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1日,2012年演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主辦,商務印書館協辦。來自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46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在11月9日舉行的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代表學校致辭。他說,北京大學與演化學有著不解之緣,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嚴復先生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自此以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些演化的基本概念為國人所熟知。語言演化和人類演化的關係是21世紀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中國境內的語言資源十分豐富,各語言的演化與融合曆程之複雜性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首屈一指的。弄清中國語言的演化與融合機制,對重建完整的歷史語言學理論模型具有重要的本體論意義,對回答人類起源、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形成、華夏文明的起源與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對中國各民族以及東亞、東南亞各民族的和諧相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躍紅教授代表中文系致辭。陳教授的講話中提到,語言學的研究對文學等其它學科有著重要的影響,跨學科的研究和交流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演化語言學將語言現象與多學科的理論方法結合起來,是極具前沿性和發展前途的學科。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王洪君教授代表中心致辭。她說,中心2012年到2016年的發展規劃中的核心視角就是演化。本次會議邀請到了數學、神經科學、心理學、遺傳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的著名學者,是一次跨學科的盛會,希望各位與會專家在會議中碰撞出令人激動的思想。
本次會議集中討論的主題包括:語言作為一個複雜適應系統、中國語言的演化與中國人群的演化、中國語言的演化與考古學的證據、語言的橫向傳遞與縱向傳遞、語言與大腦演化,特別關注了苗瑤語的演化與發展。
研討期間有七位著名學者作了主題報告,北京大學名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王士元教授的報告為「語言演化的三種尺度」,他提出語言的演化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種尺度進行研究,宏觀演化關注語言的起源和分化,中觀演化關注語言在幾百年、上千年間的變化,微觀演化關注語言習得與變異。三種尺度的研究都與大腦有著密切的聯繫。
密西根大學約翰-霍蘭(John Holland)教授報告題目為「語言的動態性」。他認為形式語法未能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第一、語言的社會性;第二,手勢語的角色;第三、語言習得的動態性。而複雜適應系統理論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框架。
中研院院士、伊利諾大學鄭錦全教授的報告題目為「詞彙屬性與擴散」,他認為可以用統計來比較詞彙的細微差異,不同類別的詞出現頻率與出現位置不同,由此可以計算兩個語言詞彙的相關係數,衡量詞彙的異同。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漢字肌動碼神經基礎中的共性與個性」,他及其團隊運用磁共振技術研究得出,人類大腦共有形狀識別與手勢識別兩項共性,而隨文化不同的識別能力由另一區域負責,識別文字系統的表層特徵。
聖塔菲研究所研究員、康奈爾大學克裡斯滕森教授(Morten Christiansen)報告的題目為「大腦對語言的塑造」,他認為語言內部機制與語言習得和運用的方式之間存在適應性這種適應性可以用文化演化的過程來解釋。
印第安納大學舒尼曼教授(Tom Schoenemann)報告的題目是「大腦的布洛卡區與語言演化」。他認為與語言關係密切的大腦布洛卡區不是專門為語言進化出來的,而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與語言同時發展的。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保亞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詞與基因有階分布的一種演化模式」。他認為人類存在著語言核心詞的有階分布與基因標記的有階分布,而語言轉換會破壞基因標記的分布模式。基本詞的語音對應只是判斷語言同源關係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會議還特別邀請到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王幼平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褚嘉祐教授、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姚遠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系李俊仁教授,介紹他們領域裡與演化相關的最新成果。與會學者還就語音與音系演變、語言演化的神經機制、語言關係的計量表述、語言接觸的規律、語言演化的計算機模擬等各項議題分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進行了充分的探討。
本次會議是2009年以來的第4屆演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也是各個相關學科直接對話交流最深入的一次會議。會議研討大大拓展了演化研究的視野,促進了方法論的進步,對演化相關學科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編輯:焱悠