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結婚變成了一種選擇。
既然是一種選擇,就意味著我們有比之前多的權利和選擇的空間,這同樣,也意味著我們要考慮的事情變多了。
影響婚姻質量的因素,比如兩個人感情深度,比如婚姻裡婆媳關係如何,比如與伴侶相處方式的好壞,比如是否能夠實現有用的溝通,比如你們是否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來保障婚後的生活……影響婚姻質量的變量實在太多了,所以,這裡不多說,就說說我覺得相對重要的四個點。
1、你與結婚對象的三觀是否能夠大致相合或者可以相互包容
三觀指的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我們考量一個人是否能與我們友好相處的重要指標,它影響著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理解、判斷和抉擇。
當伴侶與你的三觀產生了相對較大的差距時,你們在相處中會產生很多分歧,而當對方無法包容、尊重你的看法時,你們可能發生爭執,導致感情產生裂縫。
因此,儘量選擇與自己三觀大致相合,或者至少不要是互斥的人結婚,當然比較好的是選擇一個能夠包容你、尊重你的人在一起,這樣婚後生活才不會雞飛狗跳,過得一地雞毛。
2、婚前應該明白,我們無法苛求對方做出改變
如果在婚前你對對方有著不可容忍的地方,那就不要結婚。
很多人試圖在婚後改變伴侶,但實際上,改變一個人哪有那麼容易,就連我們自己都很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不滿和要求。
當你苛求對方改變,其實你們之間就已經有了裂痕。因為期望會產生不滿,而不滿會造成關係的隔閡。
所以在婚前,就應該對這個人考察清楚了,他身上你比較不能接受的缺點是什麼?你是否能夠包容他在婚後依舊保留著這個缺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木桶理論「,具體意思是說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短的那塊木板。
這個理論運用到婚姻裡,其實也有一樣的意義——你能與對方過成什麼樣子,並不取決於他的優點,而是你對他的缺點的容忍度。
每個人都有缺點,我們無法苛求對方改變,而是要學會包容。
3、明確婚後你對自己的要求,對伴侶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對方能否做到
因為買房問題、生孩子問題和婆媳問題鬧得不歡而散的夫妻比比皆是。
很多人結婚前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婚後當這些事情接憧而至,等到處理起來有了分歧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對方並不是適合自己的那個人。
婚前先和對方討論一番,理清了對方心裡的想法再來決定很重要。
大多數夫妻可能婚前就買好了房,或者付了首付,婚後再慢慢一起努力還清房貸,這個問題爭議可能不會太多就不多說了。我們來說說生孩子的問題,比如生完孩子後誰帶,如何分工,生幾個孩子,生孩子前是否明確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成為父親、母親後,自己需要適當做出什麼樣地改變,來適應身份的變化,共同撫養這個孩子。
婆媳問題,考察對方是不是媽寶男,是不是能扛事、有主見、拎得清的人,會不會出於愚孝,只要有婆媳矛盾就盲目地站在父母這一邊,委屈了你。
4、婚後是否放棄工作,產後是否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決定是否回歸職場
有些男人觀念比較陳舊,他們認為賺錢養家是男人的事,女人就應該在家帶娃,操持家務,不需要出去賺錢,實現自己所謂的個人價值,這種觀念可能會導致他在婚後限制你的選擇。如果你的結婚對象在婚前透露了自己有這種觀念的傾向,而你恰恰無法接受,那勸你三思。
結婚,其實就是選擇一個人和你一起過日子,但是如果這個人總是用自己的想法綁架你,那結婚只不過是給自己多了一份限制和煩惱。如果要結婚,我希望你選擇一個尊重你、也愛護你的人。
這樣至少不會讓婚姻成為你人生的絆腳石,婚姻對於我們而言是錦上添花也好,是為之付出、奉獻的人生歸宿也好,總之不應該是增加你的煩惱、改變你的初心、強迫你做出妥協的東西。
我們選擇了婚姻,就要讓它以美麗的姿態去綻放,兩個人能一起走到人生盡頭,靠的不僅是一本結婚證,還有不斷成熟的我們自己,以及對彼此越來越深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