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發現,越來越多汽車企業在介紹自己的時候,不再說自己的某某汽車公司,提到更多的是出行方式供應商。這說明,目前汽車公司所承擔的任務已不單單是造車,而車子的任務也不是簡單的把你從A送到B,車輛已經遠遠超過「交通工具」的範疇。從某種角度上說,汽車已經成為移動的「家」或者「交通場所」,面對繁雜的功能,作為駕駛者的你如何一手掌握,溝通交流是否順暢就顯得尤為重要。
這篇文章就通過寶馬iDrive系統的進化史,講講寶馬過去20年在車載系統裡的故事。
一、iDrive系統的前世今生
回到20年前,當時的車載系統對於大多數車企來說並沒有很明確的定位,開車時乘客的消遣基本就是聽聽廣播、聽聽磁帶……畢竟當時的車輛也沒有準備同駕駛員交流太多信息。
E36當時的內飾就十分簡潔,車載系統只有音樂(磁帶)和空調功能。
但我們無法阻止科技的進步,隨著手機等移動娛樂設備走進我們的生活,導航、電話、藍牙等功能越來越多出現在汽車內,如何讓車輛和駕駛員進行便捷交流和溝通成為擺在車企面前的難題。
那些年,手機還是諾基亞的天下,如果你的車裡有一部手機,那你的愛車至少是D級車水準。
隨著功能增加,車內的按鍵也在不斷增加,當時的中控臺基本被不同的實體按鍵所佔領,別說盲操作了,看著操作都手舞足蹈。
2001年,當寶馬的旗艦車型E38走到產品末期時,卻出人意料的帶來了一個突破性的設計:寶馬第一代iDrive系統,這也是iDrive的首次亮相。
二、什麼是iDrive?
iDrive系統是寶馬集團獨創的智能駕駛控制系統「intelligent-Drive system」的縮寫。
它是一種全新的、簡單、安全和方便的未來駕駛概念,屬於自動化信息化駕駛系統的範疇,現在全系車型上,基本都配備了這個當年顛覆性的科技新技術。
三、iDrive系統的發展史
iDrive的發展其實並不是一帆風順,早期的iDrive系統包含了700多項操作,想要玩轉它,不得不將使用說明讀得「滾瓜爛熟」。除此之外,由於它繁瑣的操作,也一度被人們詬病。
以第一代iDrive系統為例(E38搭載)。當時E38為了配合這套系統在中控加入了一個LCD顯示屏,顯示屏通過旁邊的旋鈕和實體按鍵進行控制。
這個旋鈕的作用類似於電腦滑鼠,通過推拉、旋轉和下按等動作,可以控制顯示屏上的多級菜單,對8個主菜單下數百個功能進行選擇。
當年,寶馬推出這樣的車載人機互動系統,是極具爭議性的,由於操作複雜,功能過多,在開車之前要閱讀詳細的說明書,一些人對此功能並不認同。但這並不妨礙寶馬研發的步伐,反而堅定了繼續「方便駕駛者操作的人機互動系統」的信念。
iDrive系統的前世今生
之後寶馬家族裡第一款進入國內的3系E46 M3也進行了搭載,在一些功能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優化與進步。在當年,車內擁有一塊屏幕,是十分酷炫的標誌。
在E46上,這套系統已經可以顯示一些車輛相關信息,令當時的乘客嘆為觀止。
隨著E60的發布,第二代iDrive登場。
寶馬結合了用戶的使用經驗,將作業系統放到了擋把附近,同時確定了旋鈕+按鍵的操作方式,同時對各種功能進行大幅簡化,對這套系統的質疑聲音開始減少,人們開始漸漸認可這套系統。
在這段時間,iDrive被應用到了寶馬7系、5系、3系等主力車型上,並不斷進行改進,一直到第五代3系(E9X)誕生,第二代iDrive到達了巔峰。
原因有二:首先是iDrive的使用節約了設置傳統控制裝置大量空間,使設計人員可以發揮他們的才智,創新地進行車內設計。
第二是系統硬體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使操縱更加便捷,同時儀錶板更加簡潔。
緊接著進入了2010年,網際網路快速爆發,數位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這段時間被稱為最史上最簡潔的第三代iDrive系統誕生了。
這一代的特點就是簡潔,簡版的iDrive旋鈕,簡版的屏幕,簡版的cic主機系統,總體表現不溫不火,沒有什麼亮點。
時間到了2015年,第四代iDrive人機互動系統在CES上亮相。這一代iDrive對寶馬來說是顛覆的,從UI設計到操作方式都做了大量革新。
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奧迪MMI、寶馬iDrive和奔馳COMAND系統都有著相似的控制邏輯——旋鈕+按鍵控制,中控臺的屏幕只能看不能摸,三家提出這一觀點的共識是為了降低對於駕駛員注意力的分散,最好的形式就是用控制器而不是觸摸,因為在駕駛過程中,如果使用觸摸進行指令輸入會使人眼長時間離開路面,並且觸摸的精度並不會做到100%準確,因此增加了誤操作的機率,而控制器就更精準而且在熟悉之後能夠實現絕大多數功能的「盲操作」。
但隨著移動端的爆發,人們的交互方式已經完全改變,第四代iDrive就是抓住了這個契機,成為ABB中首家加入觸屏操作的系統。
當伸手靠近屏幕時,系統會立即打開一個虛擬鍵盤,而輸入過程也可以隨時在控制器、控制器觸摸板和觸控螢幕之間切換,這種多元化的操作方式極大的提高了使用自由度,和汽車駕駛的安全性。
並且屏幕、控制器等設備的布局也十分考究,運用了大量人體工程學設計。
接下來就是替換NBT主機的第五代iDrive人機互動系統。這套系統在4代的基礎上再次對系統進行簡化,同時將觸控和按鍵打通的更為徹底,無論習慣哪種方式都可以方便操作。
由五代iDrive至現在最新的iDrive人機互動系統,僅僅就一兩年的時間就完成換代,速度飛到快趕上手機一年一換的節奏了。
這套系統升級了觸控螢幕,懸浮卡片式的界面支持自由切換搭配,更高級別的車型融入手勢控制系統。
寶馬的工程師在天窗附近加入了一個3D傳感器,其實就是一個「攝像頭」,對準中控臺的區域,駕駛者的手在「攝像頭」的實現範圍內的時候,它就能識別用戶的手勢,並做出準確的響應,目前能識別出用戶伸出了一個還是兩個手指,或者拇指和食指是否捏合。系統會對手指點擊、旋轉或向右滑動等動作進行解碼,然後執行所需的輸入。CES 2015在第四代iDrive展出時曾發布過這套手勢識別的原型技術,當時能夠識別4種不同的手勢,目前識別的手勢更多,同時支持自定義。
據了解,最新一代iDrive系統將在今年年底亮相,並在寶馬X5上首次應用,令人期待。
編輯點評:今年是巴戈利亞人值得慶祝的一年。20年前,寶馬互聯駕駛系統iDrive的前身——助理選裝包(BMW Assist package)正式亮相,揭開了iDrive發展的序幕,20年後,iDrive已經成為寶馬的另一個標誌,我們通過這套系統重新認識了寶馬,原來人車合一不止開起來,用起來也可以做到。而在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互聯化發展,iDrive的應用場景將更加廣闊,科技改變生活,未來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