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寵物壽命短,引得孩子傷心不已,別錯過這個很重要的教育

2020-09-05 晨光微曉

「咔嚓!」昨天晚上雷陣雨,窗外閃電肆虐,雷聲更是一聲緊似一聲,確保窗都關好,就一直陪著女兒,好在丫頭睡得還算安穩。

可是第二天醒來卻發現,養在陽臺的小兔子沒能經受住雷聲的考驗,直挺挺地躺在籠子裡,小身體變得僵硬。

這一幕沒有防備被早起的女兒看到,小丫頭「哇哇」大哭,怎麼哄都哄不好。

孩子5歲了,喜歡小動物,經常央求給她買些小金魚、小烏龜之類的養,之前小金魚死了,她會難過很久,而這隻小兔子更是她的心愛之寵,所以小兔子的死,讓她直接進入崩潰大哭的狀態。

奶奶見不得孩子哭,直接下了「禁養令」——以後不要再給孩子買小寵物了。

傷心也是學習的一次機會

有很多父母因為怕孩子孤獨而給孩子買了這些小動物,雖然很有可能會忽略了「養寵物」背後的意義,卻並不會影響孩子從養小寵物中獲得的成長。

這些成長有的可能大家能夠意識到,有的可能了解了之後,就會對養寵物這件事帶來的傷心一類的「副作用」沒那麼牴觸了。

愛心——需要一個完全依賴,接納你的夥伴幫助激發。

「你要是生老二,我就把他扔出去!」類似這樣的話,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是不會說出口,甚至這樣的想法都不會有。

現在的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生長的家庭結構大背景,已經讓他們習慣了自我為中心,習慣了別人對他的付出,似乎這些看起來都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就我一個孩子,不給我給誰?」

《二十不惑》的幾個大學生裡面,梁爽就一度因為太過自我為中心,被同宿舍的大寶、小果和石頭設為了宿舍中最不受歡迎的人,還把wifi密碼設置成了「但願梁爽不會再回來」的首字母,就是因為在宿舍裡梁爽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而從小讓孩子習慣了為某個弱小的小動物付出愛心,那麼就會有照顧弱小的憐憫心,能夠讓孩子的人格的形成逐步完善。

責任感——付出了,才會在實踐中學習。

一個孩子是不懂得什麼是責任的。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之前公布過一項研究結果:養伴侶動物的兒童更少感到孤獨,有更強的分享傾向,更願意照顧幼小的兒童。

家長引導孩子長期對某種陪伴性動物進行照料,收穫就會在不斷學習、持續照料小動物中悄然到來。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能夠領悟到自己的照料對這些小動物的意義,激發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就會慢慢懂得自己的付出對於對方的意義,如果能因為自己的照料而讓對方獲得愉悅,他就會非常開心。

自信心——成功地照料一個生命,也會激發自信的綻放。

有小動物的陪伴能夠成就孩子的自信心,一個弱小的孩子,處處都需要別的照顧。

讓他覺得自己是很弱小的,當他能照顧比他弱小的生物的時候,他會看到自己的力量,他會得到正向的激勵,增強他的信心。

而當他從這件事上獲得信心之後,就會把自己的信心帶到別的事情上去。

比如說主動幫媽媽做事和照顧老人 、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沒有比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更重要的事了。

悲傷的體驗,情緒經歷的必然

當然,照顧小動物並不是都是快樂的體驗,要知道小動物的壽命總是比較短,所以孩子很難避免生離死別的過程。

當一個孩子因為小動物的死亡而陷入悲傷而無法自拔的時候,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心情。

對於小生命的死亡大人都已經經歷了很多類似的事情,所以大人不會過於難過,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件事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死亡是他幼小的心靈所無法接受的。

此時家長的態度就非常的重要,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要看到在她的行為的背後,是對小生命的愛和對死亡的無助感。——這種感受雖然是父母不希望孩子經歷的,卻是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非常必要的一課。

經歷寵物死亡的孩子,開始的時候可能會非常難以接受,但是關於生命的認知因為小寵物的離開而開啟,更容易讓孩子逐漸接受。

有很多孩子,因為沒有接受過關於生命的教育,突然遭遇了生活的重大變故,因為無法調整適應從而難以走出內心的陰影。既然養小寵物必然避免不了這一環節,不如藉此讓孩子體驗生命的完整過程。

智慧的家長善於疏導

並不是說疏導孩子的情緒需要多麼高深的技巧,智慧的家長,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安慰孩子,會在孩子傷心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擁抱,陪伴孩子。

在孩子有情緒時,錯誤的做法是批評孩子軟弱,類似的話好比一把刀,讓孩子不知所措

  • 「有什麼好哭的」——否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這樣的情緒不好、甚至不對,從而壓抑自己,無法釋放自己的情緒。
  • 「再買一個不就完了嗎?就會哭!」——漠視生命的逝去,用冷漠的填補來扼殺溫情的懷念。
  • 「早知道你這樣,就不讓你養小魚(其他寵物)了。」——不好事情發生,採取埋怨的態度;認為傷心是不好的情緒;用「乾脆不做」的方式來避免錯誤。

其實上面列舉的三種回應方式還反映了親子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缺失——情緒管理

不能很好地處理情緒會讓孩子不自覺的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要表露出來,這其中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危害呢?

孩子的情緒長時間無處發洩,有可能帶來自閉。大人也有情緒很低落的時候,因為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上的煩惱、孩子不聽話都可能造成情緒上的失落感。

相比較孩子而言,大人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不會讓負面情緒控制自己的人生,但孩子不同,他還無法形成自己對情緒的控制。

一種負面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發洩就會流向他內心,讓他覺得很孤獨無助、時間長了就容易形成自閉等不良心理狀況。

孩子的情緒長時間得不到疏導有可能會造成逆反。如果家長沒有耐心、沒有方法,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只會冷嘲熱諷,孩子不僅僅要承受情緒上的失落,家長的態度會讓他更加覺得無助和焦灼。

於是孩子往往會進行本能的掩飾和反抗。

比如說為了表現自己沒那麼軟弱,剛剛孩子為死去的小動物流淚的孩子往往裝作不在乎的樣子,特別當身邊有同齡人的時候。

甚至為了所謂的面子,孩子表現的特別逆反,對家長的批評下意識的進行反駁,或者用殘忍、暴虐的方式來證明自己並不軟弱。

孩子情緒長時間得不到安慰就會變得焦慮。孩子對死亡的無知和畏懼會讓孩子覺得死亡是件特別可怕的事,在他的概念中無法接受的事。

家長要對他進行及時的安慰,告訴他生命都是有過程的,包括人在內。

平常沒有這種死亡教育的孩子,遇見家人去世的重大打擊的時候,往往會走不出來,變得無比的消沉和焦慮。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認知不僅僅是對外界的,更包含對內在的認知,其中就包括對自己情緒的認知,在這一過程中,父母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智慧的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情緒的不對,引導孩子進行正面思考,避免情緒波動到一定程度會形成的心理疾病。



孩子處於情緒波動比較大的時候,可以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是培養其他愛好的方法進行引導。

家長可以通過陪孩子觀看關於生命的記錄片,來引導他了解死亡的真相,幫助他渡過心理的不適應期。

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和每一步都有可能關乎孩子未來的身心健康。

家長要把握孩子的心理進行積極的引導,讓他從死亡中獲得領悟,從分離中學會珍惜,能夠正視生活中的不得不面對的各種問題,而不是逃避面對生活的挑戰。

——————————

我是晨光微曉,學英語、愛繪本、專注育兒心理、育兒經驗分享的倆娃媽,歡迎關注交流。

相關焦點

  • 別錯過孩子的成長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別指責孩子,先反思自己,是不是父母的心太小,裝不下孩子小小的願望,看了這篇文章後,請您別 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 折一個紙飛機事小,但這次作業,也許寄託了老師對孩子成長起飛的期望,承載了孩子的航天夢想,但這期望和夢想被爸爸錯過了…… 爸爸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將兒子的作業,作為頭等大事來進行處理,也從來沒有想過,幼兒園的一次小小家庭作業,對於兒子來說竟然是那麼的重要,更沒有想過,因為沒能幫他完成作業,從此埋怨起自己……
  • 《我想要個寵物嘛》:教孩子敬畏生命,是比學習更重要的事
    比如通過餵食、刷毛、陪伴等,能夠讓孩子找到存在感,建立自信;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在和寵物相處的過程中,感情變得更細膩,更容易在以後的社交生活中交到更多朋友;而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養育寵物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關注寵物的生命。
  • 試管嬰兒比正常孩子壽命短,這個說法是真的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當然,還有一些家庭對試管嬰兒持懷疑態度,最擔心的就是試管嬰兒壽命會比正常孩子短。而醫生為什麼不會主動向父母解答這個問題呢?主要原因是一些家庭比起醫生的回答,更願意相信自己內心的答案,所以慢慢地醫生也就不原因說出事實了。
  • 以我現身說法:別錯過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妻羨慕不已,每當聽見對門那女孩如鶯燕般好聽而歡快的聲音想起時,總不免補上一句:看看人家。然後對不甚求上進的兒子橫眉立目,牢騷滿滿,對我的慍怒也近於咆哮。因就業艱難,也因這孩子成績的不堪。孩子今年足歲11,眼看著小學時光就剩這最後一年,學習習慣養成和基礎知識均極不入眼,我也心急如焚。
  • 抓好父母的有效期:教育孩子得從小抓起,錯過了後悔莫及
    慫恿孩子,溺愛孩子,隨他心所欲,放養,任養,富養都是錯誤的撫養方式。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輪迴的,種什麼因,必將收什麼果,任何結果都是有原因的。前段時間,網上報導一個14歲的初中孩子因玩撲克被老師叫了家長,家長到校後,打了兒子兩耳光,幾秒鐘後,兒子越欄跳樓身亡,母親捶胸頓足,後悔不已!我為什麼要扇他耳光呢?扇耳光為什麼就去尋死呢?
  • 吃掉孩子的寵物,看著他傷心流淚還覺得好笑?童年陰影將伴隨一生
    先不論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暑假作業,也不論家長看不到孩子對魚的悉心照料,當孩子傷心落淚的時候還錄下視頻哈哈大笑,是不是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感受?!很多家長在丟掉,或是吃掉孩子的寵物,看到孩子無比難過的時候,還覺得孩子是不懂事,或是太矯情,一邊哈哈大笑,一邊哄孩子再給孩子買一隻。可這能替代孩子為它們付出的心血嗎?
  • 萌娃以為玩具小鵝死了,傷心不已
    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玩具就是他們的好朋友,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玩具出現什麼異常,可能會非常傷心,這也是小孩子善良之心的表現,而最近有一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萌娃以為玩具小鵝死了,傷心不已。原來,媽媽把玩偶泡水裡洗,萌娃卻以為它死了,真的令人哭笑不得,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
  • 常青藤爸爸:學英語,別錯過孩子的敏感期
    5月20日,「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常青藤爸爸英語啟蒙公開課 & 新書發布會,在北京77劇場成功舉辦。公開課由「為父母賦能,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家庭教育知名出版品牌「青豆書坊」和百萬粉絲教育公眾號「常青藤爸爸」聯合主辦,這也是青豆書坊&常青藤爸爸 「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 20座城市公益巡講的第一站。
  • 媽媽給孩子買小鵝當寵物,結果鵝越長越大
    也正因為這樣,很多家長也會給孩子買個寵物,這也是比較好的。而最近有一個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媽媽給孩子買小鵝當寵物,結果鵝越長越大。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情況。這隻鵝在這個家裡面也得到了非常好的照顧,估計也和自己的小主人們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但是看著這隻鵝越來越大,雷女士有點擔憂,後來她上網一查,發現鵝有四五十年的壽命,頓時覺得不知如何是好。但是雷女士也說了,孩子養的寵物最好不要殺掉,所以她會一直把它養下去。
  • 你對養寵物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幸福度
    我提醒她,給孩子養寵物要慎重,要做好「長期作戰」「排除萬難」的準備。就像最近上熱搜的一位媽媽說:「自己再難,也要哭著把給孩子的寵物養下去。為了孩子養寵物這麼拼,值得佩服!雷女士說自己也曾動搖過,還在網上查過鵝的壽命,居然有四、五十年之久,讓她哭笑不得。有人給她出主意:你偷偷的把它解決掉,然後告訴孩子鵝自己走丟了。
  • 孩子啥時候能「開竅」?語言啟蒙教育很重要,別錯過了「紅利期」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的時候,看著萌萌的小奶娃,都在想自己孩子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怎麼樣培養孩子,怎麼樣做一個正確的早教引導,很多家長應該不太了解。孩子上學前不會還在牙牙學語,不會發音,這時候很多家長會覺得是「貴人語遲」,孩子上學了,就把一切事情丟給了老師,孩子學習不好了,就開始覺得孩子笨,覺得老師教育不好,實際上,孩子到底聰不聰明,父母給的語言啟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啥時候能「開竅」?
  • 別錯過孩子財商教育的黃金時期
    當然這樣的彷徨並不怪我們的父母,因為很多因素都造成了一些財商教育的匱乏,但是不會因為這種缺乏,而造成孩子永遠都不去了解。當我們意識到孩子的財商是需要有方法的進行培養的時候,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了。這裡再多說一句,今天各位家長們願意抽一小時的時間來看這篇文章,已經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了。
  • 孩子一生中的3個「黃金生日」,李玫瑾:別錯過,幫孩子走上正道
    3個「黃金生日」最重要,千萬別錯過,能幫孩子走上正道,這才是對孩子真的好。黃金生日」,家長千萬別錯過14歲的生日14歲是讓父母頭疼的叛逆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曾經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就不聽話了,不管讓他們做什麼事,都和家長對著幹,滿心的不服氣,這個年齡的生日,父母要告訴孩子:14歲你可以自己做主,但也要獨自承擔後果,父母不是你的後盾
  • 養一隻寵物,陪孩子長大吧
    為什麼要折騰給孩子養寵物呢?其實有一陣子我也不想養,養那種毛茸茸的寵物,真的是各種伺候啊!而且各種臭,城市裡房子就那麼點大(你們家千萬豪宅當我沒說……),弄得不好就會臭氣燻天,養個孩子都養不活還養什麼寵物?這是多數家長的想法。
  • 別讓孩子錯過了學習全腦教育的關鍵期
    科學家們預言,腦科學將在21世紀自然科學中佔據特別重要的地位。為什麼需要全腦教育?「全腦教育」是針對孩子發展關鍵期而言的,旨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內充分開發孩子的大腦潛能。許多科學研究證實,在嬰兒出生最初的幾年中,大腦有一系列的關鍵發展期或敏感階段。這一系列的關鍵階段又被稱為學習關鍵期。在學習關鍵期內,孩子能夠學得更好,或者發展特殊的能力。
  • 人為延長寵物壽命,初步實驗小有成效,這對寵物是喜是憂?
    忠誠的汪星人和神秘的喵星人都是人類的好夥伴,甚至是很多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員。在電影和現實生活中,狗和貓有時可以幫助你找到一個女朋友(男朋友)。但是狗和其他所有寵物一樣,都無法避免的會面臨一個自然法則:它們的壽命比人類短。
  • 別狡辯了,孩子出問題就是家長不行!你見過誰家孩子天生就壞的?
    記者:這位寶媽你好,請問你們家孩子聽話嗎?寶媽:嗯,讓他往西走從來都往東 。記者:那您都是怎麼教育的呢?寶媽:為什麼教育呢?我想讓他往東就直接說西呀!孩子大哭不止,全家上陣安慰無果,看來孩子是真傷心。最後以哭累睡著收場,全家才鬆了一口氣。誰知,這件事被鄰居張大媽知道了,大媽是個愛狗人士,沒事就喜歡餵個流浪狗啥的,聽說此事之後極為不滿,說是他們家寶寶太殘忍,竟然活生生淹死小狗。
  • 這個特殊日子,該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這個事?
    針對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究竟該如何引導孩子理解死亡面對死亡應該如何修復創傷,也可以提前為孩子們做好心理防禦,抵抗悲傷的衝擊。孩子在學齡前期的時候,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在這個自我意識、性格、生存技能、世界觀等的最初形成階段。作為家長必須抓住這一關鍵期,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安全意識,樹立健康的生命觀念。
  • 你是不是有了孩子就把寵物送走,究竟孩子多大適合養寵物
    很多的國外小學經常會組織孩子們去看孵小雞的過程,孩子們可以通過電子屏幕看到整個孵化的過程,孩子們也特備的興奮,但是一般國內都不會有類似的教育,還是因為人們總覺得陌生的動物身上總是有很多的病菌,所以就扼殺了孩子們對於這種新生命誕生的接觸,這樣也讓孩子感覺不到生命的可貴和神聖。所以究竟該不該養狗,也成了家長糾結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家裡養寵物的好處和弊端吧。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孩子的教育千萬別落下情緒管理這一課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會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關注孩子的習慣培養,關注孩子的閱讀等等,卻總是忽視孩子的情商教育,也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在日常的教育中我們經常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面對處在激烈情緒中的孩子。可能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孩子非常生氣或者非常難,因此做出一些讓我們生氣的行為,我們講道理根本沒用,最後只能是大發脾氣或者動手來鎮壓,讓事情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