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在堅持學習的,「斜槓青年」也是在多個領域不斷堅持打磨提升的。
你也知道要「堅持」,可是很難對不對?
《把時間當作朋友》的作者李笑來老師說過,若是某件事兒你覺得需要努力、需要堅持才行,那這事兒基本上從一開始就註定做不成了。
因為需要努力、需要堅持,說明你骨子裡不願意做啊!
你骨子裡不願意做的事情,那你就真的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做成。
不信你就試試,還是不信你就再試試。
那怎麼樣才能讓自己不苦哈哈的堅持,也能達成目標呢!
李笑來老師也告訴我們答案了!
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在開始之前,都要想盡一切辦法為這個事情賦予重大的意義,甚至多種重大的意義。
當年李笑來老師為了進新東方教書,聽說要考TOEFL、GRE,要背兩萬多個單詞。
這一聽就是苦差事,剛開始也覺得這哪兒是人幹的事兒啊?
然後,花了一個下午琢磨,有沒有辦法把背單詞這事兒賦予一個重大的意義呢?
很快就想到一個。考過TOEFL、GRE,拿到高分,在新東方教書。
據說年薪百萬,那一個單詞就相當於50塊錢,這個爽啊!
原來計劃說,剛開始先每天背50個單詞,適應一段時間,想到這一層,馬上決定:不行,第一天就要賺上 5000元!我要背100個單詞!
到了第二個月,覺得很不過癮,於是開始每天賺1萬元人民幣,試了試,覺得也不是太難嘛!
真是一念一世界啊!
所以,你看,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往往只不過是一念之差,可實際上的價值差異,卻是整個世界的差異。
其實,很多人也在不知不覺中給堅持賦予過意義,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聽朋友說起隔壁鄰居家的孩子,各科學習從來不覺得辛苦,反而每天都學的很快樂。
究其原因,媽媽說,孩子以前也很排斥學習的,只對各種美食好物及甜點烘培情有獨鍾,格外感興趣。
不願把時間花在學習上,讓媽媽很是苦惱!那後來讓孩子愛上學習和美食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呀!有一次無意中媽媽和孩子在網上看到過一段清華大學的學子們在學校食堂用餐和介紹各種可口佳餚的視頻時,孩子非常嚮往。
對媽媽說,我要考清華大學,這樣每天下課都可以吃到這麼美味好看的飯菜,還有和我一樣熱愛美食的同學。
媽媽說,清華大學很難考的,要堅持努力學習才有機會,像現在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似的學習可不行的。
孩子非常認真努力的點點頭說,我知道。
後來,通過不斷努力的學習,女孩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離自己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學習過程中從來沒有抱怨過,並且非常享受自己的努力。
因為她每天的學習都被這種美好的嚮往和賦予的意義裹挾著往前走,當然是歡喜的。
雖然不知道高考後是否如願,但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嘛,一定不會差的。
你看,這就是給孩子的堅持努力學習賦予了意義,並且,就是如此的簡單。
女兒剛上小學時,每每背誦唐詩宋詞,總是面露難色。
為了讓女兒喜歡上古詩詞,除了每天陪她讀詩,講詩人故事。還在書中和各平臺尋找好的方法。
後來,我在喜馬拉雅看到《婷婷詩教》和《婷婷唱古文》的欄目,覺得非常新穎有趣,孩子很喜歡這種唱古文的方式來學習。
為了鼓勵孩子堅持學下去,我又聯繫了《婷婷詩教》的創始人婷婷姐姐,參加她們的線上社群活動。
孩子唱古詩的視頻和學習感想,獲得每周一星上榜在婷婷詩教的公眾號裡。
同時關注線下的詩教中國行活動,婷婷姐姐還專門寄來一封與女兒十年之約的手寫信。
這封帶有婷婷姐姐滿心期待和約定的書信為孩子愛上古詩詞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和價值。
讓女兒到現在都非常喜歡古詩詞,對語文學習和文學鑑賞都有很大的幫助。
努力和堅持我們都知道,依然做不到,其實只差賦予它一個努力的意義。
一直都很喜歡蔡康永老師說的這段話:
15歲的時候覺得學遊泳很難,放棄遊泳,到18歲的時候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的時候覺得學英語難,放棄學英語。28歲的時候出現一個很棒,但是要英語很好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當你覺得學遊泳很難時,賦予它一個以後可以和那個讓你滿眼都是光的人一起遊泳的意義,是不是很nice!
當你不想學英語時,賦予它一個當你畢業後不會因為英語的障礙而影響你得到一份好工作的機會。
度假時可以漫步在巴黎街頭,劃著威尼斯小艇,和當地人隨意聊天,說著有趣的話題,而不是只能等待著導遊或翻譯才能吃上飯,住上酒店。
「賦予它一個意義,甚至多個重大意義」,也就是要有動力。
就再也不用苦哈哈的「堅持」和呼哧哧的「努力」,而是誰也別攔著我要往前走的腳步,定能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莫言剛開始寫作時,給寫作賦予的意義就是,想著自己以後每頓都能吃上餃子,再也不用挨餓了!
這個在我們現在看來很不起眼的意義,讓他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而朱元璋一開始拿起兵器起義時,賦予的意義是不想在寺廟裡繼續撞鐘和外出討飯。
也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還給地主劉德的兒子繼續當佃戶而受盡欺負,最終斷了後路,打下一片江山。
所以,當你認為堅持很難時,「賦予它一個意義」。
再思考一下,如果不做這件事,會有哪些負面意義?在將來我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會失去怎樣的機會?
思考完這些問題,就不用較勁地「堅持」了。
哲學家尼採曾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