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市區 攝影/曹劼
華沙眼下正值無風無雨的好天氣,但我在華沙蕭邦機場等行李的時候,卻沒有發現多少中國遊客和我在午後時分同機抵達。坐在車上和當地人閒聊,我才知道原來中國遊客來華沙的人數最近這些年一直都不多,這是為什麼?
波蘭中央統計局在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有13萬中國大陸遊客到訪波蘭,雖然這個數字較歷年已經算是創下歷史新高;但對比鄰國匈牙利和捷克每年分別接納超過25萬和65萬中國訪客,波蘭的中國旅遊市場顯然是落後了。
在中國遊客眼中,波蘭真的是不值得一去?答案顯然不是。首都華沙城中的蕭邦鋼琴曲話題,與周邊現代摩天大樓相比,氣場毫不遜色的科學文化宮;還有被稱為歐洲琥珀之都,兼具波蘭與德國建築特色的老城格但斯克,記錄十字軍東徵歷史的馬爾堡,每一處都在各種國際旅遊攻略指南中被到訪過的中國遊客們反覆稱道。
旅遊成本也不是來波蘭需要頭疼的問題,雖然波蘭近些年來是歐盟成員國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當地的消費水平仍然較歐洲鄰國,尤其是西歐國家要低得多。除此之外,作為申根國之一,來波蘭旅遊對於獲得申根籤證的中國遊客來說,完全可以算得上是理想的順訪之旅。
「這些都是波蘭的優勢,但我們這也的確有劣勢。」 在華沙從事國際貿易的當地人艾略特對我說,波蘭看不到像鄰國那樣,滿街走著中國遊客景象的首要原因就是宣傳力度不夠。艾略特最近這些年因為工作關係,去過中國三次,但他從一個波蘭人的角度觀察發現,波蘭在中國的旅遊市場宣傳力度還只能是「靜悄悄的」。
艾略特的觀點和我在波蘭的觀察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說,在波蘭,中文導購,公共場所的中文指引很難看到,至少在我三天的華沙之行中,如果我只會中文,會感到出行會很不便利。當地的旅遊市場仍然主要還是針對德英美等一些西方國家。它們當中尤其是德國,去年到訪波蘭的人數接近190萬。
但也並不是所有波蘭旅遊行業的從業者,眼中只有這些西方客戶。在格但斯克從事國際旅遊團生意的當地人西蒙其實一直在做著中國旅遊團的生意。他的中國客戶生意之所以能細水長流,和當地與中國的經貿文化往來密切有很大關係。在當地,中國商船每周都會在此停靠,當地港口存放的大部分貨櫃,都來自中國。
不過想要把中國人的生意做大,西蒙也感到挺難的。「波蘭的一日三餐成本不高,但中國人總是要吃中餐,所以和我合作的當地餐館都感覺賺不到什麼錢」,西蒙邊說邊流露出略感沮喪的神情,「但我發現另一個問題是,我的同胞裡很少有人走在街頭主動和中國遊客打招呼問好,或是至少見面時,嘴上掛著笑意。」西蒙說,他心知波蘭百姓心中對於中國人並無惡感,但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矜持,卻始終沒有改變。為了推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西蒙曾經嘗試去當地書店購買一些波蘭語版的的中國文化書籍,但書架上可供選擇的寥寥無幾。「我們的很多官員也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應當學點中文,至少在有中國來賓見面時打個客氣的招呼也好」,西蒙說,「但可惜,沒有什麼人願意這樣做。」
西蒙的觀點讓我想起之前在華沙城內餐館的用餐經歷。我興致勃勃地點了波蘭人的經典美食,酸菜燉豬肘,外加一瓶當地啤酒。但在當地服務人員面容嚴肅地和我核對了用餐內容後,我都不免有些狐疑自己在點餐的環節中,言語態度上是不是有所冒犯?但經當地人點撥後就明白了,這就是當地人看起來波瀾不驚的待客風格。
波中政府高級官員們最近幾年見面時,談的最多的其實是要增進互信,擴大合作,彌合波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但在當地,即便是當地媒體也經常在報導中毫不諱言波蘭政府的親西方政策過了頭,令中國投資者多少有些望而卻步。「如果投資者們不來,我想中國遊客的人數也不可能上升」,艾略特對這一點感到有些悲觀,在他看來,如今的波蘭政府所持的保守治國方針,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與中國實現往來上的質的突破。而在沒有見到突破到來前,指望中國人扎堆來波蘭旅遊,只能是紙上談兵。
《東西七日談》專欄作者 曹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