇〇五》30-43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9] 參史儀:《〈從政〉篇編連拾遺》,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7日。

[10]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五期,第56-59頁。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181-195頁。

[11] 禤健聰也有此說,見其文《上博楚簡(五)零札(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12] 陳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研究(三題)》,《簡帛研究二〇〇五》30-43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13] 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從政〉校讀》,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0日。

[14] 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從政〉校讀》,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0日。

[15] 陳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研究(三題)》,《簡帛研究二〇〇五》30-43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16] 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181-195頁等。

[17]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五期,第56-59頁。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181-195頁等。

[18]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1373頁。

[19] 詳情可參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1373-1375頁。

[20]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336頁。

[21]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1375頁。

[22]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3] 周說參其文《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181-195頁。

[24] 釋文引自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220-221頁。

[25] 楊朝明:《上博竹書〈從政〉篇與〈子思子〉》,《孔子研究》2005年2期,17-24頁。

[26] 有關子張的傳世文獻有《論語》中的「子張學幹祿」(《為政》)、「子張問政」(《顏淵》)、《堯曰》問「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張問行」(《衛靈公》)、「子張問善人之道」(《先進》)、「子張問明」(《顏淵》)、「子張問崇德辨惑」(《顏淵》)、「子張問仁於孔子」(《陽貨》。《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等。

[27] 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181-195頁。陳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篇研究(三題)》,《簡帛研究二〇〇五》,30-43頁。

[28] 可參考拙文:《〈上博六·景公瘧〉重編新釋與版本對比》,《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1期,70-81頁。

[29] 李零:《去聖乃得真孔子》,三聯書店2008年,218-221頁。

梁靜,女,201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導師為李零教授。2010-2020年任教於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出土文獻與學術史。

本文載見《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4期,引用請以正式刊文為準。感謝梁老師賜稿並授權發布。如需轉載,請與梁老師或本公眾號聯繫。

相關焦點

  • 郭齊勇:上博楚簡所見孔子為政思想及其與《論語》之比較
    郭店楚簡和上博楚竹書中的儒書與定縣竹簡有異曲同工之妙,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於孔子的認識。 相對於《論語》等傳世文獻,上博《楚竹書》在哪些方面豐富了我們所理解的孔子思想呢?我在本文中集中談仁學與德政問題。
  • 電子書丨《楚簡新出字研究》
    -前223)中圖法分類號 : K877.54 ( 歷史、地理->文物考古->中國文物考古->古書契 )內容提要: 《楚簡新出字研究》依託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制的《楚文字資料庫》這一古文字數字平臺,從斷代層面對出土的戰國楚簡帛文獻材料中的新出字進行了窮盡性清理,並從古文字學及漢字發展史角度對新出字的特點、規律及其在漢字發展史上的地位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研究
  • 鄭州博士從政調查:「引博工程」開花結果
    這些闖入政壇的博士是當地政府「引博工程」(本報曾作報導)的成果,在全國各地「引博」甚至「引博士後」從政的潮流中,鄭州市動作不是最早的,卻是規模最大的。迄今,最早引進的博士從政已近3年。他們能否適應從政環境?能否有所作為?  適應環境的同時,被環境改變?  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傅靜,適應從政環境的能力似乎比較強。「官場潛規則?」
  • 2018年度上古漢語研究綜述(上)
    工具書方面,李學勤主編,賈連翔、沈建華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陸)文字編》(中西書局)一書是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伍、陸)三冊中「字形表」的基礎上,經過重新編輯修訂合成的。研究著作方面,侯乃峰《上博楚簡儒學文獻校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對已公布的上博簡(一至九輯)中的儒家文獻做了系統的整理。
  • 明星旅行:梁靜 白色蘭卡威
    梁靜去過很多海島,尤以東南亞為盛,這是個人喜好。那一陣,梁靜的友人們也在海島流連,只是並非蘭卡威,看過對方傳來的相片,梁靜竟生出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感,「哼,黃沙!」
  • 鄭州「引博從政」第一人王鵬已任海南省人社廳廳長
    在跨省調任海南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後,鄭州「引博從政」第一人王鵬現已就任該廳廳長職務。據海南人大網消息稱,2019年12月31日,海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決定任命:王鵬為海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
  • 梁靜宣傳新片秀英文 觀眾邀其吃火鍋
    梁靜空降重慶宣新片《極致追擊》觀眾熱邀吃火鍋昨日,著名演員梁靜攜新片《極致追擊》空降重慶,與當地媒體及眾多影迷見面交流,熱情分享自己首演反派人物的臺前幕後,重慶粉絲更是早早為梁靜準備了驚喜的翻糖蛋糕,觀眾觀影后熱情邀請梁靜吃火鍋。
  • 《德道經》從郭店楚簡看老子文混亂的緣起,楚簡不是初始本
    楚簡丙組的此節簡文與甲組重複相見,但文句順序與個別字詞不盡相同。甲組無「人之敗也,恆於其且成也敗之」,丙組無「臨事之際」。可以肯定兩組文句的抄寫者非同一人,而且所依據的原文有出入,很有可能不是同一版本。流傳至河上公本,就又有所變化。
  • ...Ai 合伙人梁靜:「AI+教育」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松鼠 Ai 1 對 1 合伙人梁靜接受動點科技採訪時分享說。作為一名連續創業者,梁靜關注教育行業多年,她認為傳統教育體系中存在幾大問題,首先一方面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師資力量難以平衡;另一方面教師一對多的授課方式,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無法滿足 「有教無類、教無定法、因材施教」 的個性化的教學理念。
  • 《八佰》梁靜:「小三」借閨蜜馬伊琍「上位」的是是非非
    管虎與梁靜的愛可謂羨煞路人,他們還有一對可愛的兒女,幸福美滿。然而,梁靜的「小三上位史」卻飽受網友詬病。1999年,出道不久的梁靜因軍旅題材電視劇《女子特警隊》,讓觀眾認識到了她的年輕美貌與英姿颯爽。而這一年,管虎與馬伊琍在一起已是第三個年頭。
  • 鄭州引進博士從政考驗公務員任用程序(圖)
    其中,作為鄭州引博從政的代表,王鵬、王廣國率先當上了市規劃局和市房管局的「一把手」。自2001年以來,鄭州共引進160名博士,在全國規模最大。《南方周末》曾以「鄭州博士從政開花是否結果」來存疑鄭州的舉動,但兩位博士相繼擔任一把手的現實,一定程度上表明鄭州引博不但在開花,也在結果。
  • 論著的格式要求
    作者要根據自己所在單位的相應要求,來編寫合格的論著,以免因格式不規範,反覆修改,耽誤時間。接下來本文介紹下論著的格式要求。1、題目論著題目一般由研究對象、處理因素、預防效應和/或工作定性等若干要素組成。
  • 對話製片人梁靜:電影《金剛川》中的「新創作」
    「最重要的是,它在整個戰爭表現上還產生了很多新的東西,無論敵我雙方的較量,還是群體和個體之間的交鋒,都是比較新鮮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星說。據梁靜介紹,這麼短的時間內要完成一個戰爭片,需要大量CG特效,強大的後期團隊,而她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郭帆。「因為路陽跟他又是好兄弟,我們覺得路陽真的很適合一起來嘗試這樣一種打磨」,梁靜說。
  • 當今清華,北大研究《周易》有哪些值得看的書?
    第一本書是北大朱伯崑教授的《易學基礎教程》朱伯崑教授算是上世紀90年代國內易學研究的旗幟性人物,他的四卷本《易學哲學史》可謂是易學史研究領域的扛鼎之作,這部著作算是學易之前的一本《易學》技能手冊,裡面告訴了你周易陰陽轉化關係,爻位變化關係的各種方法、原理等等,讀完本書,再讀《周易》算是入了門道,算是《周易》思想方法論入門
  • 《極致追擊》梁靜驚喜送羅盤 飈英語盡顯國際範
    梁靜以一襲白色深V連身闊腿褲、帥氣短髮「奶奶灰」的造型驚豔亮相,修身連體褲展現好身材,裝扮霸氣盡顯極致女boss氣質。發布會上,梁靜不僅現場飈英語展實力,還帶神秘禮物送給奧蘭多布魯姆,原來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羅盤,奧蘭多收到後愛不釋手直呼「amazing」,並擁抱梁靜表示感謝。
  • 知名演員何晟銘在電影節上透露已安家海南,梁靜稱其公司已落戶海口→
    知名演員何晟銘在電影節上透露已安家海南,梁靜稱其公司已落戶海口→ 2020-12-07 15: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管虎後來還是選擇了梁靜,他感嘆道:穩定的婚姻,是需要彼此經營
    管虎在電影事業上如此的成功,他在感情上卻是一波三折,不過最後還是獲得了真愛,迎娶演員梁靜。管虎這種接地氣的隨意氣質,讓梁靜十分地著迷,後來梁靜在進一步接觸管虎之後,他才發現,原來管虎是一個非常喜歡自由的人,而且他熱愛電影,大多數時間都沉浸在他的電影世界裡,自由自在地遠離生活的喧囂。梁靜因為愛著管虎,所以說能理解管虎,懂得管虎需要什麼樣的愛情,梁靜她覺得如果想和管虎長久的在一起,就必須要支持管虎的電影事業。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丨梁靜:海南可以打造支撐國內電影行業工業化的...
    但多年來,她更被大眾和媒體熟悉的角色,是導演管虎的妻子——梁靜。出品人、製片人、演員:梁靜。武威 攝不過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梁靜是以電影《金剛川》總製片人的身份走上開幕式的紅毯,並出席了電影促進高峰論壇、女性電影論壇等頗具分量的活動。
  • 梁靜聽不得差評!對陸川劉儀偉兩個態度!一瞪眼神似鞏漢林老婆!
    梁靜在上一期的節目當中發揮就很不好,拿了個倒數第二的成績,梁靜把上一次的失誤歸結於劇本沒有難度,這一次顯然讓梁靜尷尬了,因為上一次和佟大為合作,至少看起來旗鼓相當,而這次則是和新人演員李宇春合作,大家都在誇李宇春,真的讓梁靜無比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