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一種由字數相同的兩句話組成的對仗工整,韻律協調,語義完整的文學形式。是我國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民族文化形式。
這種對聯在春節時期應用最廣,稱之為春聯,"對聯","對子",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對聯發源於我國古詩的對偶句,始創於五代時期,盛於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主要有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律美,是漢語語言特有的文學形式,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在我國民間,對聯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過年時家門上貼春聯,商店開業時門上掛對聯,以及娛樂時的對對聯遊戲。
對聯屬於一種凝縮了的文學藝術品類。在眾多的文學品類中,對聯與格律詩有著極其相近的特徵,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
對聯的基本要求,就是上下聯字數相等,顯現對聯形式的工整。斷句一致,詞性相對,也就是講究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而且要語義相關。上下聯所表達的含義要相互關聯,內容合起來即表達一個完整的語義。
除此以外,上下聯對應位置上的字要儘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對聯讀起來抑揚頓挫,優美動聽。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當時的「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刻字。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文化方面就是,它不僅是根據我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鑑了我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繫。
對聯,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我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講究較多、要求較嚴的一種特殊文體。因為它講究固定格式,由三部分組成,緊密的結合現實生活中有兩個門框和一個門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