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啦!春暖花開日,少年歸來時!
經歷了「史上最長寒假」,闊別三個多月後,上海初三高三學生首批返校開學。上海的校園,因為學生的到來,重新變得生機盎然。
4月27日上午6時25分,上海市宜川中學高三學生王聖傑戴著口罩,邁著輕快的步伐,在有序排隊、手部消毒、通過消毒墊和檢測體溫後,順利進入了校園。
學校配置開學復工防疫大禮包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宜川中學在現場看到,學生進入校園的第一道關卡就是校門。上海市宜川中學在校門通過設置人行通道、非機動車道的警戒線以引導學生有序進入學校。每條通道每隔1米都貼有標誌標識,確保學生間距。同時,學校設置「四關」嚴防嚴控:一是佩戴口罩有序排隊;二是手部消毒;三是通過消毒墊;四是檢測體溫。「四關」通過後才能進入校園。
宜川中學,學生進行手部消毒。宜川中學,學生檢測體溫。在宜川中學的防疫物資儲備室裡,消毒液、洗手液、防護服、護目鏡、噴壺、口罩、額溫槍等防疫物資一應俱全。
校長高潔介紹,目前校方已籌備口罩近10000隻,能確保開學師生足量供應。學校還貼心地為每位教職員工準備了一份開學復工防疫大禮包,包括口罩、洗手液、消毒溼巾、消毒泡騰片。
入校後,王聖傑收到了開學禮物,每個學生的桌上都擺放著一個信封,裡面有兩封信,分別是學校給高三學生的寄語和班主任給學生的寄語。更讓他感動的是,信封裡還有學校贈送給每個學生一周用量的口罩等。
教室裡,嚴格執行一人一座,保持合理間距,同時還制訂了教室日常防控管理、課間活動安排和清潔消毒方案,對如廁安排都有細緻的規定。
7時40分至8時20分,是宜川中學的開學第一課,高三(8)班班主任婁尚精心設置了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我們一直在一起」。婁尚介紹,在一起既包括過去,也包括現在,更包括未來。
居家學習期間,師生線上互動,每周一次「雲班會」,構成了過去時的「我們在一起」。學校與學生當下防疫「在一起」,一方面學校為學生創造安全、良好環境;另一方面學生對環境也要守護,共同防疫。老師還與學生「在一起」,共同面對高考及未來的挑戰。
高潔表示,「開學第一課」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感受到回到學校的「親切感、安全感、希望感」。
宜川中學,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們一直在一起」。7時20分起,上海市盧灣中學的近160名初三學生們也陸續歸來。
他們在校門口用感應式自動噴霧消毒機洗洗手,順利經過熱像測溫儀的檢測後,端坐在課桌前。當日,他們同樣有收到禮物:學校為每一位學生準備了一套「愛心防疫禮包」,包含了5日口罩、口罩塑封袋、一次性手套、免洗洗手液和酒精消毒溼紙巾。
上海市盧灣中學的開學第一課,由校長張怡開講,她在學校禮堂,對即將面臨中考的初三畢業生代表侃侃而談,談疫情、談理想、談未來。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的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成人儀式,校長徐永初希望全體高三年級學生通過這場特別的成人儀式,感悟生命和成長。
從6時45分開始,虹口區的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迎來了他們的高三學生,經過晨檢、班會和復學第一課,開啟了豐富多彩的第一天。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初級中學為初三學生們準備了疫情防控心理輔導課。
上海市市東實驗學校的高三學生在復學第一課後,還做起了室內廣播操,和同伴們一起舒展筋骨。
962所首批返校校園周邊增派警力首批學生復學,也有民警保駕護航。
4月27日上午,針對初中、高中等學校分批返校開學的情況,上海公安機關主動對接教委等部門,在全市962所首批返校校園周邊道路進一步增派警力,從嚴落實校園安全防範,清除校園周邊治安隱患,加強周邊道路交通排堵疏導工作,維護校園周邊良好治安環境,保障返校開學工作有序開展。
開學當天,楊浦公安分局新江灣城派出所巡邏隊副隊長燕巍巍在校門口提醒入校學生保持一米距離。而在浦東進才中學門口,浦東公安分局民警在校門口引導學生開展體溫檢測,並引導家長將車輛停靠在臨時設置的停車區域,避免造成路口的擁堵。
楊浦公安分局新江灣城派出所巡邏隊副隊長燕巍巍在校門口提醒入校學生保持一米距離。上海市公安局供圖
浦東公安分局民警在校門口引導學生開展體溫檢測。上海市公安局供圖此前,上海公安機關積極會同文化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在返校開學前,對962所首批返校開學學校周邊組織開展了為期2周的治安環境聯合治理,全面清除各類治安安全隱患。
同時,警方會同教育、防疫等部門深入返校開學學校開展安全檢查,檢查學校內部保衛力量、應急處置力量落實,防疫、安防設施配備及運行等情況。會同市教委組成專門檢查評估組,對中小學校的內部安全制度、疫情防控措施、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情況開展了評估抽查,確保返校開學學校做好防疫和安全準備。
在全面排摸返校開學學校高三、初三以及其他學段和年級分批返校開學情況的基礎上,上海公安機關深化護校安園工作,不斷優化上、下學重點時段和校園周邊網格化巡邏防控和交通保障機制,進一步提高見警率、管事率,及時發現、處置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校園周邊良好治安和交通通行環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