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大家都知道,明星的孩子,是大眾關注的焦點,而一旦被聚焦,就會產生一些爭議,進而影響到孩子的生活。
伊能靜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中,就說到了兒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父母的職業問題而承受的一些委屈,也正是通過她的「回應」,讓我們看到了伊能靜是一位好媽媽。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伊能靜的育兒觀。
1.只要碰我的小孩,那我就是獅子
伊能靜在節目中說到,自己特別在意孩子,平時看著很溫和,但如果有人觸碰到自己的孩子,她就會變成一個很兇的人。她說:「只要碰我的小孩,那我就是獅子,不碰我的小孩,我就是兔子。」
她還說到,當兒子多次被媒體打擾,甚至入侵兒子的社群網站,以及曲解兒子的每一樣東西時,她都會站出來保護兒子,兒子也曾打電話問到她,要不要關掉社群網絡,不再發任何東西,她的回答是「你不用!你不需要承擔來自於父母職業上帶給你的任何東西,大不了我就不做這個行業了,沒有什麼比你更重要」。
然後她兒子和她說,「我自由了」。
她又回復兒子說,「你是自由的,在我的世界裡,你可以成為你自己」。
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對於一個人來說,自由是非常寶貴的,而這個自由如果是父母給予自己的,那麼Ta在以後的生活中就會感受到輕鬆自在,更重要的是,Ta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給予他人做自己的權利,這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在伊能靜的回答中,我們感受到了她對兒子深深的愛,這份愛體現在重要性—與自己受到外界影響相比,孩子的自由更重要;與自己的職業相比,孩子更重要。
孩子在父母那裡得到愛的證明,就是知道自己很重要,而一個能夠認識到自己很重要的人,就會是一個自信的人。
2.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
伊能靜在節目中還說到,「我常常覺得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他只是經由我的愛來體驗這個世界的」。
她把自己看作一個載體,起到幫助孩子完成人生的作用,這個說法我很贊同。
因為很多父母把孩子作為自己的附屬品、零件,甚至是自己人生的延續,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甚至用自己的付出來威脅孩子,這些都是沒有理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問題。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和父母之間是有界限的,而且,從終極意義上說,他們並不是誰的孩子,他們只屬於他們自己。
而那些一直以「你是我的孩子,你要聽我的,我是為你好」為理由幹涉孩子生活的父母,其實就是為了控制孩子。
就像蔡康永在一次採訪中說的,所謂的「我是為你好」,是以為父母知道什麼叫做「對你好」,以及「我比你更懂什麼是對你好的事情,你要聽我告訴那你怎麼做」為出發點的,但這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因為父母忘記了,人是不能改別人的,更不能用自己的付出來綁架孩子。
所以,父母要明白自己如何看待孩子這件事,這是一門功課。
3.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是退出
伊能靜還在節目中說到了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是退出。
她說到最近兩年,兒子過生日不太需要自己了,他喜歡跟朋友一起過,因為長大了,於是她意識到自己該從他人生的那個照顧者的角色中退出,讓他完全去經歷他自己的生活了。
愛,就是懂得放手。
武志紅老師說,愛,是為了在一起,唯獨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
就像伊能靜說的,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孩子可以獨立、離開你,完成自己的人生。
父母要意識到,孩子會飛走的,自己要做的就是幫Ta安好那個翅膀,以讓Ta飛得更高、更遠。
而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得體地退出,很困難,因為他們有分離焦慮。
說到分離焦慮,我們想得更多的是小孩子,其實並不是這樣,現在有些父母也有分離焦慮,因為他們對孩子過度付出,過度擔憂,所以才覺得孩子不應該離開自己,或認為孩子離開自己無法生活。
孩子成人後,父母要從照顧者的角色轉變為守望者,做那個支持孩子成長和獨立的人。
寫在最後: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要做好分離這件事,這需要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而從另一方面,孩子也要把父母看作一個人,不要過高地要求他們,期待他們事事完美。
沒有完美的父母,因為沒有完美的人。
如果孩子能夠意識到父母的有限性,就會接納父母的不完美,自然能夠理解父母曾經對自己的忽視,也能夠體諒父母有時對自己的「不好」。
這樣,那些因原生家庭帶來負面影響的孩子,長大後就可以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進而與生活和解。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能夠看到彼此是一個「人」,就會放下心中的幻想,看到真實的彼此,而真實,又會讓各自活出自己。
我想,這才是親子關係的最好的狀態。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