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睢寧ID: WXSNGF (←長按複製搜索)
✎回憶如墓,淡薄如素,我們是否該相忘於江湖。
✎無線睢寧,給你每天不一樣的感受。
4月底,53歲的李正蘭和丈夫王春帶著80多箱蜜蜂回到了睢寧,來趕5月上旬槐花的花期。每年這個時候,夫妻倆能在家裡和老人、孩子團圓上一段時間,到了麥黃夏收時節,丈夫又要帶著蜜蜂去山東,趕荊條花的花期。李正蘭忙完地裡的農活兒後,再去給丈夫幫忙。「30多年了,養蜂人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年四季漂泊,我早已經習慣了。」李正蘭說。
5月中旬的一天,小編在中央大街北面的一個雨布搭起的小棚前,見到了抱著小孫女的李正蘭。她操著外地口音,接待著來買蜂蜜和其他蜂產品的居民,還不時與路過的環衛工和一些老人、婦女打著招呼。「大概有六七年了,我們都是把蜂箱擺在這兒,附近的好多人都熟悉了。」李正蘭說,老家梁集還有一部分蜂箱,丈夫回去收蜂王漿了,她就在路邊賣蜂蜜。
李正蘭是雲南楚雄人,30多年前與到楚雄放蜂的睢寧小夥王春結識後,隨王春來到這裡,落戶梁集鎮李莊村。做了養蜂人的妻子,李正蘭才真正體會到養蜂人家的辛苦。丈夫常年在外放蜂,她在家要照顧好老人孩子、種好農田,農活不忙時就趕去與丈夫相聚,幫著照料放蜂收蜜的事兒。夫妻倆時聚時分,辛苦經營著養蜂人家的生計。
「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漂泊在外,南到雲南、北到遼寧,風餐露宿不說,常常吃飯難以周全。前些年,在外還會受到當地地痞欺負,我們只有笑臉相迎,好言相對,送上蜂蜜水,請他們照顧我們這些外地人。」李正蘭說,有時在路上遇到查車,一停好幾天,就會誤了花期,白白跑那麼一趟。還有一次,她趕去四川與丈夫相聚,身上只有70元錢,她一連兩三天沒吃飯,省下了車票錢,並按時趕到了約定地點。
對在外的辛苦和委屈,李正蘭一言帶過;對好心人的幫助,她卻念念不忘,哪怕是一飯之恩。她的3個孩子年幼的時候,一家5口人一起外出放蜂,有一次因為多雨困在了四川成都的郊外,蜜蜂無法採蜜,帶去的錢又花光了,她和丈夫商量後,決定先賣些花粉。「從早晨出去直到下午太陽快落山,他還沒有回來,孩子餓得在屋裡哭,房東大姐聽見了,問我吃過飯沒有。聽說我們在等賣花粉的錢買米,大姐埋怨我說:『沒米做飯怎麼不對我講?』大姐給我們端來一小盆米飯、一大碗魚,我們娘兒幾個吃飽了,孩子他爸才回來。」提起這頓飯,李正蘭聲帶哽咽。
30多年養蜂、種田,3個孩子相繼長大成家,李正蘭又抱著孫女和丈夫一起外出放蜂。「現在出去放蜂,情況好多了!」李正蘭連續幾次提到「綠色通道」——全國各地跑,一路上幾乎沒人查裝著蜂箱的車,直接放行;四川的治安最好,警察全程服務,直到他們離開。「以前的蜂蜜是賣給供銷社、收購站,現在基本上都是普通老百姓買,走到哪兒賣到哪兒。」
在李正蘭看來,買蜂蜜的人多,是因為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她們一家人的生活,幾十年來也有了很大變化,吃穿不愁,還為兒子在縣城買了房。「現在睢寧種大棚的人多了,最近四五年,我們又多了一項賣蜜蜂的收入,繁殖蜜蜂賣給大棚草莓和油桃的種植戶,用來傳授花粉。每年八九月份開始繁殖,10月底11月初就能放進棚裡用。人家都說,蜜蜂授粉種出來的草莓、油桃比人工授粉的好吃多了。」李正蘭笑著說。
圖為李正蘭在察看蜜蜂釀蜜情況。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