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村皆花海,處處是洋樓格式化的村莊就美嗎
原標題:村村皆花海,處處是洋樓格式化的村莊就美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美麗鄉村建設」被再次提及。昨天代表委員們審議報告時,這也成為熱議的話題。
在肯定美麗鄉村建設成就的同時,許多代表委員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中,張錦林代表和王澍委員的觀點,很具有代表性。
「美麗鄉村不能格式化。千村一面,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張錦林擁有建設美麗鄉村的實踐經驗。他創辦的錦林佛手文化園,就是將老建築、民俗和旅遊相結合,在浙江小有名氣。
問題一:有花海就是美麗鄉村嗎
「很多農村現在都發展旅遊項目,但是沒有規劃,匆忙上馬,重復建設。」張錦林說,一些村幹部總覺得,別的村子有什麼,就照搬照套。
比如現在很多村莊都推出了花海,有的地方甚至鄉鄉有花海﹔最近很多地方又颳起了3D畫的風潮,光金華,就有兩三個村子的牆上畫了3D畫。
張錦林說,容易復制的東西,一開始大家覺得新鮮,但每個地方都這樣,就是同質化競爭了。就拿花海來說,不僅成本投入高,養護也是一項技術活,「如果盲目搞起來,並不見得會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
問題二:農村建設就是拆舊造新嗎
這幾年,因為美麗鄉村帶動旅遊熱,民宿也如雨後春筍般,到處都是。
「有些地方的民宿,鋼筋水泥味太重,沒有特色。搞得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也是對老建築的破壞。」張錦林說,如果不和當地風土人情融合,只是簡單的復制堆砌,就失去了體驗民居生活的本真和樂趣。
兩會前,張錦林曾去夢想小鎮調研,印象最深的,是當地保留了一座糧倉,通過落地玻璃窗等改造,和夢想小鎮的定位結合。
「這才是好的改造。」張錦林說,美麗鄉村建設,要讓村莊有新氣息,但是宗祠、老街,這些老底子的東西還是要傳承好。
建議:
程序要標準化,建設要差異化
什麼是程序的標準化?就是先規劃、後開發這種理念的程序化。
張錦林說,鄉村建設要堅持規劃先行,統籌考慮,科學謀劃,充分發揮政府規劃指導的作用,在改造前,制定系統的規劃方案。
所謂的差異化,是指各地的改造,要結合本地自然資源及文化資源,凸顯特色,盡量避免出現遍地開花和相鄰區域雷同等現象。
「差異化發展,是搞好鄉村旅遊的關鍵。」張錦林說,尤其一些古村落,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改造。
「浙江的鄉村新建築缺乏文化脈絡,可以說一個比一個醜。」
作為建築界的大咖,王澍近年觀摩了浙江90幾個地方的新民居樣板圖。他的評價是:「如果以地方特色、新舊協調、整體生動、品高質優為基本評價標準,這些圖可以算作及格的隻有約5%。」
現象:簡單模仿拼湊,到處青瓦白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認為不是不重視,而是因為觀念的偏差。」王澍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各地都有組織地方設計院進行設計,但設計人員價值觀念混亂,一味追隨城市和市場商業趣味,簡單模仿拼湊,「這種風氣,導致幾乎不可能出現好的民居設計。」
在王澍看來,地方特色的關鍵是生活方式的傳承與就地取材,「決不能拍腦袋概念化,到處青瓦白牆,到處馬頭牆,這種傳承需要極高的設計技巧,非一般設計單位可為。」
實踐:做了一個新老融合的樣板村
怎麼保護老村落讓它新生?王澍進行了實踐。他所做的樣板村,在富陽洞橋鎮文村,有40多幢建造於明代、清代、民國三個時期的古民居,但更多的是「千村一面」的新民居。
在保護老房子的前提下,王澍對新民居採用了兩種方法。
一種是重建,遵循「整舊如舊」的原則﹔另外就是深度改造,「不是簡單的外立面刷刷,而是像老中醫把脈一樣,望聞問切,根據每個房子不同的風格進行深度改造。」
建築材料,是按照就地取材、舊材回用的原則進行的。新建築整體保持著灰、黃、白的三色基調,為了使當地建築風格能夠統一,連建築工人都選擇洞橋鎮當地的工匠。
考慮到文村養蠶、釀酒的傳統,王澍為他們設計了底層作坊等空間,而現代、綠色的光伏發電設備,則隱藏在家家戶戶的新農居中。
建議:
省裡成立專家組,審定新民居設計
這樣打造一個村子,花了王澍很多心力,而他想做的遠不止這一個村子。
「我打算花8到10年的時間,根據浙江各地不同的建築風格,打造七八個風格迥異的美麗宜居村莊樣本。」
而對於大多數村莊來說,而當地政府和村民的首要任務,王澍認為是「立即停止大量不合格樣板圖的使用。」
這一次,他帶來了一份相關提案:《關於在浙江各地區核定推廣有各地特色新民居樣板圖的建議》。
「要從浙江整體環境風貌作為文化品牌的高度,去重視新民居設計,由省建設廳組織高水平專家組成專家組,組織高水平的民居研究與設計,負責對各地樣板圖的審定。」
本報記者 朱麗珍 張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