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到現在,戰爭的消耗量都很大,特別是古代更是受制於生產力落後,交通落後等因素。例如漢武帝時長期徵伐匈奴,多次大規模用兵,使漢武帝統治的後期「海內虛耗,人口減半」。再如康熙五十四年徵準噶爾時,南北兩路大軍及隨軍役夫共六萬餘人,每年所需的石料達十四萬餘石,每年單是運費就近五百萬兩,徵準噶爾的八年,僅運糧費就可消耗近四千萬白銀。
不過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太宗貞觀年間,雖然對外戰爭頻繁,卻沒有給社會帶來太多負擔,並沒有影響國家的恢復和發展。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國勢和軍事狀況,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開皇年間,隋文帝在位期間,人口達八百六十萬,但經過隋煬帝的努力,隋末大亂之後,唐朝人口只剩下兩百多萬。隋末大亂對中原地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周邊蠻族趁機崛起,對中原地區構成極大的威脅。
比如隋文帝時東突厥的勢力一度減弱,此時強勢崛起,甚至在唐初高祖武德年間,數次入寇,京師長安不得不為之戒嚴,以致當時的人感嘆:「戎狄熾強,古已有之!」圖_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在位時,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貞觀三年(628年),唐六路大軍齊出,滅東突厥;
貞觀二十年(628年),唐擊吐谷渾;
貞觀十三年(623年),滅高昌;
貞觀二十二年(623年),滅龜茲。
雖然唐太宗時對外戰亂頻仍,但國內安定下來,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貞觀後期人口又恢復到三百五十多萬戶,史載貞觀「馬牛布之野,外戶不閉。其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從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滄海,皆無糧,取給路。到山東村寨去,客來,必厚加款待,或發時贈遺物。「這一切都是過去的事了,」
筆者認為,唐太宗時期,對外戰爭頻繁,但並未影響國家的恢復與發展,以致出現前面所說的治世景象,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國家財政支出在府兵制下大大減少,
唐太宗時期軍事上推行府兵制,府兵制在西魏、北周和隋朝都存在,但在貞觀年間逐漸走向全盛。府兵制度的特點是兵農合為一體,兼以兵農合為一體。官邸是「折衝府」的縮寫,每一個折衝府中有一千兩百人以上,或少之又少。
唐律規定,府兵的軍械甚至是戰糧,都要自備,即「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魚,氈帽,氈衣,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鬥,皆自備。」但是由於均田制度的存在,即國家按性別、年齡等條件定期分配土地,以及在府兵選拔中實行先富後貧和優勝劣汰的原則,以及法律規定的各種優惠政策,所以,參戰對府兵來說,不僅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更高的作戰積極性。
在未服兵役的時候,府兵進行農業生產,農閒時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訓練,因而保持了較強的戰鬥力,《資治通鑑》載太宗時,全國有折衝府六百四十多個,府兵的人數達到六十萬人。因此在唐朝,府兵制的存在使貞觀時期的軍費大大減少,軍隊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第二,唐太宗多兵速戰速決,善於用小規模精銳進行有效打擊,所以戰爭持續時間短,消耗有限
古代大規模戰爭中消耗最多的往往是後勤補給。所以戰爭持續得越久,對國家力量的消耗就越大。如前所述,康熙徵準噶爾時,雖然沒有戰事,但僅運糧一事,就已耗銀近四千萬兩。而唐太宗則不同,他對外的戰爭,一般都是速戰速決,以精銳之力與敵快速作戰。比如唐滅東突厥之戰,雖然唐軍是六路大軍,但真正給東突厥以致命一擊的卻是李靖率領的三千騎。李靖於貞觀四年正月(630年)帶兵出馬邑,二月份即擊破突厥的牙帳,俘獲突厥的頡利可汗,滅東突厥。再如貞觀十五年,此時薛延陀強盛,勢力達二十萬,唐將李世績以數千唐軍迅速擊敗薛延陀,《資治通鑑》記載:「李世績敗於諾真水,唐兵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當用兵神速、戰績迅速、己方未出動大部隊時,對國力的消耗自然也是可控的,不會影響社會民生的恢復和發展。
第三,大量徵調僕從軍
有別於後世王朝,在唐太宗時期的唐軍中,有大量的「番將」,他們不僅能夠徵招善戰,而且自己還多為原部落的首領、貴族,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如鐵勒族的契苾何力、突厥族的阿史那社爾等。所以唐太宗對外作戰時,習慣於大量徵調僕從軍配合作戰,有時甚至直接將軍事任務部署到某個部落,根本就沒有出動唐軍主力。
比如貞觀二十二年伐龜茲,唐太宗就下令「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楊弘禮為崑山道行軍總管,以伐龜茲。」在這場戰鬥中,唐軍有大量的番族士兵,《資治通鑑》記此戰為「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渾連兵討」。唐太宗下詔,更自稱「發鐵勒兵牧十有三部,突厥侯王騎十數萬人」。
也如徵高句麗時,唐太宗專門下詔讓靺鞨、奚族、契丹、新羅等部族分道合擊,唐軍攻佔白巖城時,高句麗有萬餘援軍援救,鐵勒族契末何力率領八百騎兵直奔敵軍,大敗高句麗軍,斬首千級。大批的隨從部隊配合作戰,使唐朝即使發起部分大型軍事行動,也僅需出動少量漢族士兵,大大降低了對外戰爭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