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之言
YIDEZHIYAN
陳國平
又到了聖誕節。這個洋節日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環球時報》轉載了12月20日發表於北美最大網絡報紙《赫芬頓郵報》的評論《中國人為什麼也熱衷過聖誕節》,提出「對於中國人來說,聖誕節不是『西方的』。相反,它是『國際的』和『現代的』節日,帶有一點點身份地位的氣息,這在要面子的中國可是『最終商品』」。
把中國人熱衷過聖誕節的原因歸結為「身份表達」的需要,雖然說出了部分事實,終究是過於武斷的推論,難免霧裡看花的暗昧。
12月22日同樣見諸《赫芬頓郵報》的另一篇評論《聖誕節在北京:對幸福人生的祝福》,作者梅萊妮-奈耶描述自己在北京街頭親眼所見的景象:「到處都是美麗的花環,裝點著建築,懸掛在門上,也擺放在人力車上;翠綠的松樹棲身於空地上,松枝上掛滿了金色或銀色的氣球。北京是如此寒冷,以至於你能看到自己呼出的氣息,然而這並沒有阻止人們慶祝屬於自己的聖誕節。」細心的作者注意到「在中國,對聖誕的慶祝,商業氣息遠甚於宗教意味,但慶祝理由卻是與全世界相通的:這是與家人和朋友團聚的節日,也是給予祝福的時刻」,她進而得出結論「聖誕節不再只是個宗教性的節慶,它開啟這座城市居民的快樂之路。對於很多西方人來說,聖誕節的商業化是一種冒犯,但對於北京的居民而言,這只是一個祝福人生與好運的理由」。
梅萊妮-奈耶的觀察顯然更勝一籌,更加細緻生動,對「中國式」聖誕節的解讀也更貼近這個國度的社會與文化現實。人們和這個曾經陌生的節日相約,在這短暫的時刻放下不平與鬱怒,忘卻悲傷與憂愁,給沉靜的深夜一個微笑,給相親相愛的人一個祝福。任何人也有權利對這個洋節日不理不睬,不追不捧,這同樣是一個多樣而包容的社會應有的含義。
或許有人還記得,四年前,10名博士聯名發出倡議「抵制」包括聖誕節在內的洋節,引發輿論熱議。博士們的理由讓人嘆為觀止,諸如商家大搞聖誕攻略是利益驅使,人們購物狂歡實屬盲從,後果是「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導致「中國文化主體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殊不知國人在聖誕節購物也好,聚會也好,都不過是找個理由快樂罷了,未必一定和宗教有關。當時就有人質疑,倘若洋節就得抵制,那麼中國春節對於外國人也是洋節日,但美國紐約和加州卻把春節定為法定假日,老美咋就不怕「集體無意識」?
四年後的今天,聖誕節越來越熱鬧,公眾的爭議卻越來越少,不明所以的外媒在熱烈討論「中國人為什麼也熱衷過聖誕節」,國人的輿論卻早已見多不驚,一派淡定從容。這不正表明了社會的多元與進步麼?不正代表著文化的包容與自信麼?
陳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