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在玩遊戲的時候是否遇到過被遊戲「玩」的經歷?有一款遊戲,看似是我們作為遊戲角色的操控者,控制著該角色往來移動,實際上遊戲的背後還有一種思維,它同時也在掌控著整款遊戲的進程,並且能通過遊戲內的NPC角色與屏幕面前的我們產生直接對話,你相信嗎?
《傳說之下》便是這樣的一款遊戲,大小不到300M的數據空間裡,帶來的遊戲劇情十分豐富,內容極度有趣。最重要的是,遊戲裡面的眾多角色之間的對白具有極強的代入感,某些關鍵角色甚至還具備與屏幕面前的玩家對話的能力。
在《傳說之下》這款遊戲裡,據玩家們統計共有兩條遊戲路線,共分成20種不同的結局,內容量極其豐富。或許正是因為這款遊戲的豐富劇情的緣故,40多家國際知名遊戲測評機構同時給這款遊戲打下了好評,其在Steam遊戲平臺上的口碑也是明顯的「好評如潮」。
今天跟大家講一講這款遊戲的結局之一——偽善結局。
何為「偽善」?顧名思義是虛假的善意,與那種純粹的發自內心的善良不同,偽善更多的是在做表面文章。雖然這個詞語更多的實在形容人的性格,但用作遊戲一種結局同樣十分合理,不信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傳說之下》遊戲中的「偽善結局」。
想要達成「偽善結局」並非輕而易舉的事情,達成這個結局之前,我們必須要讓遊戲記錄者——NPC小花看到我們瘋狂屠殺的一面,也就是說必須要先達成遊戲主要結局之一的「屠殺結局」。
達成屠殺結局的唯一標準是要求玩家們在遊戲裡,把地下世界的所有居民全部屠殺殆盡,其中就包括對我們比對自己孩子還好的羊媽媽,十分逗逼、詼諧有趣的骷髏兄弟。這些地下的「惡魔居民」們,實際上都是滿懷善意的好人,但第一次接觸這款遊戲的我卻並沒發現。
言歸正傳,當我們成功地把地下世界的全部居民統統殺掉之後,這時候我們會看清楚小花的真面目,原來一切苦難的始作俑者一直都是這個其貌不揚的小花,是它從一開始就欺騙了我們,試圖把我們帶上罪惡之路。
屠殺線通關之後,通常來說這時候的我們已經很清楚自己落入了小花的圈套,想要把一切歸零重頭再來。
第二次遊戲的時候,當我們按照仁慈之路再走一遍的時候,即便地下世界的居民一個都未曾受到我們的傷害,但最終的結局依舊達不到圓滿,因為我們先前的各種暴行早已被小花偷偷記錄在案。
即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想要重新去彌補,但任憑我們如何重置遊戲數據都無法實現重新開始的目的,因為我們最初的暴行已經被牢牢鎖定,見過我們殘暴模樣之後的遊戲系統,已經把「偽善者」的標籤蓋到了我們的身上,無法抹除。
正如小時候聽過的那個故事一樣,當我們對其他人造成了某些程度的傷害,儘管肉體的創傷可以得到修復,但心靈的損傷永遠無法彌補,儘管當事人已經做出了原諒,但在不被看破的內心深處,始終都有曾受到傷害的烙印。
《傳說之下》遊戲的偽善結局背後所闡釋的意義,亦是如此。當我們屠殺了地下世界的居民之後,儘管我們可以讓遊戲重來,但隱藏在遊戲系統深處的那朵「小花」早已看透了屏目前的你我。
在偽善結局之中,我們所犯下的過錯終將被記錄在案。第一次玩《傳說之下》遊戲的玩家們,記得對地下世界的小可愛們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