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昨天晚上雷陣雨,窗外閃電肆虐,雷聲更是一聲緊似一聲,確保窗都關好,就一直陪著女兒,好在丫頭睡得還算安穩。
可是第二天醒來卻發現,養在陽臺的小兔子沒能經受住雷聲的考驗,直挺挺地躺在籠子裡,小身體變得僵硬。
這一幕沒有防備被早起的女兒看到,小丫頭「哇哇」大哭,怎麼哄都哄不好。
孩子5歲了,喜歡小動物,經常央求給她買些小金魚、小烏龜之類的養,之前小金魚死了,她會難過很久,而這隻小兔子更是她的心愛之寵,所以小兔子的死,讓她直接進入崩潰大哭的狀態。
奶奶見不得孩子哭,直接下了「禁養令」——以後不要再給孩子買小寵物了。
有很多父母因為怕孩子孤獨而給孩子買了這些小動物,雖然很有可能會忽略了「養寵物」背後的意義,卻並不會影響孩子從養小寵物中獲得的成長。
這些成長有的可能大家能夠意識到,有的可能了解了之後,就會對養寵物這件事帶來的傷心一類的「副作用」沒那麼牴觸了。
愛心——需要一個完全依賴,接納你的夥伴幫助激發。
「你要是生老二,我就把他扔出去!」類似這樣的話,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是不會說出口,甚至這樣的想法都不會有。
現在的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生長的家庭結構大背景,已經讓他們習慣了自我為中心,習慣了別人對他的付出,似乎這些看起來都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就我一個孩子,不給我給誰?」
《二十不惑》的幾個大學生裡面,梁爽就一度因為太過自我為中心,被同宿舍的大寶、小果和石頭設為了宿舍中最不受歡迎的人,還把wifi密碼設置成了「但願梁爽不會再回來」的首字母,就是因為在宿舍裡梁爽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而從小讓孩子習慣了為某個弱小的小動物付出愛心,那麼就會有照顧弱小的憐憫心,能夠讓孩子的人格的形成逐步完善。
責任感——付出了,才會在實踐中學習。
一個孩子是不懂得什麼是責任的。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之前公布過一項研究結果:養伴侶動物的兒童更少感到孤獨,有更強的分享傾向,更願意照顧幼小的兒童。
家長引導孩子長期對某種陪伴性動物進行照料,收穫就會在不斷學習、持續照料小動物中悄然到來。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能夠領悟到自己的照料對這些小動物的意義,激發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就會慢慢懂得自己的付出對於對方的意義,如果能因為自己的照料而讓對方獲得愉悅,他就會非常開心。
自信心——成功地照料一個生命,也會激發自信的綻放。
有小動物的陪伴能夠成就孩子的自信心,一個弱小的孩子,處處都需要別的照顧。
讓他覺得自己是很弱小的,當他能照顧比他弱小的生物的時候,他會看到自己的力量,他會得到正向的激勵,增強他的信心。
而當他從這件事上獲得信心之後,就會把自己的信心帶到別的事情上去。
比如說主動幫媽媽做事和照顧老人 、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沒有比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更重要的事了。
當然,照顧小動物並不是都是快樂的體驗,要知道小動物的壽命總是比較短,所以孩子很難避免生離死別的過程。
當一個孩子因為小動物的死亡而陷入悲傷而無法自拔的時候,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心情。
對於小生命的死亡大人都已經經歷了很多類似的事情,所以大人不會過於難過,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件事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死亡是他幼小的心靈所無法接受的。
此時家長的態度就非常的重要,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要看到在她的行為的背後,是對小生命的愛和對死亡的無助感。——這種感受雖然是父母不希望孩子經歷的,卻是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非常必要的一課。
經歷寵物死亡的孩子,開始的時候可能會非常難以接受,但是關於生命的認知因為小寵物的離開而開啟,更容易讓孩子逐漸接受。
有很多孩子,因為沒有接受過關於生命的教育,突然遭遇了生活的重大變故,因為無法調整適應從而難以走出內心的陰影。既然養小寵物必然避免不了這一環節,不如藉此讓孩子體驗生命的完整過程。
並不是說疏導孩子的情緒需要多麼高深的技巧,智慧的家長,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安慰孩子,會在孩子傷心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擁抱,陪伴孩子。
在孩子有情緒時,錯誤的做法是批評孩子軟弱,類似的話好比一把刀,讓孩子不知所措:
其實上面列舉的三種回應方式還反映了親子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缺失——情緒管理。
不能很好地處理情緒會讓孩子不自覺的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要表露出來,這其中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危害呢?
孩子的情緒長時間無處發洩,有可能帶來自閉。大人也有情緒很低落的時候,因為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上的煩惱、孩子不聽話都可能造成情緒上的失落感。
相比較孩子而言,大人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不會讓負面情緒控制自己的人生,但孩子不同,他還無法形成自己對情緒的控制。
一種負面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發洩就會流向他內心,讓他覺得很孤獨無助、時間長了就容易形成自閉等不良心理狀況。
孩子的情緒長時間得不到疏導有可能會造成逆反。如果家長沒有耐心、沒有方法,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只會冷嘲熱諷,孩子不僅僅要承受情緒上的失落,家長的態度會讓他更加覺得無助和焦灼。
於是孩子往往會進行本能的掩飾和反抗。
比如說為了表現自己沒那麼軟弱,剛剛孩子為死去的小動物流淚的孩子往往裝作不在乎的樣子,特別當身邊有同齡人的時候。
甚至為了所謂的面子,孩子表現的特別逆反,對家長的批評下意識的進行反駁,或者用殘忍、暴虐的方式來證明自己並不軟弱。
孩子情緒長時間得不到安慰就會變得焦慮。孩子對死亡的無知和畏懼會讓孩子覺得死亡是件特別可怕的事,在他的概念中無法接受的事。
家長要對他進行及時的安慰,告訴他生命都是有過程的,包括人在內。
平常沒有這種死亡教育的孩子,遇見家人去世的重大打擊的時候,往往會走不出來,變得無比的消沉和焦慮。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認知不僅僅是對外界的,更包含對內在的認知,其中就包括對自己情緒的認知,在這一過程中,父母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智慧的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情緒的不對,引導孩子進行正面思考,避免情緒波動到一定程度會形成的心理疾病。
孩子處於情緒波動比較大的時候,可以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是培養其他愛好的方法進行引導。
家長可以通過陪孩子觀看關於生命的記錄片,來引導他了解死亡的真相,幫助他渡過心理的不適應期。
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和每一步都有可能關乎孩子未來的身心健康。
家長要把握孩子的心理進行積極的引導,讓他從死亡中獲得領悟,從分離中學會珍惜,能夠正視生活中的不得不面對的各種問題,而不是逃避面對生活的挑戰。
——————————
我是晨光微曉,學英語、愛繪本、專注育兒心理、育兒經驗分享的倆娃媽,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