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特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2020-12-22 秀秀書院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 宋 秦觀

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時。

長安。唐大通坊。紫風閣。莉莉仙女兒人還未至,慰語先來:「老師,你收到鮮花了沒?我預感你今天一定會收到鮮花的哦。」西西老師笑道:「是嗎?百花仙子要親自臨凡來安慰我嗎?」莉莉輕笑一聲道:「是。」

一時果然來了。玫瑰之外,猶有幾串子咕嚕累垂的紫黑葡萄,皆由鮮豔欲滴的莉莉姑娘攜了來,西西老師笑向她道:「這一下子美人,鮮花,水果齊全了。有你,就什麼都有了。」莉莉淺笑盈盈地自去取了水晶果盤洗葡萄。

大家賞玫瑰,品水果,說笑一回不在話下。

(抖音號:秀秀書院 粉絲15萬 雅士生活)之:孫秀才等:午後聊共一甌茶,問君可是知音人?

孫秀才泡茶。三人吃茶,半日又不免聊起今兒「情人節」的話題來。

莉莉又練一回琴不提。

西西老師自是惜花人,得了空便拈了玫瑰不語,一意沉醉於它的難描難畫,活色生香。

及至出去了,街頭也盡多「花色嫣然在捧中」,相約,共此夕。

(抖音號:秀秀書院 粉絲15萬 雅士生活)之:先生、秀秀老師:最是眷侶賽神仙,一琴一茶兩相和

話分兩頭,書院這邊固是如此,秀秀老師和先生,則受邀至「中國第一村」,共度了一個別具風味的「濃情七夕」。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其實是兩項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

(抖音號:秀秀書院 粉絲15萬 雅士生活)之:秀秀老師、先生:看我泱泱禮儀大國,君子有為德遠播

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書院如今,便是以琴棋書畫香茶詩詞歌賦為載體,去傳承、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禮儀文化,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以成為興盛祖國禮儀之邦、構建和諧社會的踐行者、引領者為宗旨。

所以才有這一次「神仙眷侶,濃情七夕」的因緣際會。秀秀老師與先生,於那樣飛簷畫棟,氣勢巍峨的壯闊之地,焚香點茶,鼓琴而歌,一時抱拳長揖,一時叉手為禮,謙和有致,眾多旁觀者,那一種深為震撼,亦步亦趨自然不必說。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於此只謂冰山一角,卻已「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不能不令人感慨非常。

(抖音號:秀秀書院 粉絲15萬 雅士生活)之:看我華夏禮儀之邦,仁義滿懷愛無疆

「揖」是拱手禮,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禮節較拜禮要輕一些。《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所以,揖禮用在較輕的場合,或者作為軍禮相見。

周揖禮:可分為天揖、時揖、土揖三種,所謂高揖、長揖是作禮時的高度和時間,而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禮中,王見諸侯的揖禮,周禮註疏·卷三十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揖門右。特揖,一一揖之。旅,眾也。大夫爵同者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門右,皆北面東上,王揖之乃就位。群士及故士、大僕之屬,發在其位。群士位東面,王西南鄉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復位。

揖禮行禮手態: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併攏,左掌撫託右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拱手為禮。此禮節文官武將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於文官。

女子揖禮有所不同,與男子相比為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後又出現女子萬福禮,雙手握拳交疊右手上左手下放在小腹中線,目視下微屈膝,口稱「某某萬福」。

叉手禮:是唐、宋、金遼、金、元時期的一種行禮方式,又名交手禮。

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當中,多見叉手行禮的動作,對於這部備受矚目和好評的劇來講,細節處對於傳統文化的弘揚,大邦禮儀的傳承,大約是它能夠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罷?

宋代的叉手禮,也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翹。可見同一種禮儀在不同時期是略有不同的。

(抖音號:秀秀書院 粉絲15萬 雅士生活)之:茶熟琴三弄,詩成說禮儀

「華西村博物館」前。仿故宮太和殿、乾清宮、東華門、角樓、紅牆無不古香古色,盡顯歷史的厚重與磅礴,此時復添了光影搖紅,一琴一茶。雅士情懷,穿插在如此深邃的背景當中,更是極見唐宋風流,秦漢風骨。「歲在己亥,七月初七,歡喜無間,鵲橋仙」,當薛先生於這一幅字幕下,與秀秀老師「執子之手」,歡喜無限的時候兒,也感動了多少人「與子偕老」的良好願景呢,華西村偏揀了這一對兒,作為「佳偶天成,鴛盟得締」的典範,也不可謂不獨具慧眼咯。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尚書考靈曜》:「(天地開闢),七曜俱在牽牛初度」。《易緯通卦驗補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按: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易傳》:「日、月、五星,起於牽牛。」

「七」且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迴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另據《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幹支以定日月度。」

《漢書·律曆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

《漢書·天文志》:「牽牛,日、月、五星所從起,歷數之元,三正之始。」

《說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

《尸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闢而起畢昴」。

《天官書》[正義]:「南鬥、牽牛、須女皆為星紀,於辰在醜,越之分野,而鬥牛為吳之分野也。」

《開元佔經》卷61引石氏曰:「牽牛生於列澤之邑,以主越國」。《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傳統習俗中,人們便於此日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其樂無窮。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七姐誕的乞巧風俗的文字記載。南朝梁時期,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乞巧。有蟢子網瓜上,則以為符應」。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元代七夕活動主要有乞節會、穿針乞巧、鬥巧宴、摩訶羅(泥娃娃)、五生盆(盆栽)。明代七夕只有浮針乞巧。清代七夕活動主要有浮針乞巧、祭祀乞巧、五生盆。在《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中,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此後,經歷代文人「加工」,這一段本屬天上的傳說愈加豐滿生動,在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中,古人對於星象的臆想已經和一個名叫董永的的民間農夫近乎完美地整合成一段人世間的愛情悲劇,也就是今所熟知的牛郎織女的傳說。

實則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演變至今,人們所看重的,已是相聚之喜,而非離別之悲了。深情的納蘭公子,不是有「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的句子麼,言下羨慕之情,簡直呼之欲出了。

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不離不棄,白首偕老。

(抖音號:秀秀書院 粉絲15萬 雅士生活)之:先生、秀秀老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附:七夕詩節選

迢迢牽牛星

兩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秋夕

唐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宋 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七夕歌

宋 張耒

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鬥杓。

神宮召集役靈鵲,直渡天河雲作橋。

橋東美人天帝子,機杼年年勞玉指。

織成雲霧紫綃衣,辛苦無歡容不理。

帝憐獨居無與娛,河西嫁得牽牛夫。

自從嫁後廢織紝,綠鬢雲鬟朝暮梳。

貪歡不歸天帝怒,謫歸卻踏來時路。

七夕

宋 林傑

七夕今朝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相關焦點

  •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夕節,最美不過《鵲橋仙》
    在七夕節這樣一個專屬於愛情的節日,從來不缺少文人墨客的潤色。關於七夕的詩詞,我讀過漢代不知名人士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唐杜牧的「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宋李清照的「正人間,天上愁濃」;清顧貞觀的「玉纖暗數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
  •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夕:選一人深愛,伴一人終老
    ——張愛玲「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每年的這一天,就連空氣中都似乎瀰漫著愛情的味道。七夕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愛情詩,但是這個節日,落單的人卻最怕過。每個人都想擁有自己的愛情,人家牛郎織女一年見一次都約上了,你還是獨身一人嗎?在這個到處秀恩愛的七夕佳節,你要如何才能約到自己的真愛呢?
  • 太子未婚妻,卻被賜給癱瘓王爺,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太子未婚妻,卻被賜給癱瘓王爺,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各位看官大人早上好呀,又到了每天早上的推書時間啦,最近小編對女頻的小說非常痴迷,發現有許多好看的小說想要推薦給大家,在這裡強烈推薦給大家太子未婚妻,卻被賜給癱瘓王爺,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其他三本也同樣精彩哦,喜歡的話趕快快點擊閱讀吧
  • 秦少遊《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是什麼意思?我們都理解錯了嗎?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題主的問題錯了一個字,不是金「鳳」而是金「風」,一字之差謬之千裡,不過用電腦打字的確很容易犯這種錯誤。【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喜歡詩詞的朋友恐怕沒有不知道這兩句的,雖然熟悉,但是對於「金風玉露一相逢」這句,恐怕就很容易理解錯了。
  • 真正有緣分的人,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很多人認為一對男女,從戀愛開始,一定要經歷無數的爭吵,甚至分手,歷經很多磨難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其實,真正有緣分的人,根本不需要等待,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兩人間微妙的感覺很快就會發酵膨脹,直接把看對眼的兩人緊緊包裹住。
  • 金風玉露一相逢:登樓乞巧望月穿針,帶你走進古畫裡的七夕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朋友們,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臨了,在這個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傳統情人節,但已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情人節的日子裡,想必大家都已經安排好一天的流程了吧——工作日,好好上班吧。宋代趙伯駒在《漢宮圖》中描繪了皇宮裡歡度七夕的一個場景,這雖是一幅紈扇形式的小冊頁,但內容卻很豐富完整,描繪得綺麗而繁華。首先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內部家具、裝飾都畫得非常仔細。
  • 「金風玉露一相逢」你理解的正確嗎?沒點文採還真理解不了
    比如《鵲橋仙》中的名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人間無數」,其中「金風玉露」四個字,沒點文化還真不好理解。「金風玉露」是什麼意思首先看「金風」,「金風」的解釋和五行學說有關。五行能描述世間萬物的相互關係,四季也不例外。
  • 【詩詞】只你一人,便勝卻人間無數
    年華老去,白髮生,在我的眼中,你依舊勝卻人間無數。那些與你相會的時光,盤旋於腦海,駐紮在心底。欣喜、幸福、難言,無處不在,而你是否還記得?《生查子·元夕》【宋】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關於「風」的飛花令飛來了!
    1.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宋—秦觀《鵲橋仙》)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4.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有關七夕的古詩詞,你知道多少首呢?
    其實,世界上最早的情人節是中國的七夕。那些動人的詩篇婉轉纏綿,更是流傳千年……佚名《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 秦觀最經典的一首詞,堪稱描寫七夕的千古絕唱!
    這首詞主要通過描寫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以及人間情侶之間的離別,來歌頌愛情。全詞集抒情與議論於一體,語言自由流暢,通俗易懂,音律諧美,讀起來又覺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尤其是這首詞的最後兩句,讓這首詞的境界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舉超越了曹丕、李商隱、歐陽修、劉永、蘇軾等人有關七夕的詩詞,堪稱描寫七夕的千古絕唱!
  • 二十個關於七夕的經典浪漫詩句,帶你迎接七夕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宋 秦觀 《鵲橋仙》3、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唐 林傑《乞巧》,全詩如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 七夕的傳說故事簡短 小學生中學生關於七夕的作文參考
    ­七夕的傳說故事簡短 小學生中學生關於七夕的作文參考  七夕作文範文一: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古時,每年的七月初七被稱為「乞巧節」,始於漢,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現在,七夕又被稱為「情人節」。  ­暑往寒來春復秋,夕陽西下水東流。
  • 七夕節,分享幾首節日詩詞,拿去浪漫吧!
    秋風漸起,日夜生涼,不知不覺到了夏秋相交,作為夏秋相分的標誌性節日——七夕節也悄悄到來了。沒錯,七夕節原本是古人夜觀天象用以辨別季節的節日,不過因為七夕當天牽牛星與織女星在視覺上幾乎是相遇的,勞動人民發揮神奇的想像力杜撰出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 七夕,賞七首愛情詩詞
    農曆的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又稱乞巧節。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遣懷抒情,留下無數朗朗上口的詩篇。逢此佳節,漢古書院與大家一起欣賞七首七夕詩詞!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
  • 作文常用素材:七夕的詩句
    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____杜牧《秋夕》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____佚名《迢迢牽牛星》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____林傑《乞巧》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 七夕特供:《鵲橋仙》英譯
    秦觀一首《鵲橋仙》千年以來打動無數人,不知道翻譯成英文之後魅力如何?在七夕這天奉上許淵衝先生的權威譯本,一起來欣賞。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 疊瓦四核一相逢 勝卻人間無數
    古瑞瓦特MAX系列產品,包括60kW,70kW,80kW輸出三相400V併網的LV系列和60kW,70kW,80kW輸出三相480V併網的MV系列,是專為中大型光伏扶貧項目及工商業項目量身訂做的一款機型。
  • 「金風玉露一相逢,從此落寞是路人,八句情話道盡苦楚」
    感同身受真是這個世上最難的事,要不,怎麼會有孤獨這一詞。以後為數不多的熱情,還請給值得的人。3.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可是你我像水與堅冰,我無法用我如細水長流般的性格去融化你堅冰般的心,還被你一次次的凍結,我累了,給你的不是你想要的,我只能默默的在你的寒冷無法觸碰的地方眺望,祝福你。
  • 七夕詩句薈萃,有沒有一句詩觸動了你的芳菲?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唐白居易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和長孫秘監七夕唐代:任希古 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