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淘寶教育發布了《2020中國消費者暑期興趣學習報告》。數據顯示,淘寶用戶在素質教育上的花費同比上漲50%,下單量漲幅近70%,平均花135元就可以購買一門興趣課;約四成的家長相比「學科類」更關注「興趣班」。
素質教育的消費也更趨向於多元化,今年「主持表演」超越了連續上榜三年的「音樂類目」,躋身興趣教育消費第一名。僅在7月份的消費同比增長了986.52%、翻了10倍,是美術課的5倍。
由此可見,主持表演正在成為家長心裡的高潛力職業,從「能歌善舞」走向「能說會道」,孩子的談吐、表達、膽識等能力愈發被關注。
那麼,語言素質教育為什麼能獨拔頭籌,頗得青睞?
* 文中數據圖片來源網絡
01 大環境的趨勢,潛移默化的影響
短視頻的興起和疫情突然襲擊,讓直播再度翻紅,熱潮席捲了各行各業,一時間所有行業都駐紮在「線」上,以搶佔網絡流量引流為目標,實現最終流量轉化。
這樣的影響下,主播、主持人的職業就愈發炙手可熱。全民「線上」的大背景,個人口語表達和整體表現力的強弱,就成為能否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抓住關注度的關鍵。
如此一來,側重於提升語言表達、膽識、談吐與思維能力的語言素質教育,自然是大勢所趨,會廣泛受到家長的歡迎也不奇怪了。
02 從結果到過程,重視個人能力提升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家長的關注點從結果轉移到了過程,個人能力的提升越發受到重視。
在過去多年以來,傳統學科教育的分數制,讓學習「唯結果論」,分數的增長或下降代表著孩子過去某一階段的學習任務是否合格。而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的興起,則讓越來越多的家長把關注點從分數值的變化,轉移到了學習過程中能力的提升與個人的成長,以及這種能力在各種場景中的實際應用。
語言素質教育更契合這種教育觀念。從應用的角度來講,語言能力的應用無處不在,生活、學習或是工作,每個場景都是應用口語表達能力展示自我的舞臺。
而從能力提升的角度來講,語言教育的學習過程就是從理解語言認知開始,重視邏輯思維,讓孩子的「所思」即「所說」,「我口說我心」,從而提升溝通、表達和思維能力。這樣「過程化」的素質教育,絕對會讓孩子一生受益。
為素質教育課程付費買單,不強調學科分數的多少,關注孩子興趣愛好和能力成長,已經成為85、90後新一代家長們的共識。在我國教育政策方面,對素質教育也正處於持續推進狀態,近年來素質教育機構遍地開花,到歷年高考作文體裁的多元化,都可以看出整體教育風向的一個走勢。
對於整體大環境來說,語言素質教育絕非「曇花一現」,而是正式進入家長們的視野,成為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的首選教育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