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個女生,發了這樣一條狀態:
「30歲那天,親人朋友都給了暖暖的祝福和紅包,發了條朋友圈,老公只評論句親愛的老婆生日快樂,沒有後文,一個電話都沒有,兩個人不在同一個地方,沒有陪伴就算了電話也沒有。第二天果斷拉黑他,直到現在沒有聯繫,該離婚嗎,是我矯情嗎?可是委屈生氣憤怒心涼都是真真切切,我不知道我們要冷戰多久,倆人不出軌不家暴,就該忍嗎?」
突然就讓我想起了《三十而已》裡的姜小芹,本來想說,可以離婚了,理由是,媳婦實在是太矯情了。同作為女生,我也沒辦法理解,這種曬圈不曬圈,究竟對愛情的感情有多大影響。
但是,轉念一想,這姑娘說得對啊!委屈生氣都是自己的,心涼也是自己的,那種痛苦真真切切,而且只有自己知道。我們常常站在上帝視角去看事情,覺得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可是,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會覺得委屈難過。
比如鍾小芹和陳嶼,本來也是相愛的一對人,只是溝通方式出了問題。所以,兩人走到離婚的程度。可是,兜兜轉轉一大圈,卻發現,自己以前愛的人,還愛著自己,自己也沒有放下。於是,復婚了。現實生活中,真的可以如此圓滿嗎?當你發現自己可能是錯怪對方的時候,再回頭,可能已經錯過了。
我想用最近看到的很有感觸的兩幅圖,表達下我的觀點:角度不同,三觀想通,還是可以嘗試溝通的!
01很多時候,兩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和表達方式本就不同。
比如這幅圖,一個男人被石頭壓著卻在試圖拉住自己的妻子,而妻子面對的恐懼不是男人沒有緊緊抓住她,而是有一隻吐著信的蛇正在試圖攻擊她。
女人心想:我已經跌倒了,爬不動,為什麼他不能再用力拉我一下。
而男人心想:我承受著如此重負,她為什麼不能再努力一點,自己向上爬一步。
於是,就在僵持之間,男人被石頭壓垮,女人跌入谷底。
誠然,婚姻中的困局多半如同這對戀人。你沒有看到別人在承受的壓力,而別人沒有看到你在承受的痛苦。
02縱然兩個人站的角度不同,三觀一致,便可攜手共進!
巴西一對夫妻用了20年的時間種了2000000棵樹,花光了所有積蓄,只為一片綠地。
身處滾滾紅塵之中的我們,都期望著有朝一日,可以與心愛之人體驗那種在雲中,在松下,在塵廛外,靠著月光、芋頭過活的日子。除了山之外,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株茶樹,一籬菊花,風雨晦暝之時的片刻小憩。
前提是,你們要有風雨同舟的決心與勇氣。而不是無盡的猜忌和不滿
03此情不易,萬望珍惜!
婚姻本就不容易,不要因為一點點事就想到分手。如果,稍有不滿就想到離婚,而非積極溝通,那麼可能會一直徘徊在婚姻的邊緣。
愛與被愛裡,我們說得最多的大概就是理解與不理解。我們總是想著被對方理解,而忽略了去理解對方。於是,我們便在誤解與揣測中傷著彼此,消磨著愛,等到愛已成空,空留一袖秋風。
理解多了,抱怨少了,傷害少了,愛也就濃了。請理解忙碌之後的滿身疲憊;請理解等待之中的漫長寂寞;請理解嘮叨裡隱藏的關愛;請理解平實裡蘊含的真愛。理解生活,生活裡有著或平凡或熱烈、或繽紛或單一的方式。
在我看來,最深刻的理解,便是對方在你的醫院單上簽字,決定給你放棄治療的那一刻,仍能笑著理解,他是為了你好,如此,變真的將理解融入生死,那麼離婚這個話題可能距離你就很遠了。
所以,三觀一致的大前提下,積極溝通,也許就會發現彼此的為難之處。會讓心靈貼的更近,更為契合。
畢淑敏在《女心理師》裡曾說,「記住,以後下雨的時候,你不要做決定。如果你一定要做,起碼要把頭髮擦乾。不然的話,你的決定就總有冷冰冰的味道。最好的決定是在豔陽高照的時刻做出的,會有乾燥的麥子的味道,安全而飽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