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社會學了沒
(id:socialor)
作者:金典 油菜花
我們的社交圈裡常是一派繁榮景象:微信有上百個聯繫人,工作上的人脈積累了不少;朋友圈隨時有好友點讚留言,老朋友即使多年不見也能了解對方生活動態……
我們的人際關係網已經變得更廣闊,但其實也更淺薄,就像許多人所經歷的那樣——僅有工作關係的聯繫人在工作以外再無交流;點讚的好友私下從沒認真聊過天;幾年不見的老朋友大多數再也無法像曾經那樣交心,現在只能尬聊幾句。
用經濟學中的「金融泡沫」「房產泡沫」來類比,可以將這種人際關係上的虛假繁榮稱為"人際泡沫"(Social Bubble),簡單來說,就是看起來結識的人不少,事實上,真正的朋友沒幾個。
本期我們想跟大家一起,解讀「人際泡沫」,解毒「人際關係」。
「好友很多,能聊的沒幾個」
事實上,不少人在某些瑣事、某些特定時刻裡,已經意識到自己處於虛無的「人際泡沫」中。77位讀者講述了身處「人際泡沫」中的孤單時刻,現在將其中部分與大家分享。
@孤高的翼:「忽然有了很多感悟,編輯了一條很長很長的朋友圈,想了想……還是刪掉吧……」
@匿名1:「近段時間寫論文,每天都待在圖書館,一天也說不了幾句話。前兩天,突然很抑鬱,想找個人傾訴。給最好的朋友打了兩個電話,都沒打通。她已經結婚了,並且有了孩子,可能比較忙,也沒有回電話過來。再翻通訊錄,卻發現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
@匿名2:「從東北到廣西求學,六年後又到廣州工作,和死黨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節奏、不同作息時間裡;大學的朋友逐漸有了自己的家庭。翻著近五百人的微信通訊錄,不想只是最近怎麼樣的問候,慢慢放棄了訴說。」
@匿名3:「有時候突然有想要分享的東西,卻發現好像找誰都很唐突。」
@匿名4:「發現自己對每一個人都有所隱瞞,有所掩飾,想要說出真心話也做不到了。有點像擬劇論,但是已經分不清舞臺和後臺。」
@銀漢無塵:「參加聚會的時候,多年不見的朋友一起聚會,大家說著各自的生活,卻沒有人認真聽,每個人都想做主角,你一言我一語,很是熱鬧。但熱鬧是他們的,與我無關。」「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打電話給朋友,沒有一個願意抽出時間幫忙。於是,我只能自己死扛,或尋求路人的憐憫。或許大家都太忙了。」「內心孤單的時候,期待可以和一些聊的來的朋友說說話,但卻發現,開口之後,不被理解的責備,加深了內心的孤寂。」
網絡是元兇!
是嗎?不是嗎?
儘管我們深知,無論以何種方式與人交往,都無法完全避免「低效社交」和「殭屍好友」的產生,但不少人仍然認為,人際泡沫很大程度上是被網絡放大了影響、加劇了社交孤獨感。
@十月:「在網上我會覺得所有人都離我很近,關上手機其實又都那麼遠。」
@ZX的上一段戀情就是在微信上莫名其妙地終結的。
「大學異地以後我女朋友變得愛抱怨並且更加敏感。」ZX很難忍受每天跟對方的交流只有抱怨,更糟糕的是,無論回復什麼文字什麼表情,又或者沒有及時回消息、打錯幾個字,女朋友都覺得他是在敷衍。
他說:「如果在她身邊,一個擁抱就能表達我對她的關心和愛護。」但是網絡沒辦法拉近地理意義上的距離,有時他們甚至為了完整領會對方的意思而摳字眼。在相互揣測對方心意的日子裡,他們也漸漸從戀人走向了陌生人。
@Ella的社交孤獨感更多來源於網絡社交導致的加倍工作投入。
比起無人可聊,Ella更害怕手機消息時刻活躍著,因為大多數這種情況,都意味著各種新的事情又找上門來。比如,下班以後領導又在工作群裡說了新的任務,同事又來商量新的工作計劃,按照Ella的理解,這就是網絡時代的「變相加班」,即使是在休息時間也無法切斷工作社交。
「躲都躲不開,」她說,「每天睡醒看手機,一大堆消息全是關於工作。」她恨不得卸載所有社交app,被工作社交耗費了所有精力,以至於沒時間關心自己,最讓她感到孤獨。
網絡社交中的我們,內心孤獨的理由各不相同。
有時是因為弱關係好友取代強關係好友,淺層化社交加速了幸福感的流失。我們的「點讚之交」越來越多,交心的人卻似乎少了。泛於表面的交流不足以填補內心的空洞。
有時是因為破碎的表達增加了彼此之間的疏離感。網絡社交中我們無法通過語氣、表情、肢體動作等多種非語言符號來豐富交流,雖然有表情包輔助表達,但完全理解對方發來文字、表情、語音背後的故事和心情仍非易事。
除此之外,網絡帶來的信息爆炸、工作投入增加,令人疲憊,孤獨成為不少人的主動選擇。
儘管如此,社交孤獨感不完全是網絡社交的惡果。「網絡社交」與「群體性孤獨」有相關性並不等於有因果關係。
在社交網絡上感到孤獨的人離開網絡後大多數仍然身陷虛無,說到底,社交孤獨感只是個人的感覺,與個人心理需求有關。無論社交的方式如何改變,自古知己難求,缺乏真心的交流,社交孤獨感便難以消除。
談起「人際關係」,我們期待什麼?
社交活動未必能夠消解孤獨感,這個事實的確是挺喪的。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於「人際關係」不再需要有期待?
的確有人對於人際關係感到失望,並且暫時沒了期待。
@匿名9:「我期待的人際關係可能實現不了。」
@伽YOU:「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期待『君子之交』,卻對『淡如水』感到失望。」
但也仍有人希望找到志趣相投、精神世界可以共鳴的知己。
@偷影子的人:「我期待對方跟我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相同的人生經歷,相同的情感渴望。」
@匿名5:「說出心裡話時,不會被嘲笑。」
@其奈:「獨立又互相溫暖,彼此有話題。能互相理解,體諒對方。」
還有的人對於彼此保持一定疏離感的人際交往感到滿意。他們認為認為好的人際關係裡,保持一定距離很重要。
@匿名6:「我更希望認識很多人,但不需要很熟悉,關係和諧就好。」
@匿名7:「不必黏得太緊,偶爾能約出來喝喝茶,並且不會覺得尷尬就好。」
@匿名8:「說實話,期待酒肉朋友的關係。召之即來,我倆坐在火鍋邊,邊等上菜邊聊最近的生活狀態。互相吐槽卻也互相支持著對方。絕對不涉及對方的私人生活的那種,在安全距離裡聊著生活瑣事。不是利益相關方,有一兩個共同愛好,比如排球或是火鍋。」
你呢?當說到「人際關係」時,你會期待什麼?期待的同時,是否找到了突圍「人際泡沫」的妙方?
戳破「人際泡沫」,你打算怎麼做?
如何在不被孤立的情況下戳破「人際泡沫」?
在「情感」「社交」這類比較個人化的問題裡,並不存在絕對的正確答案,我們根據大家在討論中分享的個人建議,整理出一份「自救指南」:
1.提升自己。
泡沫不僅存在於人際關係中,快節奏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都存在著泡沫。沒必要過度糾結於各種泡沫,提升自己才是正事,在充實自己的過程中,泡沫會自然減少。也不必急於拓展人脈,「自己不強大,認識的人再多也沒用。」@Chris
2.和自己做朋友。
這並不是建議大家切斷所有社交,將自己置於孤島。而是建議大家先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認清自己需要什麼,不盲目追求社交的數量,才能提高社交的質量。
3.做社交工具的主人。
將朋友之間的疏離感、社交的孤獨感歸罪於微信或QQ或其他社交媒體,只是我們為自己對人際關係把控無力找的一個薄弱的藉口。我們決定如何使用我們的社交工具,而不是反過來成為社交工具的奴隸。
4.回歸現實社交。
「你願意回歸線下社交嗎?」絕大部分討論者表示願意並期待未來回歸線下社交,相比於網絡社交,現實生活中的交流更加真實、完整。因此,想要加固一段關係,不妨在現實生活裡走出第一步,約朋友們見面嘮嘮嗑。
你打算怎麼做?不如現在就行動吧。邁出消滅「人際泡沫」的第一步,去約老朋友見一面,即使對方已經在你的QQ好友列表、微信好友列表裡沉默了很久。
然後你會發現一個更扎心的事實:突然有一天想找人見面談談心,翻翻聯繫人列表才發現,世界這麼大,能在線下小聚一次還不會尷尬的好友,竟比想像中更少。
參考資料
Stephen Marche. Is Facebook Making Us Lonely?The Atlantic,May 2012 ISSUE
王佳佳 付丹 趙後鋒 ,《青少年社交迴避和孤獨感與網絡成癮關係的相關分析》
巴巴拉·M·紐曼,《社交媒體影響青少年同伴關係:友誼、孤獨感和歸屬感》,《中國青年研究》2014年第02期
近期好文薦讀:
2017年美國最好新聞作品:新聞編輯協會獎名單出爐
未來媒體必須關注的14個科技趨勢
作為戰地攝影師的一生
投稿、合作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