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士
據《南國早報》報導,南寧市興寧區一所小學近日引入第三方機構,在一年級試點開設「信息化智慧班」。學生選擇加入「智慧班」需交費3980元,自行購買平板電腦,學校以此作為新生分班的依據。校方稱,學生參加與否以自願為原則。
選還是不選,對家長來說是個難題。不選吧,孩子進不了「智慧班」,有可能輸在起跑線上;選吧,買設備、交費是一筆不小開銷,且「智慧班」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自己花不菲的資金讓孩子參與「試驗」,最終是利大還是弊大,目前實難判斷。
學校做這個決定,也是不得已的事。為什麼要開設「智慧班」?因為是大勢所趨。可進行信息化智慧教育需要資金的投入,學校在缺乏經費的情況下,才按照有關「多元投入」政策,經多次論證,並報主管部門批准,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家校企」合作。
和學校類似,教育主管部門也有苦衷。一方面,信息化智慧教育確實已成趨勢,應當及早試點乃至推行;另一方面,轄區學校等到財政撥款才開展此類教育的話,那就太遲了。因此,興寧區才「選擇了一所小學及一所中學作為『智慧班』的試點」。
所以,大家都難,那就搭好一個平臺,讓家長「自願」選擇。在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看來,這已經是個基於現實、無奈之下、相對公平的解決方案。
但是,這個難題,果真一定要交給學生家長嗎?
要知道,興寧區內的「智慧班」的試點,無非是一所小學一所中學而已。如果說一下子要拿出巨資支持轄區所有學校推行「智慧班」,資金有困難很好理解,可區區兩所試點學校的開支,對偌大一個城區來說,想必不至於是多大的負擔吧?興寧區教育局黨政辦工作人員說,「開展信息化智慧教育勢在必行」,那麼,公家的錢難道就不應該順這個「勢」嗎?其還說,「家長應轉變思想觀念,勇於接受新鮮事物,花錢也是對孩子教育上的投資」,既如此,公家的錢怎麼就不能投這個「資」呢?
是否加入「智慧班」,不該由家長來選擇。否則,不管教育管理部門初衷多好,無論學校怎麼磊落坦蕩,教育上的不公平都是客觀存在的——同一所學校,花錢的進這個班,不花錢的進那個班,實質上的不公是否存在姑且不論,形式上的不公則人人都看得見,包括在該校上學的孩子們。
如果信息化智慧教育真的那麼重要,公家的錢就應該向其傾斜。如果公家的錢確實不足,那就應該用適量的錢隨機選擇部分學校進行試點。如果相關的經費連試點都無法支持,那麼我們又得把事情繞回去——相關方面到底認為信息化智慧教育是重要呢,還是不重要呢?
越是官方自己覺得棘手的問題,越不應該將其化為「自願」的選項交給家長、學生選擇。而越是官方自己覺得容易的問題,就越應該把其交給家長、學生選擇,而不是去替他人做主,比如該不該學唱京劇之類,交給學生自己選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