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晨報》報導,這個黃梅天,如今才真正露出惹人厭的面目,接連不斷的降雨讓家裡變得潮溼一片,如何有效除溼也成為最近市民最關心的問題。一方面要改變悶溼的體感,一方面又要防止物品受潮,如今的市場上提供了多種除溼選擇。然而,哪一種除溼設備最有效?怎樣的除溼方式最適合家庭環境?日前,晨報記者分別選取了市面上常見的空調、除溼機、除溼盒等除溼設備,利用統一型號的溫度溼度計進行了實地測試,希望能為市民家中的「除溼大業」提供更多參考。
除溼機:
溼度從70%降到50%
黃梅天,潮溼悶熱的天氣催生除溼機的熱賣。記者在大型網上商城看到,除溼機的價格差異很大,便宜的售價在200多元,而貴的售價可以達到4000多元,有的還帶附加功能如淨化空氣等。記者看到,銷量排名前幾名的除溼機價格基本在1000元到2000元,說明這個價位市民覺得相對可以接受。
常年在家裡使用除溼機的董女士告訴記者,她家裡有一間小的衣帽間,是從衛生間改造成的,所以在密閉的衣帽間放置了一臺3000多元的進口品牌除溼機。「冬天的時候,除溼機裡的水箱大概每個月倒一次。進入梅雨季以後,一周不到就滿了。」在董女士看來,上海這樣的潮溼天氣,必須使用除溼機。
那麼除溼機的效果究竟如何?記者帶著疑問,向某廠商借來一臺全新的除溼機,功率620瓦,比1匹功率的空調低一些;水箱容量為8升,市場參考價在4000元左右。
6月23日,記者選取二樓一間近20平方米的房間,打開所有的門窗讓室內外空氣、溼氣相互流通。12時,溫度溼度計上顯示,房間內氣溫為30℃,相對溼度為70%。關閉門窗後,讓除溼機開始工作。此後記者每小時進入房間記錄溫度和溼度。
13時,房間的溫度有增無減,溫度溼度計上顯示,氣溫達31℃,但除溼效果很明顯,相對溼度降到了57%;14時,房間裡的溼度進一步下降,不過降幅明顯放緩,相對溼度為53%,氣溫保持不變;15時的數據和14時一致;16時和17時實驗數據相同,相對溼度降到50%,室內氣溫依然是31℃,與12時的70%相對溼度相比,除溼效率為28%。
經過5個小時的抽溼,房間裡的溼度雖然明顯下降,仿佛把空氣「烘乾」,但房間裡體感較熱,氣溫也略有上升。記者把除溼機拎出房間,打開水箱,發現裡面已經儲存了2/3的水量,約5.3升。
除溼盒:
門窗緊閉溼度反而上升
這次試驗的地點是9樓一間西南朝向的房間,主要家具為一張大床、兩隻床頭櫃及兩門衣櫥,鋪設複合木板,光照及通風條件較好。
試驗開始前,記者打開門窗與外界進行充分的空氣交換,並分別在房間四周放置了12隻除溼盒,每隻除溼盒的規格均為350克、可收集660毫升的水分,除溼成分主要為氯化鈣。
12時,試驗開始,記者關閉門窗,此時室內溫度及溼度分別為28.4℃及71%。隨著時間的推移,12隻除溼盒似乎沒有起到絲毫作用。相反,由於門窗緊閉,室內溫度開始略微提升,與此對應的溼度也出現了小幅上升。13時、14時、15時、16時測得的溫度分別為28.9℃、28.9℃、29℃、30℃,溼度則分別為72%、73%、73%和74%。
為了儘可能得出接近體感且客觀的數據,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溼度計始終保持在離地約0.6米的高度,同時與周邊的除溼盒均保持0.5米以上的距離。而在最後1個小時,記者對試驗環境進行了改動,嘗試將12個除溼盒放在一起,並將溼度計置於除溼盒表面。17時,記者記錄到的數值為溫度29℃,溼度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