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公眾號,可快速關注)
來源:伯樂在線專欄作者 - selfboot
如有好文章投稿,請點擊 → 這裡了解詳情
如需轉載,發送「轉載」二字查看說明
在人機互動之字符編碼 一文中對字符編碼進行了詳細的討論,並通過一些簡單的小程序驗證了我們對於字符編碼的認識。但僅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並不能幫我們在日常編程中躲過一些字符編碼相關的坑,Stackoverflow 上就有大量編碼相關的問題,比如 1,2,3。
本文首先嘗試對編碼、解碼進行一個宏觀、直觀的解讀,然後詳細來解釋 python2 中的str和unicode,並對常見的UnicodeEncodeError 和 UnicodeDecodeError 異常進行剖析。
如何理解編、解碼?
如何去理解編碼、解碼?舉個例子,Alice同學剛加入了機器學習這門課,想給同班的Bob同學打個招呼。但是作為人,Alice不能通過意念和Bob交流,必須通過某種方式,比如手語、聲音、文字等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Alice選擇用文字,那麼他可能會寫下這麼一段文字:My name is: boot …… 來學機器學習嘍,寫文字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編碼,經過編碼後的文字才能給Bob看。Bob收到Alice的文字後,就會用自己對文字的認知來解讀Alice傳達的含義,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解碼。當然,如果Bob不懂中文,那麼就無法理解Alice的最後一句了,如果Bob不識字,就完全不知道Alice想表達什麼了。
上面的例子只是為了方便我們理解編碼、解碼這個抽象的概念,現在來看看對於電腦程式來說,如何去理解字符的編碼、解碼過程。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程序都是讀取數據,做一些操作,然後輸出數據。比如當我們打開一個文本文件時,就會從硬碟讀取文件中的數據,接著我們輸入了新的數據,點擊保存後,文本程序會將更新後的內容輸出到硬碟。程序讀取數據就相當於Bob讀文字,必須進行一個解碼的過程,解碼後的數據才能讓我們進行各種操作。同理,保存到硬碟時,也需要對數據進行編碼。
下圖方框 A 代表一個輸出數據的程序,方框 B 代表一個讀取數據的程序。當然這裡的程序只是一個概念,表示一個處理數據的邏輯單元,可以是一個進程、一個函數甚至一個語句等。A 和 B 也可以是同一個程序,先解碼外部獲取的數據,內部操作後,再進行某種編碼。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編碼方案不一定能表示某些信息,這時編碼就會失敗,比如 ASCII 就不能用來表示中文。當然,如果以錯誤的方式去解讀某段內容,解碼也會失敗,比如用 ASCII 來解讀包含 UTF-8的信息。至於什麼是 ASCII,UTF-8等,在人機互動之字符編碼 中有詳細的說明,這裡不再贅述。下面結合具體的例子,來看看編碼、解碼的細節問題。
python2.x 中的字符串
在程序設計中,字符串一般是指一連串的字符,比如hello world!、你好或者もしもし(日語)等等。各種語言對於字符串的支持各不相同,Python 2 中字符串的設計頗不合理,導致新手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類似下面的提示信息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UnicodeEncodeError 或者 UnicodeDecodeErro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UnicodeEn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encode characters in position 0-1: ordinal not in range(128)
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疑難雜症。首先需要搞清楚python中的兩個類型:<type 'str'> 和 <type 'unicode'>,文檔中關於這兩個類型的說明其實挺含糊的:
There are seven sequence types: strings, Unicode strings, lists, …
String literals are written in single or double quotes: 『xyzzy』, 「frobozz」. Unicode strings are much like strings, but are specified in the syntax using a preceding 『u』 character: u』abc』, u」def」.
上面並沒有給出什麼有用的信息,不過好在這篇文章(https://www.azavea.com/blog/2014/03/24/solving-unicode-problems-in-python-2-7/)講的特別好,簡單來說:
str:是字節串(container for bytes),由 Unicode 經過編碼(encode)後的字節組成的。
unicode:真正意義上的字符串,其中的每個字符用 Unicode 中對應的 Code Point 表示。翻譯成人話就是,unicode 有點類似於前面 Alice 打招呼傳遞的想法,而 str 則是寫下來的文字(或者是說出來的聲音,甚至可以是手語)。我們可以用 GBK,UTF-8 等編碼方案將 Unicode 類型轉換為 str 類型,類似於用語言、文字或者手語來表達想法。
repr 與終端交互
為了徹底理解字符編碼、解碼,下面要用 python 交互界面進行一些小實驗來加深我們的理解(下面所有的交互代碼均在 Linux 平臺下)。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下面交互代碼:
>>> demo = 'Test 試試'
>>> demo
'Test \xe8\xaf\x95\xe8\xaf\x95'
當我們只輸入標識符 demo 時,終端返回了 demo 的內容。這裡返回的內容是怎麼得到呢?答案是通過 repr() 函數 獲得。文檔中對於 repr 函數解釋如下:
> Return a string containing a printable representation of an object.
所以,我們可以在源文件中用下面的代碼,來獲取和上面終端一樣的輸出。
#!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demo = 'Test 試試'
print repr(demo)
# 'Test \xe8\xaf\x95\xe8\xaf\x95'
對於字符串來說,repr() 的返回值很好地說明了其在python內部的表示方式。通過 repr 的返回值,我們可以真切體會到前面提到的兩點:
unicode 類型
unicode 是真正意義上的字符串,為了理解這句話,先看下面的一段代碼:
>>> unicode_str = u'Welcome to 廣州' # ''前面的 u 表示這是一個 unicode 字符串
>>> unicode_str, type(unicode_str) # repr(unicode_str)
(u'Welcome to \u5e7f\u5dde', <type 'unicode'>)
repr 返回的 Welcome to \u5e7f\u5dde 說明了unicode_str存儲的內容,其中兩個\u後面的數字分別對應了廣、州在unicode中的code point:
>>> '{:04x}'.format(ord(u'廣'))
'5e7f'
>>> '{:04x}'.format(ord(u'W'))
'0057'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將 <type 'unicode'> 看作是一系列字符組成的數組,數組的每一項是一個code point,用來表示相應位置的字符。所以對於 unicode 來說,其長度等於它包含的字符(a 和 廣 都是一個字符)的數目。
>>> len(unicode_str)
13
>>> unicode_str[0], unicode_str[12], unicode_str[-1]
(u'W', u'\u5dde', u'\u5dde')
str 類型
str 是字節串(container for bytes),為了理解這句話,先來看下面的一段代碼:
>>> str_str = 'Welcome to 廣州' # 這是一個 str
>>> str_str, type(str_str)
('Welcome to \xe5\xb9\xbf\xe5\xb7\x9e', <type 'str'>)
python中 \xhh(h為16進位數字)表示一個字節,輸出中的\xe5\xb9\xbf\xe5\xb7\x9e 就是所謂的字節串,它對應了廣州。實際上 str_str 中的英文字母也是保存為字節串的,不過 repr 並沒有以 \x 的形式返回。為了驗證上面輸出內容確實是字節串,我們用python提供的 bytearray 函數將相同內容的 unicode字符串用 UTF-8 編碼為字節數組,如下所示:
>>> unicode_str = u'Welcome to 廣州'
>>> bytearray(unicode_str, 'UTF-8')
bytearray(b'Welcome to \xe5\xb9\xbf\xe5\xb7\x9e')
>>> list(bytearray(unicode_str, 'UTF-8'))
# 字節數組,每一項為一個字節;
[87, 101, 108, 99, 111, 109, 101, 32, 116, 111, 32, 229, 185, 191, 229, 183, 158]
>>> print r"\x" + r"\x".join(["%02x" % c for c in list(bytearray(unicode_str, 'UTF-8'))])
# 轉換為 \xhh 的形式
\x57\x65\x6c\x63\x6f\x6d\x65\x20\x74\x6f\x20\xe5\xb9\xbf\xe5\xb7\x9e
可見,上面的 strstr 是 unicode_str 經過 UTF-8 編碼 後的字節串。這裡透漏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str類型隱含有某種編碼方式,正是這種隱式編碼(_implicit encoding)的存在導致了許多問題的出現(後面詳細說明)。值得注意的是,str類型字節串的隱式編碼不一定都是』UTF-8』,前面示例程序都是在 OS X 平臺下的終端,所以隱式編碼是 UTF-8。對於 Windows 而言,如果語言設置為簡體中文,那麼交互界面輸出如下:
# Win 平臺下,系統語言為簡體中文
>>> str_str = 'Welcome to 廣州'
>>> str_str, type(str_str)
('Welcome to \xb9\xe3\xd6\xdd', <type 'str'>)
這裡str_str的隱式編碼是cp936,可以用 bytearray(unicode_str, 'cp936') 來驗證這點。終端下,str類型的隱式編碼由系統 locale 決定,可以採用下面方式查看:
# Unix or Linux
>>> import locale
>>> locale.getdefaultlocale()
('zh_CN', 'UTF-8')
...
# 簡體中文 Windows
>>> locale.getdefaultlocale()
('zh_CN', 'cp936')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將 <type 'str'> 看作是unicode字符串經過某種編碼後的字節組成的數組。數組的每一項是一個字節,用 \xhh 來表示。所以對於 str 字符串來說,其長度等於編碼後字節的長度。
>>> len(str_str)
17
>>> str_str[0], str_str[-1]
('W', '\x9e') # 實際上是('\x57', '\x9e')
類型轉換
Python 2.x 中為上面兩種類型的字符串都提供了 encode 和 decode 方法,原型如下:
> str.decode([encoding[, errors]]) > str.encode([encoding[, errors]])
利用上面的兩個函數,可以實現 str 和 unicode 類型之間的相互轉換,如下圖所示:
上圖中綠色線段標示的即為我們常用的轉換方法,紅色標示的轉換在 python 2.x 中是合法的,不過沒有什麼意義,通常會拋出錯誤(可以參見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code/decode?)。下面是兩種類型之間的轉換示例:
# decode: <type 'str'> 到 <type 'unicode'>的轉換
>>> enc = str_str.decode('utf-8')
>>> enc, type(enc)
(u'Welcome to \u5e7f\u5dde', <type 'unicode'>)
# encode: <type 'unicode'> 到 <type 'str'> 的轉換
>>> dec = unicode_str.encode('utf-8')
>>> dec, type(dec)
('Welcome to \xe5\xb9\xbf\xe5\xb7\x9e', <type 'str'>)
上面代碼中通過encode將unicode類型編碼為str類型,通過 decode 將str類型解碼為unicode類型。當然,編碼、解碼的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通常會出現各種錯誤。
編、解碼錯誤
Python 中經常會遇到 UnicodeEncodeError 和 UnicodeDecodeError,怎麼產生的呢? 如下代碼所示:
>>> u'Hello 廣州'.encode('ascii')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UnicodeEn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encode characters in position 6-7: ordinal not in range(128)
>>> 'Hello 廣州'.decode('ascii')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UnicodeDe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decode byte 0xe5 in position 6: ordinal not in range(128)
當我們用 ascii 去編碼帶有中文的unicode字符串時,發生了UnicodeEncodeError,當我們用 ascii 去解碼有中文的str字節串時,發生了UnicodeDecodeError。我們知道,ascii 只包含 127 個字符,根本無法表示中文。所以,讓 ascii 來編碼、解碼中文,就超出了其能力範圍。這就像你對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說中文,他根本沒法聽懂。簡單來說,所有的編碼、解碼錯誤都是由於所選的編碼、解碼方式無法表示某些字符造成的。
有時候我們就是想用 ascii 去編碼一段夾雜中文的str字節串,並不希望拋出異常。那麼可以通過 errors 參數來指定當無法編碼某個字符時的處理方式,常用的處理方式有 「strict」,」ignore」和」replace」。改動後的程序如下:
>>> u'Hello 廣州'.encode('ascii', 'replace')
'Hello ??'
>>> u'Hello 廣州'.encode('ascii', 'ignore')
'Hello '
隱藏的解碼
str和unicode類型都可以用來表示字符串,為了方便它們之間進行操作,python並不要求在操作之前統一類型,所以下面的代碼是合法的,並且能得到正確的輸出:
>>> new_str = u'Welcome to ' + 'GuangZhou'
>>> new_str, type(new_str)
(u'Welcome to GuangZhou', <type 'unicode'>)
因為str類型是隱含有某種編碼方式的字節碼,所以python內部將其解碼為unicode後,再和unicode類型進行 + 操作,最後返回的結果也是unicode類型。
第2步的解碼過程是在幕後悄悄發生的,默認採用ascii來進行解碼,可以通過 sys.getdefaultencoding() 來獲取默認編碼方式。Python 之所以採用 ascii,是因為 ascii 是最早的編碼方式,是許多編碼方式的子集。
不過正是這個不可見的解碼過程,有時候會導致出乎意料的解碼錯誤,考慮下面的代碼:
>>> u'Welcome to' + '廣州'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UnicodeDe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decode byte 0xe5 in position 0: ordinal not in range(128)
上面在字符串的+操作時,python 偷偷對』廣州』用 ascii 做解碼操作,所以拋出了UnicodeDecodeError異常。其實上面操作等同於 u'Welcome to' + '廣州'.decode('ascii') ,你會發現這句代碼拋出的異常和上面的一模一樣。
隱藏的編碼
Python 不只偷偷地用 ascii 來解碼str類型的字節串,有時還會偷偷用ascii來編碼unicode類型。如果函數或類等對象接收的是 str 類型的字符串,但傳進去的是unicode,python2 就會使用 ascii 將其編碼成str類型再做運算。
以raw_input為例,我們可以給 raw_input 函數提供 prompt 參數,作為輸入提示內容。這裡如果 prompt 是 unicode 類型,python會先用ascii對其進行編碼,所以下面代碼會拋出UnicodeEncodeError異常:
>>> a = raw_input(u'請輸入內容: ')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UnicodeEn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encode characters in position 0-4: ordinal not in range(128)
上面操作完全等同於 a = raw_input(u'請輸入內容: '.encode('ascii')),你會發現它們拋出的異常完全一樣。此外,如果嘗試將unicode字符串重定向輸出到文本中,也可能會拋出UnicodeEncodeError異常。
$ cat a.py
demo = u'Test 試試'
print demo
$ python a.py > output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a.py", line 5, in <module>
print demo
UnicodeEn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encode characters in position 5-6: ordinal not in range(128)
當然,如果直接在終端進行輸出,則不會拋出異常。因為python會使用控制臺的默認編碼,而不是 ascii。
總結
總結下本文的內容:
str可以看作是unicode字符串經過某種編碼後的字節組成的數組
unicode是真正意義上的字符串
通過 encode 可以將unicode類型編碼為str類型
通過 decode 可以將str類型解碼為unicode類型
python 會隱式地進行編碼、解碼,默認採用 ascii
所有的編碼、解碼錯誤都是由於所選的編碼、解碼方式無法表示某些字符造成的
如果你明白了上面每句話的含義,那麼應該能解決大部分編、解碼引起的問題了。當然,本篇文章其實並不能幫你完全避免python編碼中的坑(坑太多)。還有許多問題在這裡並沒有說明:
讀取、寫入文件時的編碼問題:
資料庫的讀寫
網絡數據操作
源文件編碼格式的指定
有空再詳細談談上面列出的坑。
更多閱讀
Pragmatic Unicode
Unicode In Python, Completely Demystified
Solving Unicode Problems in Python 2.7
Unicode HOWTO
Wiki:PrintFails
Unicode and Character Sets
What is the purpose of str and repr in Python?
What does a leading \x mean in a Python string \xaa
Python: 熟悉又陌生的字符編碼
PYTHON-進階-編碼處理小結
五分鐘戰勝 Python 字符編碼
python 字符編碼與解碼
由於微信無法添加外部連結,可以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中連結
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更多人
關注「Python開發者」
看更多技術乾貨
專欄作者簡介 ( 點擊 → 加入專欄作者 )
selfboot:熱愛計算機技術的學生...書中尋求心靈的平靜...selfboot,自啟動,只有自己能啟動自己所以不要寄希望於別人,自我蛻變展翅飛翔吧!
打賞支持作者寫出更多好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