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鉑鋆:臨床醫學教育「精英化」改革為何遇冷

2020-12-17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鄧鉑鋆

辛苦學醫5年卻成為不了受人信賴的醫生,一直是我國醫學教育的痛點。為此,國家大力開展了以醫學教育精英化和「醫師規範化培訓」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2017年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根據《意見》,為提高生源質量,國家將適度鼓勵部屬高校擴招,臨床專業逐步實現一本招生,培養基層衛生人員的中專、高職專業將逐步停招或限招。《意見》把臨床專業的培養重點放在臨床一線人才,提出努力發展培養臨床型人才的5年制本科專業,控制注重培養科研型人才的8年制直博專業。在注重學歷教育的同時,臨床技能培養也被視作重點,以「5+3」(5 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 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或 3 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主體、「3+2」(3 年臨床醫學專科教育+2 年助理全科醫生培訓)為補充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將基本建立。

有道是「技不壓身」,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理應受惠改革的醫學人才卻對醫學教育日趨「精英化」並不領情。這類矛盾尤其反映在規培領域。

每逢國家出臺新的規培要求,醫學新丁們總是哀嚎遍野,甚至一些負能量和謠言伴隨著情緒發洩迅速的傳播。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為什麼要規培

2008年深化醫改工作以來,針對居民突出反應的「看病難」、「看病貴」,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重建分級診療制度。國家希望解決當前居民盲目就診造成的醫療資源浪費,讓居民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

分級診療工作的難點,就是各級醫療機構臨床水平差距懸殊,居民長期以來對基層醫療機構缺少信任,以及基層醫療機構難堪重任。這一局面的形成有一定歷史原因。

1949年,我國僅有50萬名衛生專業人才,新生的共和國短期內迫切需要一支至少300萬人規模的衛生人員隊伍。1950年10月1日,政務院公布施行《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除保留部分院校的6年制醫學本科,把當時各醫科院校5~7年(含預科)的學制統一為大學本科學制5年,大量發展3年制專科。1952年,國家實施院系調整,通過合併和新組建一批院校,加大人才培養規模。

學制改革後,臨床醫學專業在課本理論知識學習以外的臨床實習學制僅為一年,掌握的臨床技能知識較為有限。建國前,一些院校和高水準醫院參照英美國家,規定求職的新醫生必須在大學附屬醫院或高水準醫院的各個學科輪轉學習,達到一定標準方可正式錄用;一些院校要求畢業生在母校附屬醫院鍛鍊臨床能力。客觀上,不管這些學生日後去向如何,都在這一早期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中鍛鍊了臨床技能。這些傳統在學制改革後逐漸荒廢,醫科生畢業服從國家分配到各級醫療機構,在工作中繼續深造臨床能力。由於各醫院的業務水平、專業側重、職能定位等客觀條件的約束,造成了臨床診療活動「千院千面」,醫生的能力和水平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所在醫院的條件,嚴重影響了醫療隊伍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進入20世紀80年代,經濟進步導致群眾對高水平醫療的需求開始釋放。由於對基層醫院不信任,以「全國人民擠協和」為代表的長距離轉診和盲目就醫開始浮出水面。同時期,衛生系統逐步摸索恢復住院醫師培訓的試點工作,並在前後二十年間形成國家政策。

怎麼進行規培

2014年以來,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在全國各地推開。各地臨床醫學教育的學制順應改革發生了變化。當前,臨床醫學本科教育的主要模式為「5+3」制,即完成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後接受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接受住院醫師規培的學員,根據選擇專科住院醫師培訓或全科醫師培訓,通過考核後取得相應的資格,成為專科醫生或全科醫生。

根據改革,本科學歷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必須在水準較高的培訓基地醫院,輪轉參加各主要科室的臨床醫療工作,進行全面系統的臨床工作基本訓練,取得合格資質後方可從事臨床工作。在規培期間,學員應當考取醫師證。合格結業的學員獲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符合條件的還可以申請專科學位,這就是所謂的規培學員「三證合一」。一些院校的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與規培結合,學生畢業時在「三證」基礎上多獲得一紙研究生畢業證,即「四證合一」。

根據2016年1月公布的《關於開展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國衛科教發〔2015〕97號),「5+3」培養結束後還有「X」。想在大醫院做「分工更細」的專科醫生,比如神經內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結束後,進入亞專科規範化培訓基地繼續學習,這被稱為「5+3+X」。依據各專科培訓標準與要求,「X」的培訓年限一般為2-4年。當前,「X」階段的規培沒有強制性,

神經外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和心血管病學3個專科率先啟動了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試點。

醫科生和規培的矛盾在哪裡

規培有利於醫生技能的發展,有利於醫生實現自身價值,是一件好事。現在醫科生和規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待遇上。畢竟,精英化教育需要有精英式的待遇,不然誰願意為了過苦日子付出努力?

目前,規培學員的待遇主要由國家財政補貼、委培單位工資、規培基地補助三部分組成。國家對規培學員的補貼是每人每年3萬元,這筆錢有三分之二用於補貼學員生活,但是個別地區仍需加強落實。對於沒有找到工作或是老闆小器的學員來說,委培單位工資的收入就沒有了。規培基地補助各地執行情況不一。

儘管國家衛計委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第一年的本科住院醫師月收入可以達到4300元以上(當地房價3000元/平方米),廣西百色市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培住院醫師月收入可以達到5000元,但是現實中許多學員的待遇到不了這個水平。很多大城市的規培學員月收入在2000~5000元區間,只有財大氣粗的深圳給了有博士學位的規培學員10萬元年收入。

當前,我國醫務人員待遇水平偏低。規培學員新人給醫院帶來的利益少,待遇更微薄。學員名義上是在學習,實際上從事著低年資醫生的工作,承擔了大量的值班,勞動工時長,小時薪酬低。現在的年輕人成家立業的負擔很重,自己在醫院裡當低收入、長工時、壓力巨大的學徒工,眼看跟自己素質相當的同齡人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心態自然不平衡。規培制度一再完善,不斷的延長醫學人才的求學歷程,挑戰了一些人對學醫成本的心理預期。於是新規頒布,有一些人學著電影《無間道》的臺詞感慨「三年之後又三年」。

由於規培醫院業務繁忙,為保證工作效率和臨床安全,同時不排除私心,一些醫院存在規培流於形式,上級醫生「不放手」的情況。很多學員抱怨規培只學會了寫病歷和貼化驗單,發牢騷「別處培完啥都會,這裡培完都會啥?」一些醫科畢業生由於對規培前景不樂觀。

當前,專業碩士與規培並軌已成定局。選擇這一培養模式的醫科生在完成培養後可以拿到規培證和學位證,成為醫生。但是,我國仍然存在大量的臨床醫學專業的科研型碩士。他們畢業後大概率還是要在臨床擇業,要面臨多花三年時光補上規培經歷的風險。

鬧心的規培

近年來,由於對規培政策和前景不明,一些醫科生和青年醫生心理壓力較大,極易引發矛盾。

2016年1月,由於對深圳市部分培規基地遲發補貼的不滿和對國家政策的誤解,深圳市百餘名規培學員冒雨前往深圳市政府集體信訪,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經澄清,目前深圳市規培生的生活補助標準是本科6000元/月、碩士7000元/月、博士8500元/月,高於全國很多地區,深圳市給予學員的個人生活補助標準已經超過國家標準。然而深圳市物價高、生活壓力大,很多學員缺少獲得感,造成了事件的發生。

各規培基地依靠醫院開設,培養能力有限,規培名額限制較多。規培改革後,臨床七年制本碩聯讀專業畢業後還需另行規培。原本可以早就業一年的本碩聯讀學生反而比本科專業「5+3」的同學要晚一兩年就業,立即從高分入學、炙手可熱的寵兒變成了棄子。一些院校把在校七年制學生分流到「5+3」專業,另一些學校則因為教學計劃難以做出更改。2016年12月,「註冊醫師改革」導致「蔥大紛爭」,百餘名學生在校園內拉橫幅呼籲校方重視。很快,風波傳導至中國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南開大學等名校,導致遼寧省出現一例大學生集體信訪事件。所幸我國沒有社會矛盾的基礎,學生訴求得到了妥善處置,事態平息。

2017年6月,安徽省部分醫科生不滿意規培名額投放過少,前往安徽省政務中心集體信訪。安徽省相當數量的臨床專業碩士畢業生未能在畢業時取得規培證,還需再進行規培。規培錄取比例高達幾十比一,甚至省級醫院的規培名額無法滿足本院新入職醫生的需要,省級醫院的醫生需到市級醫院規陪。

醫科生不滿的頻頻暴發,已經影響到醫學教育的可持續性。2017年7月,某省爆出醜聞,中學為了獲取畢業生考入名校的名望,強迫高分但是報考名校有壓力的同學報考名校的醫學專業。因為醫學已經是名校錄取分數線最低的專業了。

規培路在何方?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上,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這一順應國家發展需要、呼應人民群眾期盼的重要戰略部署。「健康中國」作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具體要求和措施保障,需要一支又紅又專的人民衛生工作者隊伍確保實現。顯然,醫務人員待遇偏低,醫務人員需要自行承擔的成才成本過高,不利於人才投身醫療事業,有損我國醫療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醫科生像婦產科泰鬥林巧稚先生當年那樣做苦行僧,為了醫學事業放棄家庭生活。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國家勞動力再生產是一件事關革命接班人培養的大事,醫務工作者作為高素質人才應當積極參與。

當前,我國深化醫改工作已經把人員經費支出佔比達到40%列入近期目標。在醫務人員薪酬體現勞務價值的改革背景下,收入分配應當適度傾向年輕醫務人員和規培學員。根據目前的醫學教育改革方向,除了臨床醫師,護理、藥師、技師、治療師等崗位正在或醞釀實施規範化培訓。解決醫師規範化培訓學員的待遇問題,對今後各專業衛生技術人才的培養都有積極作用。目前醫學新人不認可規培的主要原因是待遇,能用人民幣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當然,人才斷檔也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只是代價過高。以上海為例,筆者說的不是「運10」,是交大醫學院兒科系。停招十餘年後,交大計劃復建這個專業,發現預算過億,比白養這支隊伍十餘年還貴。

日本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改革曾經引起社會動蕩,起因是規培學員抗議待遇過低。當時日本的規培集中在大學附屬醫院,醫院無法提供足夠的崗位,一些學員因此訓練不足;大批基層醫生是「無給助手」、「助手」(無薪或薪水很低的小醫生),生活清苦,上升通道窄(高級職位有限)。至2004年,日本規培學員的待遇仍在當地低保線上。時年日本進行規培改革,雖然進一步延長了規培年限,但是將大批有條件的醫院納入了規培基地範圍,打破了此前一小撮大醫院對規培的壟斷。於是日本規培學員的月收入普遍上升至幾十萬日元,這個工資水平雖然低於正職醫師,但在日本已經可以養家了。中國不能簡單複製日本經歷了幾十年發展階段形成的經驗,但是可以進行參考。

但是,政府仍然是關懷醫學新人成長的主體。《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積極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和激勵作用,調動社會、醫療衛生機構、個人出資的積極性,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續的醫學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政府投入動態調整機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專科醫學院校,路在何方?
    根據全世界的醫學教育情況,應該加大精英教育的比重。我國專科醫學院校應提前為轉本進行籌劃。事實上,這位網友的觀念,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認知。而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不少的醫學職業學校將升本、轉本作為招生口號,並將其作為本校的工作重點。
  • 從「精英化」到「大眾化」 中國高考改革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40年·啟示錄)從「精英化」到「大眾化」 中國高考改革任重道遠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 (記者 馬海燕)對中國學子來說,新的學年即將開始,3000多名新生已於近日到清華大學報到。此後,中國高校連續10多年擴招,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如今本專科超過70%的錄取率,讓上大學變得比過去更容易。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之初「有大學就上」「上學出來就是幹部」的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上好大學」「上名校」成為高考的「尖端」目標。那些擴招有限的重點院校,錄取比例與恢復高考之初整個高考錄取比例相當。
  • 大學教育模式:「精英化」還是「大眾化」?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有人提出我國大學教育模式應從先前的「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對於此種「轉向論」,我認為頗有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這種提法不科學。 「精英化」教育和「大眾化」教育並非相互對應的術語。精英對應平民,而大眾對應小眾;至於什麼是「精英化」教育、「大眾化」教育,則更難定義。
  • 改革教職聘任制度:北京協和醫學院聘任首批臨床醫學教授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協和醫學院聘任首批臨床醫學教授  優質醫學教育迫切需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精神,推動世界一流醫學院校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具有協和特色的醫學研究及醫學教育人才體系,北京協和醫學院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提出建立教職人員分系列管理、分類評價聘任的制度,實施教職聘任制度改革。
  • 中國臨床醫學教育面臨的新挑戰是什麼?
    如何培育優質的醫學人才,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在10月9日舉辦的「2018中國醫院創新發展峰會暨北醫三院建院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外專家齊聚一堂,對中國臨床醫學教育的新挑戰,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進行了全方位解讀。醫教協同 推進醫學教育改革進展
  • 專業認證|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2008版)(以下簡稱認證標準2008版)和《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以下簡稱認證標準2016版)相關知識解讀和比較1.制訂依據和基礎《認證標準2008版》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 改革!我國將嚴控專科臨床醫學招生,擴大衛生專項規模,高校合理設置醫學院,中醫藥課程列入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
    ◆ 在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中加大對醫學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將基礎醫學等醫學學科納入改革試點。研究將護理(學)專業納入國家控制布點專業。◆ 深化本科醫學教育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推進「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到2021年建設600個左右醫學本科一流專業建設點。
  • 再見了,教育部撤銷臨床醫學七年制!
    圖片來源:教育部官網截圖       我們注意到,南開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臨床醫學七年制和口腔醫學七年制、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臨床醫學七年制和廣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均被撤銷。       它有如下優勢:無需考研便可直接升碩、碩士培養時間縮短一年、本科期間即有對應導師帶教、本科階段即可接觸臨床與科研、擇業被優先錄用等。       這一被大家喜愛的培養模式為何會被撤銷?       這一切,都源於一場「改革」。
  • 沈洪兵院士:推進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校校長沈洪兵教授關於《推進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論。當前,醫學教育正處於全球科技革命、健康中國戰略、醫教協同發展三大機遇交匯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醫學教育涉及教育和醫療兩個民生領域,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醫學院校要主動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提升政治站位,著眼發展全局,深化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義無反顧的新擔當、新作為,努力踐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新使命。
  • 全國人大代表張灼華:加快醫學教育方面改革刻不容緩
    在此次疫情中,醫學和醫學教育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為此,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湖南省委主委、南華大學校長張灼華在「兩會」上提出,國家要加快醫學教育方面的改革,改革醫學相關專業和學位設置;培訓平戰結合的防疫-醫療複合型人才;打通醫學院校的院校教育和住院醫生培訓等。
  • 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教育大改革!面向三所名校招非醫學專業本科生讀博
    協和臨床醫學教育大改革這則不到200字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試點班招生」短訊,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引起業界高度關注。@火妞:中國醫學教育改革終於進一步推動,高中生在選擇志願時更多被動,思想也不夠成熟;經歷大學的磨鍊而投入醫學事業的學生能更清晰的認識到自己選擇了什麼,將要面對了什麼,不過如果這些學生有生命科學、醫學相關、生物學、化學相關基礎是最好不過的了。
  • 2021臨床醫學專碩考研:不容忽視的2大改革
    2021年考研招生目錄已出,與2020年相比,醫學專碩發生了重大改革,具體改革如下:一、招生專業變動(1)2020年臨床醫學共有20個專業(2)2021年臨床醫學共設27個專業,刪除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臨床病理學兩個專業,新設立重症醫學、兒外科學、骨科學、核醫學、醫學遺傳學、臨床病理、放射腫瘤學、放射影像學、超聲醫學共
  • 醫學教育改革探路者——記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院長、教授胡豫
    他潤物無聲,在抗疫一線言傳身教;與時俱進,在醫學教育改革中爭做「先鋒」;攻堅克難,以研促教,堅持素質教育;甘為人梯,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培養一批又一批卓越醫學人才。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疫情之下,日常的教學活動無法正常開展,這一困境讓教育界開始思考如何打破時空壁壘,創新教學形式。「眼下,疫情防控的力度仍然不能鬆懈,規培學員還不能到醫院實地學習,但是醫學儲備人才培養的腳步不能停,這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同時需要我們迫切地推廣創新性多媒體教育,確保醫學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 教育部: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中醫!
    正如您所說,目前醫學院校中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絕大多數設置了「中醫學」必修課程,在西醫院校開設中醫學課程已成為我國醫學教育的一大特色。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視西醫學生的中醫教育,近年來,深化醫教協同,多措並舉推動高等醫學院校進一步加強院校教育階段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中醫學教育。
  • 教育部: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中醫
    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視西醫學生的中醫教育,近年來,深化醫教協同,多措並舉推動高等醫學院校進一步加強院校教育階段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中醫學教育。 教育部正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研究制定《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把中醫藥課程列為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增加課程學時,同時建設一批中醫藥類精品課程,使臨床醫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中醫知識、加深中醫理解和建立中醫思維,為從事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和研究奠定基礎。
  • OMG 臨床醫學專業真取消二本招生了!這些醫學教育新變革,你還能hold幾條?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第三季度印發的《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從醫學招生、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多方面的新嘗試。為保證招生質量,《意見》提出,要逐步把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納入一本招生,控制和縮減高職、中職層次臨床醫學招生規模。
  • 林蕙青 | 加快我國醫學教育幾個重點領域改革的新思考
    這迫切要求我們反思我國培養醫生的臨床醫學專業,如何加強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教育,如何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幫助未來的醫生們更好地做好職業準備。醫學具有疾病治療和疾病預防雙重使命。20世紀以來,伴隨著許多重大傳染病的解決以及臨床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醫學界和社會越來越關註解決個體疾病問題,而忽略公共衛生人群健康問題。
  • 教育部: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中醫課程
    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視西醫學生的中醫教育,近年來,深化醫教協同,多措並舉推動高等醫學院校進一步加強院校教育階段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中醫學教育。教育部正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研究制定《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把中醫藥課程列為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增加課程學時,同時建設一批中醫藥類精品課程,使臨床醫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中醫知識、加深中醫理解和建立中醫思維,為從事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和研究奠定基礎。
  • 為什麼計算機薪酬排名第一而不是臨床醫學?
    作者:卡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7407109/answer/1655860158所以,清北復交 計算機分數高;到了華科(副部級)市一大(副部級)鄭大(非副部級)青島大學(省屬),臨床分數就高了,甚至反超;而到了一二本臨床分數直接是跨層次的,比如二本醫學院臨床分數超一本比比皆是。
  • 中國合格的醫學畢業生數量稀少,北京協和醫學院招收非醫學畢業生
    頂尖醫學院的招生計劃中國每年高考的醫學招生名額佔據考生比的6.5%左右,然而在中國曾經計劃經濟的模式下,很多低端的醫學高校撒布在全國,像歐美醫師精英化教育模式的醫學高校本科生招生規模卻鳳毛麟角,因此2018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模仿歐美頂尖醫學高校將從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