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禁要問:享有專營特權的中國郵政企業,怎麼把日子過成了這個樣子?
1998年,郵政與電信分營後,由於沒了電信資金的支撐,郵政系統當年就虧損了142億元人民幣,並且年年在虧。
郵政企業抱怨,中國郵政實行的是普遍通信服務,其整個系統的結算方式又是全國結算,無法實行各單位獨立結算,而郵政資費又大部分收費低於成本。一句話,註定要虧損。
幫郵政企業做道算術題
讓我們從最基礎的一封平信算起:
據中國郵政計算,一封平信的成本為1.36元,而現行的郵政資費為0.80元,即為封信虧損0.56元。如此嚴重的資費倒貼,中國郵政能不賠嗎?而且送的越多,賠得越多。
而一個送奶工送一包重250克的牛奶,收費不過0.03元,還有錢可賺。牛奶廠、牛奶公司即使有錢,也沒經濟實力往裡賠。正是因為有錢可賺,許多報社的發行都看準了這一市場,身穿黃馬甲、紅馬甲的投報人,自行車的行李架上都馱了滿報紙,走門串戶送報兼送奶。
若這包牛奶讓郵局寄,(重量等於13封信〕,得貼10.40元的郵票。就這樣郵政企業說,這包牛奶郵局虧損0.56×13=7.28元。(這個數字是中國郵政算出來的)。也就是說,要讓郵局保本經營,送一包牛奶得收費17.68元,郵局還剛打個平手,1分錢都沒賺。可250克的一包牛奶訂價才0.80元,誰敢讓郵局送?
有人說,如果哪天允許送奶工送信,說不定市內每封平信又收4分錢了。一封信怎有一包牛奶重?但送奶工們還覺得滿天掉餡餅似的。
郵政企業說,這不叫壟斷,叫專營,聽著順耳。如同老百姓把「貓」叫做「咪」。
許多了解內幕的知情者告訴筆者,把「貓」叫做「咪」的故事在郵局很多,隨便就可以舉一個,就說那著名的「磚頭郵件」吧。一位消費者到郵局寄一件襯衣,一稱重量為230克。按郵局規定,500克以上方能按包裹收寄,《郵政資費表》上寫著「起重」為500克。何為「起重」?郵局的工作人員解釋說,500克以下只能按寄特快件(筆者找不到此解釋的出處與相關文字條款,且郵資要20多元)。但襯衣才值12元,結果是「頭」比「身子」還大。
郵寄的消費者想了個法子,給包裹裡放塊磚頭,郵局工作人員想想說,成,就這麼著吧。
襯衣加上磚頭,過了500克,可以按包裹寄了。如果按特快寄,需花23元,按包裹寄,才花3塊錢,其中郵費1元,加兩元的掛號費。
磚頭給郵寄人省了20元的郵資,包裹單上「郵寄物品」一欄裡,卻赫赫然地填著「襯衣和磚頭」。
有人戲稱這也許就叫「專營」
咬住肥肉不撒口
匯費是塊大肥肉,因為目前中國的老百姓仍然習慣從郵局匯錢。
從郵局匯錢收費是按匯兌金額的1%收取的,可如果匯1元錢,郵局也要收取1元的匯費。按1萬元計算,匯款費便高達100元,好在《郵政資費表》上有個上線,即單筆匯費最高收費50元。而匯兌100元與匯兌1萬元、10萬元的成本是一樣的,都是一封掛號信的錢。即使按郵局自己制定的掛號信收費標準,也不過2.80元。
在這件事上,銀行便顯得忠厚了許多,無論你匯多少錢,都收2.50元左右,若匯1萬元,郵局比銀行貴20倍,也就是說,銀行的收費僅為郵局的1/20,便宜得不可比。
有趣的是,按照郵局的規定,每筆匯款金額最高不得超過1萬元,如果您要匯100萬元,那麼必須辦理100筆匯款,填寫100張匯款單,匯費高達5000元,而在銀行,2.50元就匯走了。多虧消費者還能從銀行劃轉,要不,這相差2000倍的利潤不知老百姓要從哪兒往外掏。
有關專家分析,其實,匯兌的成本由於通訊手段的發達,網絡技術的進步,己變得越來越低。發一個電傳,發個e-mail的成本己降到了幾分錢,在途時間己接近為零,銀行能做到這一點,可郵局的匯費和技術進步卻依然故我。
資費定價低於成本嗎
據有關媒體報導,從今年7月1日起,中國郵政推出了新的電子匯款業務,它依託郵政綜合計算機網,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集匯款交易處理、資金清算、會計核算和風險防範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快速匯款業務。
郵政電子匯款可以實現匯款24小時到達兌付,除保留郵政匯款的現金匯取方式外,還增加了帳戶匯款方式。用戶既可以郵局櫃檯辦理業務,在已經開通電話銀行和電子郵政網上服務的城市,用戶還可以足不出戶辦理郵政電子匯款業務。在這件事上,中國郵政並沒有由於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而降低收費標準。
自辦發行——郵局失去的不僅是業務量
1985年,郵局大幅度地提高了報刊的發行費用。
過高的報刊發行費用(高達報刊定價的40%),逼得許多報刊無路可走,於是想出了「自辦發行」。
先是地域性很強的報刊就地建起了自己的發行站,而這些地方的發行站進而又聯合起來,建立郵局之外的全國性的第二渠道。
這個書報刊發行渠道的建立,打破了郵局對報刊發行的壟斷,而且又使郵局失去了巨大的業務量。在自辦發行後,報社可從發行費中省出大約15%的總費用,對於報社己是一筆很可觀的錢。
對於中國郵政來說,這才是噩夢剛剛開始。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郵政的業務量,並沒有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大幅上升,反而在逐年萎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郵政資費的大幅上揚造成的。可以想像,在郵政資費的大幅上揚中,郵局從中受益了嗎。
而且由於特快專遞的價格太貴,利潤太高,使特快專遞成了人人眼紅的大肥肉,而使許多人都想插一腳,如果大戰之後,郵局未必能保住這一塊。於其便宜了別人,莫不如主動降價,既能增加業務量,又能吃獨食,保住自家的地盤。豈不更好?
1999年,中國郵政提出了「3年扭虧,5年形成良性循環」的階段性目標。即到今年底,郵政全行業要基本實現收支平衡,50%以上的省郵政企業要實現扭虧為盈。中國郵政宣布說,除了政府的補貼外,主要還要靠郵政系統用自己的盈利部分,來彌補普遍服務造成的虧損。
應當說,為了扭虧,中國郵政是非常努力的,如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這幾年,中國郵政多次實行郵件提速都說明,中國郵政在努力改變自己的形象,可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中國郵政還在傳統的思維定勢中兜圈子。
魏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