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做試管的準媽媽在療程中都細心萬心,害怕自己的任何一個失誤的舉動而影響到試管的成功率,天天在線問醫助、問醫生,或者是加入各種試管群聊,分享自己的試管過程,吸取別人失敗的經驗……做這些事,無非是想要快些懷上寶寶,想要試管一次成功。
輔助生殖技術問世以來,影響成功率的因素一直是醫患共同的關注點。醫學界早有成功妊娠的經典理論,即「胚胎與子宮內膜對話理論」,通俗點說就是成功的妊娠有賴於優質的胚胎、良好的子宮內膜容受性及二者的同步發育。隨著實驗室技術不斷提高和成熟、胚胎質量也日趨穩定。因而子宮內膜容受性的問題越來越受關注。
何為子宮內膜容受性呢?—即子宮內膜對植入胚胎的接受能力。
如何評估子宮內膜容受性呢?—需超聲對其進行綜合評估,如:子宮內膜厚度、形態、甚至血流學等指標。
其中「子宮內膜厚度」被認為對預測妊娠結局有明確意義。因此「子宮內膜薄」這一問題不斷困擾患者、挑戰醫生。
「子宮內膜薄」醫學上稱之為薄型子宮內膜,其在輔助生殖技術中的發生率為2.4%。目前尚無統一定義,臨床上多認為超聲下HCG日子宮內膜厚度目前研究認為薄型子宮內膜患者的臨床妊娠率及活產率低,流產率高,妊娠結局不良。
子宮內膜薄的如何治療
關於薄型子宮內膜的治療包括以下三方面:
01激素相關療法
(1)大劑量雌激素治療:可使子宮內膜增厚,改善內膜容受性。可通過口服、陰道用藥、皮膚貼劑使用大劑量雌激素進行治療,但需注意預防血栓等;
(2)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研究認為適量hCG刺激可以增厚內膜或改善內膜環境,提高內膜容受性,從而改善妊娠結局;
(3)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GnRH-a可促進血管生成和胚胎植入過程中某些因子的分泌。近來研究表明,黃體期給予GnRH-a可提高胚胎種植率和妊娠率。
02改善血流灌注的治療
為什麼會進行血流灌注治療?這需要追溯發病源頭,薄型子宮內膜的發生認為是血流灌足不足、血管發育不良、某些血管生長因子表達少等原因。故改善血流灌注治療可謂是源頭治療,一般於月經周期的早期即開始。相關藥物有:低劑量阿司匹林、維生素E、己酮可可鹼、左旋精氨酸、萬艾可等藥物。
03促進內膜增殖或再生的治療
(1)宮腔物理操作:如對頑固性薄型內膜者,需行宮腔鏡排除宮腔粘連、子宮內膜結核等病理改變;對反覆種植失敗的患者可考慮內膜活檢或內膜微刺激術,改善內膜環境;
(2)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有研究顯示對薄型內膜者行G-CSF宮腔灌注可使其內膜增厚或改善妊娠結局,然而G-CSF在治療薄型子宮內膜方面仍在嘗試階段,有望成為疾病治療的新方向之一;
(3)生長激素(GH):國內有研究顯示在輔助生殖助孕周期中添加生長激素可促進某些血管因子的表達,增加薄型內膜患者內膜厚度,然而國外對於GH改善薄型子宮內膜方面的研究較少;
(4)幹細胞治療:有研究顯示自體骨髓幹細胞宮腔內注射可改善重度宮腔粘連患者的內膜厚度和妊娠結局。亦有通過成體幹細胞等治療薄型子宮內膜患者,然而應用再生醫學尚在科研探索階段,仍需不斷研究和完善;
(5)自體富血小板血漿(PRP)宮腔灌註:富血小板血漿是從自體外周靜脈收取血液後通過製備的方法得到比正常血小板濃度高4-5倍的血漿。近兩年來,自體PRP宮腔灌注開始嘗試用於薄型內膜者,有研究顯示復甦周期大劑量雌激素治療同時行PRP宮腔注射,結果顯示內膜顯著增厚,妊娠結局顯著改善。這是一種較為創新的治療方法,尚需更多研究論證。
縱使治療方案多樣,對於一些頑固的薄型內膜患者,療效並不樂觀。這也對臨床、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再次認識薄型子宮內膜這一疾病後,是否給我們一些啟示呢?從疾病的病因入手,不難了解「預防重於治療」的意義,儘可能避免晚育、重視盆腔炎症治療、杜絕反覆人工流產和清宮,這都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希望在預防意識聯合臨床療效同時提高的背景下,薄型子宮內膜離我們越來越遠!
正常的子宮內膜在移植前的厚度約為8-12mm左右,而最合適試管移植的內膜厚度一般也是在8-12mm之間,如果是超出這個數值範圍或者是低於這個數值範圍,都不利於胚胎的著床;所以在移植前,試管醫生會從激素水平及子宮內膜厚度等多個維度對準媽媽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以分析其是否適合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