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普通的發燒,
不少人會選擇在家觀察,
吃些退燒藥貼上退熱貼以待自愈,
實在難受才會到醫院就診求醫。
然而
不僅僅是常見的扁桃體炎、
急性腸胃炎會引發發熱症狀
一種隱匿卻又致命的疾病——
感染性心內膜炎
早期同樣是以發熱為主要症狀
此時儘早就醫排查
是拯救生命的關鍵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外科主任張曉慎指出,今年以來,醫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內膜炎與去年同期相比數量翻番,免疫力低下、有基礎性心臟病、個人衛生較差的人群出現原因不明的反覆發熱,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求醫。
三次「反覆」方就醫
心臟瓣膜已被嚴重侵蝕
年僅20歲的花季少女小華(化名)在5個月前出現了一次反覆咳嗽、咳痰,但在當地醫院經過對症處理後有所好轉,她也就不放在心上。然而1個月前,她突然出現反覆發熱,自行服用退燒藥也沒有絲毫好轉,甚至體溫最高達到了40℃!隨後,持續5日的反覆頭痛也讓她痛不欲生,她終於重視起了自己的病情,求醫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在該院急診檢查顯示,她的頭顱蛛網膜下腔出血,心臟超聲提示左心房有大量贅生物,二尖瓣腱索斷裂、重度返流!
CT提示患者的頭顱蛛網膜下腔出血
「這樣的病情已經嚴重威脅生命,贅生物一旦脫落,極易發生全身多處血管栓塞,尤其是腦梗塞!」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外科主任張曉慎指出,這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典型表現,這種高危疾病死亡率和併發症發生率都不低,不及時就醫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會極大增加治療難度,治療效果也會打折扣。
果不其然,小華經過急診解除栓塞假性動脈瘤並施以積極的抗感染後仍出現發熱,並出現二尖瓣返流的加重。於是張曉慎團隊再次進行了亞急診手術,手術在腔鏡下進行,清除被細菌侵蝕的瓣膜及心臟內菌落形成的贅生物。手術過程順利,不過,術後仍需予以足量、長程的抗生素治療。
張曉慎團隊為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手術。通訊員供圖
無獨有偶,54歲的老趙(化名)也是因發熱檢查發現了心臟瓣膜問題,輾轉求醫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查發現,他的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合併重度的返流,入院後出現明顯的氣促,端坐呼吸,聽診也發現雜音的變化,考慮為急性心力衰竭,不手術就會危及生命。張曉慎團隊馬上進行急診手術,發現細菌對心臟的侵蝕嚴重,手術清除膿腫以及鈣化並換了瓣膜。「手術過程雖然艱難,但是總體比較順利。術後老趙在正規的抗感染治療下,順利康復。」 張曉慎說。
這種病正逐漸年輕化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心臟內膜表面發生微生物感染,通常始於血流感染,微生物隨著血液流至心臟,並在心臟定植,產生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症狀。
張曉慎介紹,包括小華、老趙在內,近期科室已經陸續收治了好幾例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各年齡段都有,有男有女。除了發熱之外,他們分別還有頭痛、心悸等症狀發生。」他說,還有一名大學畢業沒多久從事IT行業的小夥子,因長期熬夜抵抗力降低,也導致了該疾病的發生。
「今年以來,醫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內膜炎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增多,數量翻了一番。」 張曉慎告訴記者,心臟感染所引起的後果十分嚴重,甚至會導致生命危險。「近年來,群眾的生活作息習慣改變及運動時間的減少,亞健康狀態群眾越來越多,這種狀況下也會增加的感染的風險。張曉慎指出,因此,近年感染性心內膜炎除了數量上有增多趨勢以外,在年齡結構上也有年輕化傾向。
不明原因發熱需警惕
「疾病是不講人情的,無論是健壯的青中年,還是體弱的老年人,都有機會感染心內膜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警惕,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是預防和戰勝它的重要前提。」針對這個疾病,張曉慎做出如下兩個重要提示:
一個共同點——發熱!
張曉慎介紹,這些病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發熱!而且,絕大部分病人都是反覆發熱,很多病人回想自己的生病經歷,都是發熱時好時壞,看醫生或吃藥當天,感覺身體好點,但等燒退了沒幾天又重複出現類似症狀,如此反覆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這幾類人特別不能掉以輕心
張曉慎表示,這幾類人特別需要注意:
第一類人是免疫力差的青壯年,部分年輕人「透支」了身體,又自恃年輕忽視身體健康,反而容易給細菌一個可乘之機。「特別是那些年紀輕輕就出現不明原因的腦梗塞的病人,比如說20多歲的人很少有腦梗塞,如果你才20多歲,忽然出現了腦血管意外,就要考慮是不是因為感染性心內膜炎而導致血栓脫落造成的。」張曉慎說。
第二類人是有基礎心臟病的病人,這類人中有很多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保守治療,他們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機率比正常人要高數倍。
「免疫力低下、有基礎性心臟病和個人衛生較差尤其是口腔衛生差的人群,容易被感染性心內膜炎『盯上』。」 張曉慎說。
不及時治療,後果很嚴重
張曉慎表示,感染性心內膜炎如果及早得到恰當的治療,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有效地預防併發症。但實際上,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人死亡率和併發症發生率都不低,這是為什麼呢?
「最主要的就是很多病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由於各種原因,很多人在疾病初期沒有及時就醫,甚至不少病人已經到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時候才到正規醫院就醫,這就嚴重加大了治療難度,治療效果也會打折扣。」
張曉慎表示,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其實很高危,「如果不及時治療,瓣膜贅生物掉下來很容易中風,很多病人容易全身栓塞,有一部分病人直接就腦栓塞了。另外,瓣膜關閉不全還會引起急性心力衰竭。」他介紹,治療上,原來傾向於先抗感染,再考慮做手術,但隨著醫學的發展,臨床發現如果贅生物太大,單一的藥物抗感染作用有限,必須去掉病灶。「所以,現在一旦發現感染性心內膜炎,除了個別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可以繼續觀察外,都建議在條件合適的時候儘早手術。」
張曉慎提醒,一旦出現不明原因地慢性的反覆的發熱,同時還伴有一些心衰症狀,如心跳快、氣促等,就要特別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做好這三點
可以有效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
拒絕透支身體。熬夜、過度疲勞都會讓身體免疫力持續下降。在生活上應做到勞逸結合、適當運動。
及早治療原發病。門診上遇到不少有明顯不適且有明確心臟疾病的病人,因顧慮而拒絕手術,最後不但不適逐漸加重,而且繼而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面臨更大的風險。
如果出現反覆發熱,及早到擁有心臟中心(包括心臟內科和心臟外科)的大型三甲醫院就診,及早排除感染性心內膜炎。
來源:廣州日報綜合
【來源:半島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