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接受過舞臺美術專業教育的人雖然能夠容易讀懂舞美藝術,但很多都不會去設計舞美藝術,因為他們把舞美藝術理解為舞臺技術了。簡單來說,就是把藝術理解為技術了。 我們的舞臺美術設計師在創作舞臺藝術作品的時候先想到的是,根據劇本的提示和舞臺導演的要求,我們應該表現什麼,然後在想怎麼表現,用什麼途徑去達到目的,這時候才到技術層面——具體到材料的使用和表現手段。如果象使用應試教育的方式來指導舞臺美術知識的老師而言,那只能是算個藝匠而已。因為他們學的是技術,而不是設計藝術。
我們所學的西方舞臺美術藝術是膚淺的,因為我們只學到了理論,雖然我們的學生刻苦鑽研的精神值得稱讚,但見多識廣也是一個重要方面。為什麼我們做的舞臺藝術品與西方同齡人相比,就不如人家呢?並非說什麼都是外國的好,而客觀地分析,因為我們沒學到藝術,一些或許稱為深層次的藝術理念,學到的只不過是一些淺層次的藝術,以及一些技術層面的東西。當然技術是可以實現很多優秀藝術作品的創新實踐,作為一種科學藝術而言,現階段正處於一個技術與藝術的交界處。能說製作小提琴是技術還是藝術呢?可稱國內詞曲創作大師的李宗盛先生目前就在作這樣的工作,高級手工定製小提琴,為每個有需求的音樂工作者定製不同的適合自己的小提琴,也為他自己熱愛的這份音樂夢想完成著心願。藝術感悟力與技術能力當然缺一不可。但藝術感悟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學到的,或者說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樣的高度的。
舞臺美術的藝術設計概念是講不清楚的,同樣的劇本,同樣的舞臺,這個舞臺美術設計藝術家的回答不一定是另一個舞臺藝術家的回答,但這兩位藝術家藝術風格迥異,因為藝術不只有一種表達方式:「無形即形」。而技術呢,則是講得清楚的,是有一定的衡量標準的,可以通過先理論後實踐,經過反覆練習即可達到一定的技藝水準。
我們現在一些專業舞臺美術中極端的教育方式是狹隘的。比如,一條小木船上擠那麼多人過河,也許還沒到達對岸,船已經沉了,又或者一些人已經掉下了河。如只能按這種方式過河,還不如教他們造船、遊泳或放棄過河——況且,有些人是不可能過得了河的。這裡只是想說,藝術與技術的共性與特性。不是非要把藝術和技術在這分開,而如果過分的追求一個技術,那麼藝術成分就會相對減少,反之,如果設有雄厚堅實的技術作為基礎支撐,藝術要想提高也是不可能的,就像搞繪畫藝術的人一樣,如果藝術感悟力強,靈感豐腴,卻表達不出來,或者說不知道用怎樣的繪畫技術才能表現出來自己想表達的作品意境,那麼最終就還是不可能成為藝術工作者。搞藝術的人是需要一定的悟性的,而想入非非的藝術也只能是「水中月」、「空中閣樓」。不過農民畫又是個例外,那是任何專業畫家都學不來的,因為專業畫家他們所受的約束太多,想的太多,純樸的內心太少,那麼想表現純樸的畫面就很難了。可樸實的農民可以什麼都不管,只要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好的,隨你仁者智者。
如果具備雄厚堅實的技術功底,與靈活多變的思維模式,「心隨所欲」無形即「行」,那麼開放的頭腦將不再受技術的約束限制。如果舞臺設計藝術與製作技術兼具,以技術支撐藝術,以藝術包裝技術,那麼一個好的作品也將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