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太宗時期儘管戰爭頻繁,國內恢復與發展卻絲毫沒有被影響呢

2020-12-19 魯迅家常事

從古代到現在,戰爭的消耗量都很大,特別是古代更是受制於生產力落後,交通落後等因素。例如漢武帝時長期徵伐匈奴,多次大規模用兵,使漢武帝統治的後期「海內虛耗,人口減半」。再如康熙五十四年徵準噶爾時,南北兩路大軍及隨軍役夫共六萬餘人,每年所需的石料達十四萬餘石,每年單是運費就近五百萬兩,徵準噶爾的八年,僅運糧費就可消耗近四千萬白銀。

不過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太宗貞觀年間,雖然對外戰爭頻繁,卻沒有給社會帶來太多負擔,並沒有影響國家的恢復和發展。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國勢和軍事狀況,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開皇年間,隋文帝在位期間,人口達八百六十萬,但經過隋煬帝的努力,隋末大亂之後,唐朝人口只剩下兩百多萬。隋末大亂對中原地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周邊蠻族趁機崛起,對中原地區構成極大的威脅。

比如隋文帝時東突厥的勢力一度減弱,此時強勢崛起,甚至在唐初高祖武德年間,數次入寇,京師長安不得不為之戒嚴,以致當時的人感嘆:「戎狄熾強,古已有之!」圖_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在位時,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貞觀三年(628年),唐六路大軍齊出,滅東突厥;

貞觀二十年(628年),唐擊吐谷渾;

貞觀十三年(623年),滅高昌;

貞觀二十二年(623年),滅龜茲。

雖然唐太宗時對外戰亂頻仍,但國內安定下來,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貞觀後期人口又恢復到三百五十多萬戶,史載貞觀「馬牛布之野,外戶不閉。其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從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滄海,皆無糧,取給路。到山東村寨去,客來,必厚加款待,或發時贈遺物。「這一切都是過去的事了,」

筆者認為,唐太宗時期,對外戰爭頻繁,但並未影響國家的恢復與發展,以致出現前面所說的治世景象,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國家財政支出在府兵制下大大減少,

唐太宗時期軍事上推行府兵制,府兵制在西魏、北周和隋朝都存在,但在貞觀年間逐漸走向全盛。府兵制度的特點是兵農合為一體,兼以兵農合為一體。官邸是「折衝府」的縮寫,每一個折衝府中有一千兩百人以上,或少之又少。

唐律規定,府兵的軍械甚至是戰糧,都要自備,即「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魚,氈帽,氈衣,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鬥,皆自備。」但是由於均田制度的存在,即國家按性別、年齡等條件定期分配土地,以及在府兵選拔中實行先富後貧和優勝劣汰的原則,以及法律規定的各種優惠政策,所以,參戰對府兵來說,不僅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更高的作戰積極性。

在未服兵役的時候,府兵進行農業生產,農閒時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訓練,因而保持了較強的戰鬥力,《資治通鑑》載太宗時,全國有折衝府六百四十多個,府兵的人數達到六十萬人。因此在唐朝,府兵制的存在使貞觀時期的軍費大大減少,軍隊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第二,唐太宗多兵速戰速決,善於用小規模精銳進行有效打擊,所以戰爭持續時間短,消耗有限

古代大規模戰爭中消耗最多的往往是後勤補給。所以戰爭持續得越久,對國家力量的消耗就越大。如前所述,康熙徵準噶爾時,雖然沒有戰事,但僅運糧一事,就已耗銀近四千萬兩。而唐太宗則不同,他對外的戰爭,一般都是速戰速決,以精銳之力與敵快速作戰。比如唐滅東突厥之戰,雖然唐軍是六路大軍,但真正給東突厥以致命一擊的卻是李靖率領的三千騎。李靖於貞觀四年正月(630年)帶兵出馬邑,二月份即擊破突厥的牙帳,俘獲突厥的頡利可汗,滅東突厥。再如貞觀十五年,此時薛延陀強盛,勢力達二十萬,唐將李世績以數千唐軍迅速擊敗薛延陀,《資治通鑑》記載:「李世績敗於諾真水,唐兵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當用兵神速、戰績迅速、己方未出動大部隊時,對國力的消耗自然也是可控的,不會影響社會民生的恢復和發展。

第三,大量徵調僕從軍

有別於後世王朝,在唐太宗時期的唐軍中,有大量的「番將」,他們不僅能夠徵招善戰,而且自己還多為原部落的首領、貴族,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如鐵勒族的契苾何力、突厥族的阿史那社爾等。所以唐太宗對外作戰時,習慣於大量徵調僕從軍配合作戰,有時甚至直接將軍事任務部署到某個部落,根本就沒有出動唐軍主力。

比如貞觀二十二年伐龜茲,唐太宗就下令「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楊弘禮為崑山道行軍總管,以伐龜茲。」在這場戰鬥中,唐軍有大量的番族士兵,《資治通鑑》記此戰為「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渾連兵討」。唐太宗下詔,更自稱「發鐵勒兵牧十有三部,突厥侯王騎十數萬人」。

也如徵高句麗時,唐太宗專門下詔讓靺鞨、奚族、契丹、新羅等部族分道合擊,唐軍攻佔白巖城時,高句麗有萬餘援軍援救,鐵勒族契末何力率領八百騎兵直奔敵軍,大敗高句麗軍,斬首千級。大批的隨從部隊配合作戰,使唐朝即使發起部分大型軍事行動,也僅需出動少量漢族士兵,大大降低了對外戰爭的代價。

相關焦點

  • 戰火紛飛國家不安穩,消耗人力物力,唐太宗時期卻沒影響
    但是唐朝唐太宗貞觀年間也頻繁發生戰爭,可是對社會卻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又是為什麼?唐朝疆域圖所以在那一期間用兵可謂是神速,沒有用多大的力氣快速的就將敵軍解決,所以所消耗的是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也能讓社會快速的恢復繼續發展。
  • 「六根清淨」的僧人,為何多次集結參與戰爭?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了
    可是我國古代,卻有不少以僧人為主的民間起義,以及諸多戰爭中,都能看到僧兵的出現。為何講究清靜之地的佛門,卻湧現出如此多殺伐戰爭的禍事呢? 和尚這個職業,是從南北朝時期才出現的。經過兩晉時期,中國南北文化的不斷包容,從西域流傳至中原地區的佛門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再加上整個南北朝,整個局勢過於動蕩不堪。
  • 為何我們叫李世民為唐太宗,而不是某某帝或年號?沒有辦法!
    >以李世民為例,有人感到奇怪,為什麼我們稱他唐太宗,而不是叫唐文帝,或者貞觀皇帝?作為皇帝,怎能讓別人隨意議論呢?所以,秦始皇乾脆直接廢除。而西漢又給恢復了。一直到隋朝,這個時期的諡號簡短,一字、兩字便成。我們熟悉的劉徹,諡號「孝武」,劉秀諡號「光武」,曹操諡號「武」,司馬炎諡號「武」,宇文邕諡號「武」,楊堅諡號「文」。
  • 【實錄】唐太宗與魏徵
    師:剛才大家看材料有沒有注意到,魏徵所在的部門是門下省,門下省在唐朝的政治制度裡面是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是一個什麼樣機構呢?生:起草師:大家看,文件都已經起草好了,然後送到門下省,門下省任務是什麼呢?師展示圖片
  • 這兩件事唐太宗沒有幹,其中一件就是殺武則天,卻對中國影響深遠
    能幹的事可以影響後世,留下千古好名聲,不能幹的事同樣也能達到如此功效。唐太宗在「能幹與不幹」之間趨於完美,他沒有幹這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殺武則天。不但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而且促成了中國社會男女真正平等的觀念。唐太宗信天下,得天下阿史那·思摩,東突厥貴族。641年,思摩帶領十多萬百姓、精兵四萬、馬匹九萬渡過黃河其部眾分居於勝、夏二州。
  • 二戰時期的鬥法|魔法如何影響戰爭?
    常見但不唯一的一個解釋是,魔法師/術士/巫師在完成儀式後,對人與物給予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妙影響,使得身邊牽涉事件的人的心智想法產生改變,在某些時機作出了不一樣的決定,實施了不一樣的行動,使得所求事情的發展狀況向著有利於施術者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裡,並沒有電影裡的炫麗特技,沒有捏火球,也沒有無中生有的聖光。而造成的影響多大,取決於我們多大程度上改變了因果或影響到了什麼人的什麼決定。
  • 讀古 | 漢朝盛世比唐朝持續時間更長,為何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遺憾的是,兩漢並沒有和南亞大陸的另一文明古國——印度有過多的往來。作為強盛的大一統中央帝國,唐朝不僅恢復了和兩漢同日本、朝鮮半島、中亞、西亞的往來,還和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深入交往。根據《唐六典》記載,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向唐朝朝貢過的國家,已經滅亡的就有300多個,當時還有70多個國家和開元時期的盛唐保持友好往來。
  • 三國時期,中國內部陷入混戰,為何沒有外族敢大規模入侵呢?
    為什麼沒有外族趁著中原內亂而發動戰爭呢?其實啊,雖然當時魏蜀吳三國紛亂,但是他們都有自己處理屬地外族的辦法,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他們都是怎麼處理的,從而使得外族沒有入侵中原。三國時期各個勢力都和外族有各種各樣的互動,從而達到增強自己軍事實力,提高自己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同時提升自己國家的文化在外族的滲透能力,可謂是提前為自己統一全國打下一些基礎。
  • 俄羅斯遠東地區為何沒有爆發獨立戰爭?
    這些強大的殖民帝國都曾擁有極其遼闊的疆域,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幾乎都被打回了原型,曾經的輝煌也已成為過眼雲煙。 比如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開始航海以及對外殖民的國家。兩國鼎盛時期,一度瓜分了美洲,甚至還妄想過中分世界。但隨著英法等國的崛起,西葡的的國勢便江河日下,最終到了1810年,西葡的美洲殖民地爆發了波瀾壯闊的獨立戰爭。
  • 「李靖」:唐朝二十四功臣之一,為何唐太宗說他比之韓信綽綽有餘
    隋末唐初時期傑出軍事家 、名將,封衛國公。李靖儀表魁偉,文才武略,熟知兵法。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李淵晉陽起兵後,開始效力唐朝。李靖的治軍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了古代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著有《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多已失傳。後人輯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為古代兵學的代表作。
  • 在遠古時期,中國發生了哪些重要的部落戰爭,這對氏族社會有何影響?
    而根據史料,這一時期的部落戰爭是十分頻繁的,這些戰爭對於中國各部落的融合以及氏族社會的瓦解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黃帝塑像 在談論這些戰爭之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在史籍中,這一時期的中國有哪些主要的部落。首先是在山西,陝西一帶,生活著我們現在所公認的華夏祖先炎帝和黃帝部落。
  • 隋朝和唐朝為何都堅持打高句麗?難道唐太宗不怕重蹈隋煬帝覆轍?
    如果是,那為什麼唐太宗也選擇了遠徵高句麗?如果隋煬帝的行為存在爭議,那唐太宗李世民作為明君形象,也不該犯隋煬帝犯過的錯誤吧?其實,不管是隋煬帝還是唐太宗,他們雖然一興一亡,但他們都是眼光長遠的統治者,他們遠徵高句麗也是高瞻遠矚之舉。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說隋煬帝和唐太宗遠徵高句麗是高瞻遠矚?小小的高句麗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
  • 二戰時期,日軍為何不敢進攻澳門?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侵略成性,相繼佔領了香港、廣州灣、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英法的殖民地,卻唯獨對於跟香港毗鄰的澳門島,絲毫不敢侵犯,原因是什麼?
  • 28歲登基的唐太宗,在位執政23年,為何突然在51歲時暴斃?
    對於唐太宗李世民最後的駕崩,很多人都抱有一絲疑問:年僅二十八歲就登基執政的李世民,在位執政長達二十三年的時間,為何會在五十一歲的時候暴斃駕崩呢?因為李世民和中國封建歷史上的那些文弱帝王不同,李世民的半輩子,似乎都是在馬上馳騁度過的。唐朝的一多半江山,基本上都是李世民帶領著秦王府的一幫人辛辛苦苦打下來的。
  • 唐朝名將段志玄,如何一心追隨唐太宗,多年南徵北戰統一國家
    段志玄是唐朝時期的著名將領,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他自小便長相不凡,身材魁梧,氣宇軒昂,年幼時期,跟隨父親居住在太原,後來跟隨李淵起兵參加了反抗隋朝的鬥爭,隸屬於秦王李世民麾下。段志玄武藝高超,曾經活捉著名將領屈突通,跟隨大軍平定的洛陽的王世充,憑藉著赫赫戰功升任為秦王府右二護軍。
  • 唐太宗VS隋煬帝是一丘之貉嗎
    譯文:戌子這一日,皇上(唐太宗)對陪立兩旁的大臣說:「我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發現文章的辭藻深奧淵博,也知道是肯定堯、舜而否定桀、紂的,但是做起事來為什麼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徵答道:「百姓的君主雖然都是賢哲聖明,但也應當虛心接受別人的勸諫,這樣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貢獻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盡他的全力。
  • 貞觀之治,為唐朝巔峰鋪路,看唐太宗如何治理國家
    在唐太宗開始上位的時候,親眼目睹了隋朝的滅亡,也給百姓帶來了許多不好的痛苦,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痛苦,讓他痛感交心,沒有了百姓一個王朝怎麼才能強大的起來,這樣。也使他認識到了當時的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的統治具有非常大的穩定的作用,他時刻提醒自己,要以老百姓為天下,做好自己的工作,要吸取當時隋朝滅亡的教訓,糾正他的錯誤,調整自己的軍事統帥,在國內進行大的變革,讓百姓活在當下,緩和社會的階級矛盾,穩定發展社會秩序,恢復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壯大。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閃擊戰輸給了持久戰消耗戰?缺乏必要條件
    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的蘇德戰爭,雖然德軍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許多人仍然對閃擊戰非常感興趣。這不僅在於閃擊戰給二戰帶來了新的戰場視角,也給世界軍事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那麼,德軍的閃擊戰為何輸給了蘇軍的持久戰消耗戰呢?巴巴羅薩計劃難道沒有充分考慮到閃擊蘇聯的後果嗎?
  • 他的歷史評價為何堪比唐太宗、宋太祖和康熙大帝?
    與唐太宗、宋太祖、康熙齊名並價,他之所以人氣很高,是因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由於朱高熾的老子朱棣愛好打仗,他接手過來的江山是滿目瘡痍,戰爭讓老百姓的日子很是難熬,甚至是不堪其重。在朝廷內部上,朱棣疑心重,估計朱元璋那個時候開創的錦衣衛變了質,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變態特務,讓大臣們是唯唯諾諾,不敢直言。真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啊!不過話說回來,沒有老子朱棣給他「拔刺」,朱高熾這個時候上臺施行仁政也未必成功,這話暫下不表了。
  • 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同時,在我們傳統的史論中,唐太宗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他廣開言路,擴大文官統治階層,頒布寬仁慎行的《貞觀律》,踐行民貴君輕的統治理念,是中國古代帝制時期功績突出的英主。如果我們拓展視野,著眼於世界,偉大的唐太宗在世界文明史中又有著怎樣的評價、記憶與書寫?擁有異域之眼的各國學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位名垂青史的中國君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