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說:
某問答平臺上,大學才懂的人情世故刷屏。不少人直呼:看似現實,卻也實在。
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作者認為:至少處理「被人誤解」這一課,有一些經驗能幫助你成長。
推薦給你,靜夜思。
大學才懂的世故引熱議:被誤解了怎麼辦?
來源:景夜思 | ID:zjyesi
作者:周景
有同學哭訴說自己被別人污衊,導致自己的朋友因此和自己疏遠,怎麼辦?是不是應該和造謠者對罵,或者是在班級群裡面公開反駁?
我不知道具體出了什麼樣的事情,讓這個讀者這樣生氣。但是長遠來看,這種公開的對質有時候反而是無濟於事,只會讓這個瓜越變越大。要知道,別人對事實可能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只不過是自己對事實的想像和演繹。
當你想和一些不講理的人講理時,難免會陷入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境地。這個時候我們是去哭訴,生氣或者是報復嗎?
我們要做的是儘可能從這件事情上挪開自己的注意力。
有句話說得好:弱者報復,強者原諒,智者忽略。
最近讀《華杉講透論語》這本書,很有感觸。古人有君子不辯汙的說法,我們如果被誤解、污衊和誹謗,有的時候情緒上來了,很衝動,立刻奮起反擊,這是我們的自然反應,但是對於君子來說根本不在乎。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根本不關注這些誹謗。
你越是辯解,越是反擊,反而能讓污衊者感到更加興奮。經過幾個回合的牽扯,只會越發得讓你覺得疲憊。
大多數人痛苦於他們對誤解的反應,而不是誤解本身。
讓渾濁的水清澈下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不停地去攪動它,而是不去管它。時間久了,自然會清者自清。
更重要的是,過去那些你特別在乎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越來越不重要。你可以想一想,幾年前你因為某件事和某個人置氣,完全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生活在群體當中,總是會遇到和自己觀點、利益、習慣不一致的人,遭受排擠和誤解是人生的常態。
就像有句話說的,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不論你寫什麼樣的文字,都可能會被猜測和誤解。
但是這沒有關係,誤解是別人的事情,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隨著自己變得更好,能容納的情緒和包容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
儒家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管出現了什麼問題。都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那樣毫無意義。
成長就是不再為不值得的東西感到困惑與糾結。解決很多問題的根本措施是自己變得更好。
如果同學嘲笑你報了與自己實力不符的考研目標學校,那回擊他們的最好辦法不是你的解釋,更不是你的拳頭,而是拿到目標學校的錄取通知書,默默地離開這個讓你無法獲得優秀同伴的地方。
如果你的室友總是和你不合拍,大家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你就少在宿舍待,去外面探索自己的成長空間。
如果別人認為你不合群,你沒必要強迫自己去參加自己不感興趣的活動,走自己的路就好。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當你因而某些人、某些事而感到生氣時,請記住這句話:弱者報復,強者原諒,智者忽略。
—THE END—
來源:景夜思(ID:zjyesi)封面攝影:陳桂賢
投稿·合作:yesi@cyol.com
(郵件後請附聯繫方式)
睡不著,聊幾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