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網易雲音樂成了深夜哲學家們的「傷痛文學素材庫」。
此APP評論區的內容,很多是與歌曲本身無關的複製粘貼,評論人均自稱抑鬱症、失戀、考砸......
「孤獨的人吶,好平靜;心碎的人啊,好動聽。」「我對你付出的青春這麼多年,換來了一句謝謝你的成全。」「人要是矯情起來,聽什麼歌都像在唱自己。」「散落的月光穿過了雲,躲著人群,鋪成大海的鱗。」
因為太多假裝抑鬱的矯情文字,讓旁觀群眾深感不適,以至於喜提全新外號:「網抑雲」,全稱「網抑雲陰樂」。
00:00:00,是無數深夜不眠的靈魂打開「網抑雲」,切換網抑模式的時間。
他們白天雞血滿滿,晚上傷春悲秋。一句「到點了」,就可以開始哭了。
如果說,十二點是年輕人的網(崩)抑(潰)雲時刻,凌晨三點是成年人的崩潰時刻,
那麼留學生的崩潰可能是每時每刻...
你以為的留學生活是左手GUCCI,右手CHANEL,夜夜party,
或是「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Sorry,讓你失望了。
我們是留學生
你以為的 並不真的這樣
We Just Make Our Own Choice For Study
留學孤獨患者,風光背後是強心臟
@Rachel學姐:對我來說最心酸的時候是白天遇到高興的事情,興奮地打開手機,卻發現沒有人可以分享的時候。
@咔咔歪:沒錢自己租單間,哭只能大晚上跑到宿舍旁邊的球場,一個人都沒有黑乎乎的。
@Pedro:過年時候,吃上一袋亞洲超市買的速凍餃子,抽空給家裡打個視頻電話 電話那邊熱鬧非凡,掛了電話,自己一個人的房間一片寂靜。
留學從來都不是出來享福的,同樣也吃著不一樣的苦。我們離開了父母的呵護和國內朋友的陪伴,隻身一人來到完全陌生的國度,開啟全新的徵程:
習慣獨立的生活,適應異國文化差異,訓練各式各樣的技能,學會承擔來自學業和生活的雙重壓力。
在外留學生活,很多委屈和不順意還不敢跟父母和親人直說,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我們在更早的階段,在面對求學生活的困難中,學會一個人的成長。
繁重的學業,讓人禿頭讓人愁
@蒂奧安:每回複習,那些英文全都進不去腦子,就感覺一排又一排的字母拉著手在我眼睛前面轉圈圈…
@Aryan: 在圖書館趕畢業論文遇到真火警了,先點保存文檔後拔了優盤往外衝,其他啥也沒拿。
@重點同學:實驗結果差了,整天垂頭喪氣,質問自己為什麼要來到這個異國他鄉;實驗結果好了,我又覺得我行了,一切都值了。每天在這種糾結中度過。
被lecture、seminar、workshop課程反覆折磨,再被各種奇葩教授碾壓。
你會發現,努力學習並不只等於「認真聽課」——
本科生哭著「個個deadline像高考」、碩士生嘆著「個個課設像畢設」、博士生已經來不及數還剩多少頭髮。
熬夜肝作業已成常態,厚厚的專業書是最親密的伴侶,成績提升的速度趕不上因壓力而發胖的速度。
由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課業上你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才能達到同樣的結果。
學技工,來留學,學廚師,來留學
@帶帶哥: 做飯全靠youtube教,洗衣全憑記憶好。
@我就一布口袋:蘑菇醬配醃黃瓜加上一小袋兒印巴米,在只有自帶的電飯煲沒有燒水東西的情況下活了半個月。
@狂拽酷炫大隻木木:回國機票不便宜,大三時的元旦假跟寒假都沒有回國,在餐廳後廚刷盤子,洗著洗著偷偷流了幾滴眼淚。
在國內,我們總是想吃牛排、披薩、漢堡,如今只能看著舌尖上的中國默默吞口水。
外國料理的新鮮勁兒過去,想吃中國菜還是自己做飯靠譜。老乾媽成為了形影不離的「長輩」。本來計劃是儘快拿到畢業證,沒想到出國半年,已經足夠資格拿「廚師證」。
在國內,在家手不能拿,肩不能提,事事不躬親,甚至保姆保鏢前後伺候;
自從留學後,衣服會縫了、馬桶會通塞了、燈泡會換了、電路都會修了!出門擠公交、地鐵也不怕鞋子和裙子髒了,畢竟天天打車真消費不起。
出國留學,不光是知識填滿了大腦,而且由於事事都要自己來,生活技能全加身,成為了全能小天才。
當然,無論是出國留學,還是國內考研.......人生無論何時何地都在經歷著考驗。被嘲諷的傷痛文學背後,也暗藏著很多真正失落者的心。
仔細想想,誰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中二時期呢?當年的QQ空間火星文,不也是80、90後的青春疼痛文學嗎?
正如網易雲音樂回應「網抑雲」的海報文案那樣:
「每一種情緒都是真的」
難過是真的,寂寞是真的,壓力大也是真的;
但是,在自己攻克一個個難關後,強大是真的,成長也是真的。
重要的是,把壞情緒發洩完,不要忘了給自己一個微笑——
眾生皆苦,咱們要當草莓味的那顆。
////////////
對了
君明留學交流群已啟動
~歡迎加入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