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人家:辛苦釀出百家甜

2021-01-17 無線睢寧

無線睢寧ID: WXSNGF (←長按複製搜索)

回憶如墓,淡薄如素,我們是否該相忘於江湖

✎無線睢寧,給你每天不一樣的感受。

  4月底,53歲的李正蘭和丈夫王春帶著80多箱蜜蜂回到了睢寧,來趕5月上旬槐花的花期。每年這個時候,夫妻倆能在家裡和老人、孩子團圓上一段時間,到了麥黃夏收時節,丈夫又要帶著蜜蜂去山東,趕荊條花的花期。李正蘭忙完地裡的農活兒後,再去給丈夫幫忙。「30多年了,養蜂人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年四季漂泊,我早已經習慣了。」李正蘭說。

  5月中旬的一天,小編在中央大街北面的一個雨布搭起的小棚前,見到了抱著小孫女的李正蘭。她操著外地口音,接待著來買蜂蜜和其他蜂產品的居民,還不時與路過的環衛工和一些老人、婦女打著招呼。「大概有六七年了,我們都是把蜂箱擺在這兒,附近的好多人都熟悉了。」李正蘭說,老家梁集還有一部分蜂箱,丈夫回去收蜂王漿了,她就在路邊賣蜂蜜。

  李正蘭是雲南楚雄人,30多年前與到楚雄放蜂的睢寧小夥王春結識後,隨王春來到這裡,落戶梁集鎮李莊村。做了養蜂人的妻子,李正蘭才真正體會到養蜂人家的辛苦。丈夫常年在外放蜂,她在家要照顧好老人孩子、種好農田,農活不忙時就趕去與丈夫相聚,幫著照料放蜂收蜜的事兒。夫妻倆時聚時分,辛苦經營著養蜂人家的生計。

  「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漂泊在外,南到雲南、北到遼寧,風餐露宿不說,常常吃飯難以周全。前些年,在外還會受到當地地痞欺負,我們只有笑臉相迎,好言相對,送上蜂蜜水,請他們照顧我們這些外地人。」李正蘭說,有時在路上遇到查車,一停好幾天,就會誤了花期,白白跑那麼一趟。還有一次,她趕去四川與丈夫相聚,身上只有70元錢,她一連兩三天沒吃飯,省下了車票錢,並按時趕到了約定地點。

  對在外的辛苦和委屈,李正蘭一言帶過;對好心人的幫助,她卻念念不忘,哪怕是一飯之恩。她的3個孩子年幼的時候,一家5口人一起外出放蜂,有一次因為多雨困在了四川成都的郊外,蜜蜂無法採蜜,帶去的錢又花光了,她和丈夫商量後,決定先賣些花粉。「從早晨出去直到下午太陽快落山,他還沒有回來,孩子餓得在屋裡哭,房東大姐聽見了,問我吃過飯沒有。聽說我們在等賣花粉的錢買米,大姐埋怨我說:『沒米做飯怎麼不對我講?』大姐給我們端來一小盆米飯、一大碗魚,我們娘兒幾個吃飽了,孩子他爸才回來。」提起這頓飯,李正蘭聲帶哽咽。

  30多年養蜂、種田,3個孩子相繼長大成家,李正蘭又抱著孫女和丈夫一起外出放蜂。「現在出去放蜂,情況好多了!」李正蘭連續幾次提到「綠色通道」——全國各地跑,一路上幾乎沒人查裝著蜂箱的車,直接放行;四川的治安最好,警察全程服務,直到他們離開。「以前的蜂蜜是賣給供銷社、收購站,現在基本上都是普通老百姓買,走到哪兒賣到哪兒。」

  在李正蘭看來,買蜂蜜的人多,是因為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她們一家人的生活,幾十年來也有了很大變化,吃穿不愁,還為兒子在縣城買了房。「現在睢寧種大棚的人多了,最近四五年,我們又多了一項賣蜜蜂的收入,繁殖蜜蜂賣給大棚草莓和油桃的種植戶,用來傳授花粉。每年八九月份開始繁殖,10月底11月初就能放進棚裡用。人家都說,蜜蜂授粉種出來的草莓、油桃比人工授粉的好吃多了。」李正蘭笑著說。


  圖為李正蘭在察看蜜蜂釀蜜情況。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洛寧宣傳】曲濤濤:養蜂釀出幸福蜜
    【洛寧宣傳】曲濤濤:養蜂釀出幸福蜜 2020-07-10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肇源養蜂人釀出的「甜蜜」事業
    肇源養蜂人釀出的「甜蜜」事業 2020-11-22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養蜂釀出脫貧致富「蜜」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唐朝詩人羅隱的一首《蜂》,讚美了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于都縣祁祿山鎮坑溪村的養蜂人張於庭,正是羅隱筆下蜜蜂的真實寫照。慶豐收,迎小康,九月的贛鄱大地,四處瀰漫著豐收的味道。近日,記者來到于都縣祁祿山鎮坑溪村,在綠蔭叢中,傾聽蜂群飛舞的旋律。
  • 【臨朐 · 風情】柳宅村的養蜂人家(布衣閒人)
    布衣閒人柳宅村的養蜂人家,首先應該是我從我爺爺開始說起,我爺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會養蜜蜂了,他養的蜜蜂是當地的土蜜蜂,俗稱笨蜜蜂子,蜂蜜每年春天是割一次蜂巢蜂蜜。隨著社會進步,我們村有了洋蜜蜂,洋蜜蜂,洋蜂蜜成了發家致富的產業,我們村的趙氏家族有好幾家養蜂的,他們有個微信群,名字就是養蜂人家。
  • 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833—909)字昭諫,唐末五代詩人,杭州新城(今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比如,可以讚美蜜蜂團隊合作精神,讚美蜜蜂嚴密的社會化分工,讚美每個成員忠於職守、竭盡全力的獻身精神,讚美蜜蜂採盡百花釀出蜂蜜、取其精華汰其糟粕的治學精神,等等。本詩則從「勞動成果」如何分配的角度提出問題,發出感慨。「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詩的第三句就是對感慨的角度作出規定:勞動成果--蜂蜜,如何分配?
  • 走進養蜂人家 感受甜蜜生活
    走進養蜂人家       感受甜蜜生活      為深入貫徹江蘇省課程遊戲化中「合理利用各類自然資源
  • 海口永興鎮:探秘蜜蜂王國裡的養蜂人[高清]
    據養蜂專業戶陳昌卓介紹,海口市羊山地區養蜂產業年產達12萬箱蜂,釀蜜約240萬公斤,產值8000多萬,養蜂專業戶年收入可達10萬元。  在這裡,養殖蜜蜂基本不用飼喂,不佔耕地,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創造豐厚的利潤。「蜜蜂繞花轉一轉,釀出蜂蜜甜又甜;不施肥來不耕地,小小蜜蜂掙錢來,養一箱蜂勝過種一畝田「……這段順口溜,就是當地養蜂人養蜂致富的真實寫照。
  • 深山裡養蜂人家土蜂蜜真的天天有賣吧?
    今年五月這段時間裡天氣睛好,養蜂人搖取了第一季夏蜜,但進入六月後雨水不斷,氣溫低迷,這種天氣工蜂不能出工,嬌嫩的花朵也不堪雨水的蹂躪過早地凋謝了。無花怎有蜂蜜,所以養蜂收穫蜂蜜定要遇上個好年景。我們南方地區受季風影響,季風是最不守信用的風,所以南方地區的一年中雨水日和下雨時節是不怎麼均勻的。
  • 每日好詩|詩人馬維駒:養蜂人家
    每日好詩|詩人馬維駒:養蜂人家 2020-12-15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養蜂人家
    通過交談,知道他們來自湖北農村,從事養蜂賣蜜這一行已有五六年的時間了。他告訴我,三年前,他攜妻帶兒帶著五十多個蜂箱「漂」到了上海的青浦。從此,他們就在上海的郊區「雲遊四方」,雖然一年忙到頭賺得錢也只夠勉強度日,但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無拘無束,生活雖說清苦,但他們覺得很幸福!
  • 魯山縣磙子營鄉:六旬老人養蜂「釀」出幸福蜜
    範大現一家6口人,以前靠著夫婦倆勤勞能幹,四處趕花期養蜂,日子過得還算可以。2013年,範大現的妻子突發腦梗,高昂的醫療費用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照顧妻子和孩子們,範大現把家裡的蜂箱全部停了。沒有了收入,又多了醫療費用等支出,範大現家的日子過得很是作難。「跟人家借100塊錢有時都借不到,怕我還不起。」說起辛酸往事,範大現眼眶泛紅。
  • 「追花人」的酸甜苦辣 走進弋陽養蜂人家
    時間像個多才多藝的畫家,總是不停地在調色板上畫出七彩的花色。  在鵝黃嫩綠奼紫嫣紅中,有這樣一個族群:他們拋老別雛,四海為家,風餐露宿,承受著生活和精神上雙重的苦。一頂帳篷是他們濃縮的家。花在哪裡,他們就將家安在哪裡。漂泊,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
  • 百花蜜釀出甜日子
    百花蜜釀出甜日子———平江縣石坪村蜂蜜產業小記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徐亞平通訊員 馬如蘭 龔茶林 張香貴養蜂能手湯元祥的養蜂基地上,散布著30口蜂箱,其間一棵大梨樹上吊著3隻黑色袋子。「這些袋子做什麼用?」記者疑惑。「蜂群越冬後經過繁殖,群勢壯大,促成分蜂熱。如果讓蜂群順其自然地發展下去,就會造成蜂蜜減產。」湯元祥給出了專業的解釋,「蜜蜂喜歡黑暗的生活環境,我們用黑色分蜂袋幫助蜂群分家。」
  • 走進一線養蜂人家
    世人只知道蜂蜜的甜,很少有人去關心甜蜜背後的苦。今天小林帶大家走進一線養蜂人方碧霞的真實生活。我叫方碧霞,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人,我從讀書時就有一個夢想,有什麼工作即能掙錢又能旅遊呢,後來經人介紹跟本村的小夥結了婚,他家養了二十多箱中蜂,當時蜜價很低,由於沒有技術和資金,無奈放異了養蜂。
  • 釀甜
    不過,正由於地理條件的封閉,錐狀山體林立,這裡人跡罕至,既沒有工業也沒有農業,自然生態未被破壞,有的是覆蓋山體的植被和花朵——更適合養蜂,比種莊稼更環保。  我記憶中的放蜂人,總是追逐著春天和花期,似乎是以最美好的方式流浪著。事實上,這種浪漫實現起來非常辛苦,養蜂人並不輕鬆,就像他們的蜜蜂一樣勤勞得近乎疲勞——一隻蜜蜂每天要造訪幾千朵花,一個養蜂人每年要輾轉數千公裡。
  • 萬州:綠水青山釀出「幸福蜜」
    河馬村告別傳統養殖場,直面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半年時間,在青山中釀出一桶桶「幸福蜜」,實現了生態可保護、農業有增效、農民獲增收,真正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之路,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花蜜釀出甜日子
    百花蜜釀出甜日子——平江縣石坪村蜂蜜產業小記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亞平通訊員 如蘭 茶林 香貴養蜂能手湯元祥的養蜂基地,散布著30口蜂箱,他對記者說:「明年還要增加20箱!」「有信心嗎?」「有搞頭,自然信心足!」湯元祥開心地望著蜂箱。石坪村的「甜蜜產業」是如何發展升級的?
  • 重慶石柱:苦、辣、甜「三味」釀出新生活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重慶4月14日電題:重慶石柱:苦、辣、甜「三味」釀出新生活新華社記者李勇、張桂林、陶冶黃連味苦,但「苦藥」被種成了「脫貧第一支柱」;靠著一股子「辣勁兒」,土辣椒走出深山,「紅」遍全國;千年養蜂傳統被發揚光大
  • 養蜂釀出「脫貧蜜」
    算起來,蘇文禮養蜂也有幾十年了。可這個西吉縣偏城鄉花兒岔村東組的農民怎麼也沒想到,就是這以前僅能維持生計的蜂蜜,有朝一日竟也讓他看到了脫貧的前景。4月15日,春日暖陽下,在蘇文禮的院子裡,十幾個簡易蜂箱格外顯眼。
  • 簡單幾步,學會自己在家釀甜酒,出酒快又甜
    簡單幾步,學會自己在家釀甜酒,出酒快又甜甜酒是不少人喜歡喝的一種酒,味道甜甜的,而且酒精度數也不高。小時候,家裡如果煮的飯吃不完,避免浪費,奶奶會把剩下的米飯發酵成甜米酒。味道香甜,吃了還想吃。很多人都知道釀米酒需要加酒麴,但是釀米酒簡單,也不是直接加入酒麴就可以製成的。小編今天把以前在家裡奶奶交給我的釀米酒的方法教給大家,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喜歡喝甜米酒的朋友可以自己在家裡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