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聽語音版喲~↓↓
(在 [喜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錘說史」關注收聽過往節目)
我們 「BT歷史零售」 公眾號正式更名 「大錘說史」
《水滸細節解密》系列正在繼續,感謝各位讀者老爺的支持!本期第六十四回!
最近的水滸細節解密,大錘一直在跟列位讀者聽友聊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官員職務,也就是官道、白道。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北宋的頂級武官太尉,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比頂級武官還要高一點的職務——樞密使,也就是北宋武裝力量的掌控機關樞密院的最高長官。
請注意,按照北宋宋徽宗時期的武官序列,大錘之前談到的太尉,確實是最高級的武官了。不過位置高於武官的樞密使,卻不屬於這個「武官」序列:這是因為終北宋一朝,大部分擔任樞密使的人都是文官出身,只有一少部分武將擔任過樞密使或者樞密副使的職務(比如名將曹彬、狄青等),而且這些武將出身的樞密使,絕大部分都集中出現在北宋中前期,具體到梁山好漢活動的北宋徽宗統治年間,樞密使這個職務,已經有五六十年沒有過武將來擔任了。
而在小說《水滸傳》中,擔任北宋朝廷方面的樞密使就是宦官、監軍出身的童貫,還有一個是後面在水泊梁山接受招安後攻打遼國時出現的樞密院同知趙安撫。
樞密使的設置,出現於唐朝中期,最初是由宦官來擔任的,當時叫做內樞密使,主要負責的不是掌管軍隊,而是作為皇帝和大臣之間溝通的中介。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樞密使幾經興廢,曾經一度成為主管軍事徵伐的重要部門。
進入北宋之後,由於宋太祖吸取唐朝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向中央集中軍權,因此樞密院成為與中書省對應的「文武二府」,樞密院掌握軍隊的編制管理和出兵命令,而與之對應的軍事機關三衙則只是平時統帥兵馬。
樞密院不僅地位在三衙之上,而且互相制衡,成功地將原有的兵權分解成了「出兵之權」和「握兵之權」,瓦解了武將可能的擁兵自重。作為北宋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重要措施,樞密院以及其長官樞密使,逐步演化為北宋皇帝倚仗用來壓制武官的重要系統,按照北宋著名文臣歐陽修的說法,如果讓武臣掌握國家機密軍情,絕對是對國家不利。
因此,北宋的樞密院逐步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文官把持的最高軍事機關,在北宋統治時期有效地抑制了武將把持兵權,也就幫助北宋實現了阻礙武將專權的最初設想。
到了南宋初年,因為南北戰爭激烈進行,武將地位有所上升,當時南宋的中興名將韓世忠、嶽飛等人都曾經擔任過樞密使、樞密副使等職務。不過這時候的樞密院長官已經有名無實,這時候的韓世忠、嶽飛等人升任樞密院長官,實際上是朝廷收繳他們兵權的一種手段而已。
就是這個歷史上地位曾經一度非常重要,但是在《水滸傳》中戲份卻不是特別多的樞密使,在《水滸傳》中卻出現時,卻一併出了不少錯漏。
比如,書中出現的樞密使童貫,在歷史上,他所掌握的權力和地位,是要高過高俅高太尉的,只不過《水滸傳》似乎是搞錯了,書中交代童貫在率軍攻打水泊梁山時面對高俅等太尉送行時自稱「下官」,而且童貫徵伐水泊梁山如果與後來的高俅徵伐水泊梁山相比較,童貫率領的朝廷軍隊,無論是兵力規模還是人員組成,規格上都要差一些,估計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在寫作時,以高俅深得皇帝的寵愛為發端,誤將高俅的地位挪到了童貫之上。而在實際歷史上,由於北宋文官對武將的長期壓制性優勢,北宋武官見到樞密使,即便是三衙的最高武官們見到樞密使等文官時,態度也是要恭敬的。
此外,《水滸傳》稱童貫為「東廳樞密使」,這個「東廳」也十分可疑,在北宋的辦公機構設置中,原本中書省的「東廳」後來改成了門下省辦公地點,西廳則為中書省,而樞密院的位置則在這些部門的西面,因此樞密使又被稱為「西府」,而中書省那邊則與樞密院對應,被稱之為「東府」。
大錘在這裡順帶說一下,《水滸傳》這種「東廳樞密使」的用法,實際是歷史上的《水滸傳》在經歷宋元話本、散曲的傳播過程中,吸收了宋元時代話本、散曲的一些稱呼的結果。
而且《水滸傳》出現了這個「東廳樞密使」的稱呼,其實還隱藏著另外一個大秘密,這個秘密,大到需要大錘專門安排整整一章的篇幅來向讀者聽友們解釋。不過今天,因為這個秘密與本文今天的樞密使主題無關,所以大錘在這裡先賣個關子,未來的水滸細節解密,大錘一定還再來講述「東廳樞密使」稱呼中隱藏的秘密。
書歸正傳,除了童貫這個樞密使在《水滸傳》中出現了錯漏之外,那個在梁山好漢徵討遼國中出現的趙安撫,也有問題。
在說錯漏之前大錘還需要補充一點,關於徵討遼國這一段情節,是否是《水滸傳》原創,在歷史學界和文學界一直都是有爭論的,不過總體來說,通過歷代不同版本的比對,應該說學界還是比較傾向於,徵伐遼國這一段劇情是施耐庵的原創劇情。
《水滸傳》中交代,這位趙安撫是趙氏宗親出身,在宿元景宿太尉的推薦下,成為樞密院同知。但是後面在行文中,又多次提到趙安撫是副樞密使。實際上樞密院同知的全名叫做同知樞密院事,確實在歷史上作為樞密使的副職出現過,但是它與樞密副使之間是替換關係,而不是等同關係。
非正常歷史研究人員,專注歷史銷售幾千年~
我們以史為鏡,可以照亮你的美
想看有趣的歷史八卦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每周一、三、五、日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