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避暑山莊》《黃山》《畫舫齋》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又叫承德離宮,或稱熱河行宮。在河北承德市區北部。群山環抱,地熱高峻,氣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故名「避暑山莊」。始建於清康熙42年(公元1703年),乾隆55年(公元1790年)竣工,建築物達110餘處,總面積564萬平方米,為北京頤和園的兩倍,是我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它背山面湖,山巒起伏,草木藥鬱,宮殿亭榭掩映,湖沼洲島錯落,風光旖旎,巧奪天工。集中了我國南北方建築布局的特點,綜合了我國各地建築藝術的風格。離宮建築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分湖區、平原、山巒三個景區。康熙以四字題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以三字題名的三十六景散布其中,各景隨四時變化,取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觀命名。山巒區的雄渾山川,優美秀麗的寺、廟、齋、軒,別具一格,使山莊成為我國各地勝跡的縮影。與山莊外圍巍峨雄偉,具有民族特色的外八廟構成遼闊的文物風景區。
黃山
黃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關於其名稱的由來,源說不一。
近千年來,因黃帝煉丹而名黃山一說,流傳廣泛,影響深遠。
還有一種說法,黃山,古名黔山,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改名黃山。北宋景枯《黃山圖經》解釋說:江南璐山,據得其中,雲疑碧漢,氣冠群山,有古木靈藥,名花異果,瀑水飛瀉,湯泉香溫,是軒轅黃帝「棲真之地」。唐玄宗崇尚道教,特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救改為黃山」。
另一種說法,元人趙訪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黃山盤踞於崇山之中,而中央正色是黃色,而起名黃山。
此外,明、清時,又有黃山即黃聚山一說。康熙八年《黃山志》附錄《黃山辨》一文稱:今鄉俗稱為黃粱山,山川出黃架也。曰黃山,省辭也。」提出因山產黃粟而得名。
九華山
九華山座落於安徽省青陽縣西南,原名九子山,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合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太平御覽》說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名「九子山」。唐代大詩人李白詩云:「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繡出九芙蓉」,從此更名「九華山」。九華山方圓100多平方公裡,共有99峰。群峰競秀,怪石磋峨,谷幽潭深,銀瀑飛泉,景色絢麗,引人人勝。諸峰以天台、蓮花、天主、十王等九峰最為雄偉,主峰海王峰海拔1342米。名勝古蹟遍布其間。九華山的開發,始於晉隆安年間(公元397-401年)。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新羅國王近宗金喬覺(地藏)來此,闢地藏王道場,大規模建築廟宇。(一說永徽年間,即公元650-655年)九華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興建,日益鼎盛,僅佛寺已達曳刃餘座。僧眾月儀刃有餘,香菸繚繞,常年不絕。所以九華山又有「佛國仙城」、「蓬華佛國」之稱。現尚存古剎78座,最著名的有化成寺、月身寶殿、抵國寺、甘露寺、百歲宮等。計有佛像1500餘座薄。另藏明萬曆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及其他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餘件。百歲宮內還供有「應身菩薩」,即無暇禪師的肉身坐像。今日九華山已闢為遊覽區和佛教朝拜聖地。
畫舫齋
北京北海公園東北部有一組古建築,格局特別:它中間沒有院子,而是一鑑方塘,塘周圍房廊密合,從南面「春雨懷塘」殿隔水望去,北方的「畫舫齋」名副其實,宛如一隻彩色遊船。「畫舫」名齋,是有所取法的。
北宋仁宗時,歐陽修從京城改官滑州通判。到任不久,他在州衙東部修築了一座休息和會客的房屋,設計和施工監督都親手經營。房子一間寬,縱長七間,中間各有門相通,上有天窗取名,兩側有欄杆憑倚,再往外兩側有仿照河岸設置的景色,怪古突兀,佳木蔥鬱。看外部宛如遊船,在屋裡恰似舟中,他親自擬名「畫舫齋」,請名書家蔡襄題匾,事先寫了篇《畫舫齋記》,寄給蔡襄做參考。這篇文章,收在(歐陽永叔集》第39卷裡。
清乾隆皇帝給北海畫舫齋題詠多次。他有一首六言詩,開頭幾句是:「冰床用異冬夏,畫舫名自古今,愛仿歐陽室趣,不學周砒醉吟」,便直接點明了北海畫舫齋的名稱,這是從六一居士歐陽修那裡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