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各地各部門千方百計穩飯碗,多管齊下造飯碗,發揮我們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用好人口素質提升所孕育的新一輪人才紅利,就業不僅保得住,也必將推動經濟蓬勃發展。」
6月9日,《人民日報》推出「在危機中育新機 於變局中開新局」專欄,首期聚焦保就業,並在頭版頭條位置點讚廣東「撐企業、渡難關,手中飯碗穩下來」。
內容如下:
廣東江門市,位於高新技術工業園的奔力達電路板集團,往常要運轉到晚上10點的設備,現在7點就歇了下來。
「公司外銷比例一下從高峰期的50%下滑到30%,庫存也從往常的3萬平方米增加到5萬平方米。」人力資源部經理陳健坦言,受境外疫情蔓延影響,節後一度高產滿產的奔力達不得不放慢腳步。
可陳健並未因此慌亂,人社局返還的失業保險穩崗補貼和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11.7萬元已經到帳,再加上減免的社保費123萬元,資金流還算充裕。公司1100多名員工全員在崗,一個不裁,還準備抓培訓、練內功。
已入職奔力達3年的徐毅又重新當起了「學徒」。此刻,徐毅正披著車間的燈光,在師傅手把手的指導下,學著操作高精密度鑽機,在覆銅板上打出直徑不到0.2毫米的小孔。
「生產不那麼忙,我們正好把精力用來謀轉型。」陳健說,公司正從電視、照明電路板向5G基站電源電路板轉型,有120名員工參加新技能培訓,佔員工總數的10%。
「5G基站電源電路板上的線路更細更密,孔徑更小,還得接著練。」徐毅計劃將0.2毫米的小孔徹底拿下。
無獨有偶,在與江門相隔不到150公裡的東莞,同樣面臨外銷壓力的精麗制罐也選擇千方百計穩定員工隊伍。
「公司產品九成靠出口,2月復工趕完節前訂單後,訂單量就大幅縮減。」面對全球疫情蔓延帶來的衝擊,精麗制罐人事行政總監周燕一度眉頭緊鎖。
緊急關頭,一系列暖企、穩崗、減負政策的到來為周燕解了愁。「有了穩崗補貼,我們就能穩定隊伍,同時通過優化崗位設置,進一步節約成本,安心等待市場回暖的那一天。」周燕說。
疫情衝擊下,全球市場需求下滑,作為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珠三角首當其衝,怎麼辦?
「保企業就是保居民就業!」東莞市石排鎮黨委書記邵宏武的回答擲地有聲。2月以來,僅石排鎮就為企業減租超千萬元,為156家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6.38億元,減免社保費1.2億元。東莞市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更是安排各類穩就業經費2.53億元,全力穩定企業就業崗位。
來源:人民日報、廣東發布
編輯: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