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這句俗語,帶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是一種地方風俗,不是全國普遍的傳統習俗。準確地講,此種風俗是一種地方的飲食風俗,主要分布在廣西和雲南等地。
1、鴨怕十四
這裡的十四,指的是農曆七月十四,也稱中元節。中元節又稱七月半,是我國民間的祭祖節,也稱為鬼節,是我國四大傳統鬼節之一。這個節在南方地區尤其為民間所重視,北方一些地方則不過此節。清明掃墓祭祖,中元家中祭祀是南方普遍流傳兩大祭祖節。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中元節指七月十五,為什麼說是七月十四呢?事實上,七月十五這一天為空閒之日,大多數地方的祭祖已完畢。傳統的中元節一般從七月十一開始接祖先,到七月十四晚飯前(也有晚飯後,或深夜)把接到家裡的祖先送走。因此,十四的晚餐祭祀相當豐盛。
廣西等地,十四晚餐祭祀必須要有鴨子,忌殺雞祭祖。這些地方,到了十四這天,家家戶戶殺鴨子用來祭祀祖先。其中,民間還有多種傳說。
相傳,祖先回家來享用祭祀時,在回程的路上要過一條叫做奈河的河流,由於沒有渡船,陽間的親人就用鴨子做渡河工具,讓鴨子馱他們過河回去。除此,這裡地方還有其他關於鴨子的傳說。因此,用鴨子祭祖就成了這些地方的普遍風俗。
這些地方忌殺雞祭祀祖先。傳說雞的爪子很鋒利,會把陽間親人寄給他們的包封抓爛,收不到親人給他們寄的冥財。其實,有用鴨子祭祀的地方,一般來說,在舊時農村餵養的鴨子正好長大了,恰好是品嘗仔鴨的最佳時機。這也就是這些地方說的「鴨怕十四」的原因。
在湖南、貴州東部、江西一帶,在祭祀祖先時,所用的家禽則是相反的習俗。中元期間祭祀祖先,禁止用扁嘴家禽,也就是忌用鴨和鵝,而是要用雞,取諧音「吉」,寓意為祭祖會讓家裡吉利,吉祥如意。也有的說,雞叫聲清脆,伶牙俐齒,鴨和鵝的嘴笨拙,特別是公鴨叫出的聲音特別難聽。作雞祭祖,會讓子孫後代說話伶牙俐齒,而用鴨和鵝祭祖,會讓子孫後代說話笨嘴笨舌。
上面的說法當然是民間人們的想像,至於是不是迷信,本文在這裡也就深入討論了。
2、狗怕夏至
按民間說法,狗肉性燥熱,一般來說,夏天不宜吃,因此,我國民間普遍的沒有夏天食狗肉的習慣。但是一些地方有夏天吃狗肉的習慣,尤其是夏至,現在有的地方還在夏天舉辦狗肉節。因這些地方的人喜歡在夏至吃狗肉,這也就是狗怕夏至的意思。
一鄉一俗,我們無法評論這種民間習俗的對與錯。民間習俗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民眾公認的傳統生活與行為習慣,本來就沒有對錯之分。
狗與牛雖然不可以相提並論,但都是農耕民俗中受民間尊重的家畜。有的地方或少數民族把狗當「恩人」,傳說狗用尾巴從番國偷來稻穀種子,人們才有飯吃。因此,一些地方是禁吃狗肉的。還有一些地方,其他原因,也忌吃狗肉。同樣的道理,江南一些地方,比如浙江一些地方,因尊重牛,傳統古俗是忌吃牛肉的,特別是耕牛肉。耕牛老死後,一般把牛丟入河中,讓水衝走。這種對牛和對狗的民俗情感和民眾心理是一樣的。
3、雞怕冬至
冬至殺雞補身體,這種習俗在多地都有,雖然說不上很普遍,但因冬至是很多地方的節日,有的民族,如有些地方的苗族,把冬至作為苗年。有的地方則把冬至立為祭祖掃墓的節日。各地民俗呈多樣性,但過節少不了要吃雞。不過有些地方並不是刻意要吃雞,因為自家餵養了,宰殺方便,不像家裡養的豬,農村大多數人家一定要等到到過年的時候才能宰殺。在我國的北方,冬至傳統習俗是吃餃子,沒有刻意要吃雞之說。
其實,很多地方在一年內,逢年過節時,雞都是不可少的主菜,不僅僅只是局限於某節某日。比如除夕夜,桌上必須要有雞,寓意「吉」。冬至專門提出要吃雞的習俗,也是地方習俗,不是我國普遍的習俗。
總之,「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這句俗語是與地方風俗緊密聯繫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某一地區為習俗,到了另一地區則不一定是習俗。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因地域遼闊,各地民俗文化呈現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